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书目工作论略

时间:2022-07-07 09:44:32

地方文献书目工作论略

一、地方文献和书目工作

省、市、自治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保藏、利用图书报刊、地方文献资料,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这里,在一般图书报刊资料之外,突出“地方文献”,作为省市图书馆必须收集、保藏、利用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地区性的图书馆不同于诸如科研、高校或其它专业图书馆的地方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利用地方文献为我国的四化服务,必然是摆在省市图书馆面前的重要课题。

地方文献的范围,一般说来应该是:(一)反映本地区各方面情况的有关图文论述资料;(二)地方人物及其著述;(三)地方出版物。如何利用这些地方文献,使之便于收集、整理、研究,就有赖于书目工作作出系统的、充分的揭示。省市图书馆在这方面无可置疑地具有较其它专业图书馆更为优越的特殊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搜集地方文献,编制地方文献书目,是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首要任务。

地方文献书目,不同于其它综合性公私藏书目录,也不同于其它专题、专科目录。它限于地方,小于同类目录的容量。如地区期刊目录,小于全国期刊目录,地方人物志,只能是全国若干省(市)的一小部分。但它的广度和深度却大大超过了全国性的有关目录。这样,地方文献对于数量较大、为其它书目所摒弃的、被认为粗俗无用的、非正式出版的书刊,以及未获出版的手稿、抄本、册页、簿录、图表等而确实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多方面材料,得以广泛收录;对于具体的人和事的有关资料,将会发掘得更深。这是其它综合性或专科性目录所不能包举的。以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而言,全目著录古籍三四六一种,存目六七九三种,收录万余种,可称繁富。但是,未入总目的阮元《四库未收书提要》就有170余种;姚觐元编《清代禁毁书目》,所记禁毁书更达三千余种。乾隆以前,所存图书,远不止此,大量的通俗小说、戏曲、民间文艺,等于未收。其中的一地之书,对于某一地区来说,更显得微乎其微。以地方志而论,今存方志,超过万种(其中很大部分是乾隆以后的),而总目所收,却寥寥可数。如东北方志——《盛京通志》仅录一种;乾隆钦定盛京通志一百廿卷(应为一百三十卷)、明代辽东、全辽两志,以触时讳,摒而不录;即使是康熙朝的《铁岭县志》、《开原县志》、《盖平县志》、《宁远州志》、《辽阳州志》、《锦州府志》、《广宁县志》等,也都不在收录范围。可见《总目》远不能与地方文献书目之能在某一方面竭泽而渔相比。《总目》如此,历代的艺文经籍志,多有同样的弊病。如明史、清史稿的艺文志,失载之书,何止于已录之书的数倍。近出《清史稿艺志及补编》,所补就超出了原有之书(原编著录9633种,增补10438种)。但这还不是应予收录的全部。《中国地方志综录》(初稿)收录方志12863种,可以说基本上荟萃了现存方志,著录了馆藏,但是对未经整理的、已佚的、待访的方志,还不能从目录中反映。此外,由于各馆目录,只能提供一些粗略的线索,有的未能就原书周密核实考证,或因袭旧误,对修纂版刻等的著录,就笔者所见到的并翻阅了几个省所录的初稿来说,可能不尽准确。而作为地区性的方志考录、提要等书目、却有可能更进一步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当然,全国总目反映总体情况,又是地区性目录所不能代替的。

对于地方史料、人物纪传、地方出版物作更深入的探索,也只有系统的地方文献书目足以胜任。以辽阳史料为例,辽阳路、州、县乡土志,已见著录的不过六种,专书如《辽阳古迹遗闻》、《辽阳碑志选》、《辽阳防守记》等,期刊如《辽阳政府公报》等,都不过数种。辽阳诗人文集稍多,如清刘廷玑有《葛庄诗钞》、王尔烈有《瑶峰集》、宋玉奎有《宋星五遗著》等。但其总数亦不过一、二十种。如果地方目录,仅止于此,就难以满足多方面的读者需要。除以上几类史料之外,可以从历代有关史志、丛书、类书、其他诗文集、论文集、有关史地、文教、政治、财经、工农业等方面的图册,以至近代报刊论述资料,有关档案、文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资料。最近几年,辽阳市志办为了搜集有关该市文献,在各省市图书馆、档案馆的协助下,搜集资料已逾千种。其中也包括了日文报刊、图书资料。他们这种锐意搜集,期于网罗无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效法和学习的。如果各省市图书馆都能广泛地系统地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好地方文献书目,对于整理文献,编史修志,科研工作,以及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阅览利用等方面,定能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方人物及其著述,是地方史科的一个方面,搜集地方人物资料,编辑地方人物著述书目,也是地方文献书目工作的重要部分。地方人物的活动及其著述,往往得之于当地的史志记载和相关的碑传诗文中。当然,还会有很多口头传说,亦可供参考。以东北子弟书作家和作品研究而言,辽宁籍子弟书作家有名号可查的,约占已知子弟书作家的半数,而地方史志却不见著录。由于书目无征,文献不足,或是资料隐晦,艰于发掘,对他们的生卒活动时期,以及作品的归属,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人言言殊。

