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链接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自我提升

时间:2022-07-08 04:03:34

有效链接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自我提升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实现其与数学教学的有效链接,是数学教学从过度预设、封闭和垄断转向生成、开放和整合的一种飞跃,是教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数学课程的具体教学行为之一。它刷新了教学中唯教材论的狭隘观念,刷新了数学教学中以课教课的封闭行为,也刷新了学生孤立单一、缺乏联系与整合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有效链接课程资源,能创造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与建构。

一、有效链接教材资源,让教材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新教材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必须充分理解编者意图,了解教材的内涵。在教学活动中与教材实施有效链接。如《什么是周长》一课,教材先通过“看一看”——观察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及一笔画出一只鸟,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到什么是周长。然后通过“描一描”——描出树叶的边线,“摸一摸”——摸课桌桌面和课本的封面等,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实践活动——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和头围,量一量树叶的周长,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鲜活的素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数学活动。

然而,教材毕竟具有普遍性,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学生和学校。例如,在一些农村学校,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图因生活环境或受教学条件所限,无法达成原有的目的,一些数学活动也无法开展。因此,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这些学校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活用数学教材资源。

二、有效链接学生资源,

让其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同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认识过程,培养认知方式,注重情感融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

链接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在课堂的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生成性问题”,使它变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学生按照“观察算式——发现规律——总结性质”进行学习。当学生得到结论后,教师提出问题:“研究的内容是我提供的,研究的素材仅有几个,结论是由这几个素材得到的,你们对这个结论有没有想法、疑惑,或不同的观点?”(教师在开发生成性资源。)顿时学生有了话题:“没有疑问,书上就是这样写的。”“得了吧,要是小数除法就不会有这样的规律。”“整数除法也不全是这样的规律,28÷7=4就不行。”“我早就怀疑了……”先是几个学生议论,后来变成全班“无秩序”的争论,课堂教学“危机”四起。“用例子说明你们的观点。”喧闹的课堂安静了许多,学生由无序的争论变成有序的思考。不久就有了下面的情景。

学生:“28÷7=4和12÷3=4有规律。用28÷12和7÷3比较,28÷12是2.33……7÷3是2.3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33……倍。”

学生:“我随便找一个数175,175×4得700,用700÷175=4,24÷6和700÷175的商相同,24扩大的倍数一定与6扩大的倍数相同,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一算。”

学生:“可不可以这样说,只要商是4的两个除法算式,被除数和除数一定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

学生的举例越来越多,由整数除法发展到小数、分数除法。这样的课堂,学生是主人,激情得到充分的进发,富有灵性。

链接学生的错误资源。错误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和经验最真实的暴露。课堂中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更要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一般来说,作为课程资源的错误,具备以下某一方面的特征:第一,具有典型的意义,对学生的正确理解有指导作用。第二,具有反衬的意义。未出现这类错误的学生,能在分析中避免错误的发生。第三,具有生成的意义。可以形成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生成,促进学生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在提出“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问题后,我让学生尽情猜想,然后动手验证。有一个学生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长乘宽,因为四边形容易变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长乘宽。对于这一错误理解,我没有马上纠正,因为已有一小部分同学开始附和他的观点,于是我将错就错,让学生自己开始脑筋验证这种观点正确与否,同学们不停拉动模型,终于发现,虽然两条边长度没变,乘积不变,可是图形的面积变了。在这个教学片断中,面对如此真实的思想,可以将错就错,顺水推舟,将学生带人柳暗花明境地,我们怎能不悦纳这一宝贵资源?

三、有效链接学科资源,让数学课堂焕发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练就“慧眼”,发现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的结合点,实现数学教学与学科资源的有效链接,促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教学“路程、速度、时间”时,就可以选用语文课中《飞夺泸定桥》的内容作为素材。教师先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内容中的数学信息,再算一算红四团战士夜里每小时大约要走多少千米。这样把语文课的内容链接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找、读、算的过程,体验更丰富,学习热情也更热烈了。

四、有效链接信息化资源,让数学课堂直观、形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在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学科能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来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可以适时地运用动画展示,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汽车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例如教学“直线、射线”这两个概念,过去只靠语言的描述或借助生活中的现象作比喻例说,学生理解起来普遍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动态的演示,突破学生的理解困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抽象的数学知识。

五、有效链接生活资源,构建数学与生活之桥

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我们教师要善用、巧用这些课程资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数学教学应注重链接“生活”这一资源的教育功能。

例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后,教师在班上布置一个简易商店,标上“一只书包31元,一只文具盒8元7角,一块橡皮5角,一支铅笔1角,一个削笔器28元3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让同学们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在学生对钱数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老师问:“给你40元钱,谁能告诉老师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学生的想象便会得到激发。

在数学教学中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链接是实施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资源缤纷复杂,不管使用哪种课程资源,都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这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异彩纷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阳市西门小学

上一篇:学校管理要理性与人性相统一 下一篇: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