古代叙事散文阅读之概括要点

时间:2022-07-08 04:43:42

古代叙事散文阅读之概括要点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段意的题目。解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理清各段的思路,接着可以把握住各个段落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来整合概括。第一自然段我们抓住“晋侯、秦伯围郑”六个字就可以把段意压缩归纳为四字短语“秦晋围郑”。第二自然段根据关键语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可将段落大意概括为一个成语“临危受命”。第三自然段重点写了烛之武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退秦师,结合这一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可概括为“智退秦师”四个字。第四自然段把握住关键词语“亦去之”,就可以用“晋师撤离”四个字来归纳段意。

参考答案:第一自然段:秦晋围郑。第二自然段:临危受命。第三自然段:智退秦师。第四自然段:晋师撤离。

2.试分析概括烛之武退秦师的劝说辞包含哪几层意思?

解析:这是一道提炼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烛之武的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从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信息来分析:①“越国以鄙远”,很不现实。②“邻之厚,君之薄”,得不偿失。③结交郑这个“东道主”,好处很多。④晋国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参考答案:包含以下四层意思: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提出问题。烛之武好像是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引起秦伯的好感。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到“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烛之武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说服秦伯反过来帮助郑国。

【阅读指导】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古代叙事散文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或是一段事实,或是一种知识,或是一个看法,或是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所谓“概括要点”,是在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经过提炼概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转述文章内容的一种形式。其中,提炼概括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提炼概括的结果标志着理解的准确和深入程度;而提炼概括的形式,包括或直接摘引原句,或自行组织语言等。概括要点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中心,而且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这就要求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抓住文章的叙述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那么,如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呢?

一、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

阅读古代叙事散文要从理清思路入手,理清思路是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和概括要点的基础。思路是指文章从什么地方出发(先写什么),然后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接着写什么),最终达到这条路的终点(文章最后表达怎样的中心或情感)。理清思路,就是要透过文章本身,弄清文章各个段落是怎样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整体的。例如《荆轲刺秦王》一文,文章开篇先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这是故事的序幕。接着写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行刺秦王,故事由此开始。然后又写荆轲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故事的高潮是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最后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这是故事的结局。故事的尾声是秦王被荆轲震慑。只有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大意,从而在文章中捕捉到关键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精要的提炼与概括。

二、把握住文章的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述脉络。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我们可以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将其直接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答题的题目,又适用于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但是也有一些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在概括要点时,不能直接提取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来进行概括,或者基本上要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例如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请概括回答:①晋秦两国围郑的原因是什么?这道题就可以直接提取文中的关键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来作答。②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解题时可以抓住原文“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一句来回答。③作者塑造的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这种题目,解答时就不能直接从文中提取信息,需要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我们可以归纳概括如下: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体现了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危急关头,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英勇无畏;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有勇有谋。

三、对内容要点的准确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

阅读古代叙事散文,需要分清故事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即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同时还要结合对背景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表达方式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例如课文《鸿门宴》,司马迁为什么要详写鸿门宴上的座次?这是因为按照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通过对相关人物座次细节的分析,我们就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已初露端倪。作者详写鸿门宴上的座次也从一个侧面为项羽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后来的势态发展,埋下了一处伏笔。

【阅读思考】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④洫,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克救也 能够

B.郑伯如晋 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边远的地方

2.请用原文中的语句概括归纳子产不毁乡校的原因是什么?

答:

3.子产为什么反对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的做法?

答:

4.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项是( )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⑥德,国家之基也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上一篇:食堂众生相 下一篇:秋的气味 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