以东北子弟书作家喜麟为例,喜麟生于道光元年,卒于光绪十二年(1821-1886)。字晓峰,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今新民县人。工诗赋,善书法,累举不中,道光廿九年拨贡。精满语,同冶十二年以助教升大理寺丞。光绪十一年辞宫归里,次年九月卒,年六十六岁。著有《寻 撦集诗稿》四卷。他的事迹仅见卷首曾培祺序和觉罗恩魁(喜麟外侄孙)所写传略。据此,喜麟的生平和生卒,本来是很清楚的。由于喜麟的诗集未见著录,恩魁所写《传略》亦无由得见,喜麟生平事迹遂湮没无闻。近年来有一些查考子弟书的文章,作者根据一些老艺人口述和亲身访问所得,记述了喜麟晚年情景,并且言之凿凿。早已卒于光绪十二年(1886)的喜晓峰,竞有人在1937年(即死后51年)夏天亲访辽滨塔时见到了他!说其时约九十岁。他拿出手写的《忆真妃》原稿,尚有修改痕迹,并说是为纪念他的亡妾而写的。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作者据此而考定喜晓峰生千道光廿七年(1847),卒于1937年前后,著有子弟书《忆真妃》。由于作者未能利用第一手资料,轻信了传闻,疏于考查,因以致误。对书目工作来说,则是未能利用地方文献,充分揭示馆藏书刊,使之服务于读者,而跟不上研究的需要。按《忆真妃》,多传为韩小窗所写,实乃春澍斋所作,成书至少在道光十五年以前(见吴晓铃:绥中双(木+昏)书屋所藏子弟书目录,《文学遗产》1982年4期)。喜麟的《寻撦集诗稿》也并非传闻的《拉扯诗钞》或《检查诗稿》,此书如从讹误的书名求索,则是找不到的。辽宁省图书馆入藏,笔者亦有一部。所辑为五言试帖诗,本无足贵,因罕见著录,流传不多,对于研究子弟书作家和满族文学说来,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由此可见,地方书目中地方文人及其著述的著录,即使被认为是一般平常之作,对于乡里文献,也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这样的书,不能在有关的书目中反映,也自有其原因。一般国史经籍、艺文志,对于所谓“陋劣芜杂”之作,一向是摒弃不录的。既称“经籍”,当然是堂而皇之的著述了。特别是民间文艺、戏曲、小说之类,连地方志中的艺文一目,也是很少述及的。而更多的是选录一些地方诗文充数。也许很多州、县,并无太多的称得起著述之作,也就无从著录。地方文献书目,虽非有闻必录,但对于有史料价值的论述,能揭示一个地区的某一方面的资料,作出全面的搜集、著录,使无遗珠之憾,这大约也是地方目录和抢救地方历史文献意义之所在,也是地方目录所应能起到的作用吧!

至于地方出版物,它在地方文献书目中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地方出版物不等于都是地方文献,

但它反映了地区的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整个面貌。大部分地方出版物,都具有一定的地区特色。按地区、出版单位或专业性质划分的地方出版物目录,也是地方文献书目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历史上的地方出版物,基本上是由地区(府、州、县)或公、私(官刻、家刻)以及书坊出版的;近代则除了书店、出版社之外,党政机关、文化教育单位、科研系统、人民团体、工商企业,都编印了不少书刊和内部资料。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有价值的地方史料,如疏于访求,稍纵即逝。全面及时地征集地方出版物,自是搞好地方文献的不容忽视的工作。

有一些地方出版物,看来好象不是地方文献,往往不大注意而失于搜集。如各科教材,专业的简报、通讯、动态、会议特刊、专刊、科技资料、成果汇编、资料汇编、论文汇集等等。一般在书刊名上冠以省市单位名称的,都被确认为地方文献;反之,就往往被忽视,或认为只是一般地方出版物,不是地方文献。其实,地方文献的搜集范围,是应该包活上述诸方面的,即使是一般地方出版物。对于地方作者,地方著述,地方科学技术文化发展以及出版事业的研究,一个能够系统反映地方出版物的书目,自有其地方文献研究上的价值。

二、地方文献书目编制回顾

通过各种书目索引,系统地反映地方文献,服务于读者,是搞地方文献必然要进行的首要工作。只有编制各种类型的地方书目,才能展示特定的地方文献内容。

我国记一地文献目录,近人多引刘知几《史通·书志篇》谓始于北齐、北周之间(约公元570年),如宋孝王所撰《关东风俗传》中的《坟籍志》,由专录一方人士著作,开后世方志著录书目之风。其他一地著述的书目,《千顷堂书目》所载,明代有祁承鄴的《两浙著作考》等书,惜已亡佚。今天能见到的则有残本明末曹学佺《蜀中著作记》十二卷。地方志目录,以宋高似孙《剡录》为最早,其中著录了戴逵、王羲之等十四人著作和阮、王、谢三氏家谱四十三部,都是记当地人书目。

清代至解放前,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文献书目,见于各省通志及府州县志中。有的称“艺文志”,实际上很多只是抄录当地作者诗文。有称“经籍志”或“书征”、“书目”的,则网罗一地方文献。私家撰述地方文献书目,多出自当地学人,收录详实。一方文献,或录历代,或录数代,或录一代。有考一省著述,或一府、一州、一县著述,以至一镇一氏的。著录亦详略不一,一般多记其书名、卷数、著者生平、简历、著述内容、版刻,或录其序跋、诸家评论,如金毓黻《辽海书征》六卷,1942年辽阳金氏石印本,一至四卷为先正遗著,著录晋至清代辽宁人著述;第五卷地方志乘,是辽宁府州县志;第六卷掌故杂记,记载东北故实之书,族谱、校刊诸书。再如陆维鎏《平湖经籍志》八卷,收录原书序文提要;长文择要采录;四库著录者则录原文。项元勋《台州经籍志》四十卷,著录著者姓名、时代、籍贯,或考订事迹,或录各书序跋及诸家评论。他如《中州艺文录》,方树梅《明清滇人著述书目》,徐世昌《大清畿辅书征》,张惟骧《清代毗陵书目》,孙贻让《温州经籍志》,胡宗懋《金华经籍志》,都各有其特色,不论是收录范围,著录体例,志传类分,提要考证,存疑辨误,都是足资参考借鉴的。对于我们今后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编制地方文献书目,也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提供了值得很好学习的有益经验。

建国以后,地方文献和书目工作,普遍受到省市图书馆的注意。在收集、整理、利用地方文献方面,很多图书馆做了大量工作。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征集地方文献,建立地方文献专藏方面,率先做出了成绩。他们编制了不少地方文献书目。如1960年编印的《广东文献参考书目》,分解放前部分和解放后部分。解放后部分包括广东史料、粤人著述、本省刊物三部分,共计4589种,附书名索引。解放后部分,分总志、分志。总志为:广东文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实业、社会、文艺、历史;分志按广东市、各府县、港澳和邻省等目分列,共收4757种。一方文献如《广东辛亥革命史料》亦先后编印了多种。

甘肃省图书馆所编《甘肃地方文献索引》(1909-1949)1978年3月油印本收报刊资料1543篇,按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地质矿务、文化教育卫生等五部分著录。《西北地方文献书目》1977年编,则分为综合、宗教、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与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图录等类,收书730种,并附有书名索引。

此外,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各地方志目录,地方人著述书目,各省市图书馆相继编出不少。联合目录如:《北京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福建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山东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天津地方史资料联合目录》、《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等,著录了一市一省乃至一个地区的文献。地方志目录除一般馆藏目录之外,很多省市都编制了本地区的方志目录,为新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创造了条件。地方人著述书目,如《安徽文献书目》收安徽省图书馆,省博物馆、安庆、桐城、歙县等五馆所藏历代安徽人著作目录近四千种,作者一千七百多人;刘伟毅编《山西文献书目》,上编地方史志,收书八百五十一种:下编晋人著述,收书一千一百九十种,附著者索引,还介绍了六百六十三人的字号简历;青岛市图书馆编有《馆藏明清两代山东人著作书目》,并为这些著作编了解题书目。地方人物的著述,这方面历代所编书目不在少数,已如前述,晚近则编得不多。近年来由于地方史志编写的需要,各图书馆以及有关科研单位,正在着手编写一些以地区划分的地方人物志,如从方志中辑录地方人物资料的目录索引等,使编制地方人物著述书目的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正像在地方志书目中,不仅有著录一地之目多还有深入一步的地方志考录,地方志提要工作。如浙江省有洪焕椿编《浙江地方志考录》,辽宁省编有《辽宁地方志考录》,上海师院编有《上海方志资料考录》,河南省编有《河南地方志提要》等。各类地方志目录,只能提供一个粗略的线索,为了进一步揭示地方志的内容,中国地方史志协会计划编辑《中国地方志提要丛刊》,准备陆续编出我国每一省的地方志提要。这对于开拓地方文献的方志书目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了解现存的地方志内容,有效地利用地方文献,更是功莫大焉。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需要,也使我们日益认识到发掘和利用地方文献以及编制有关书目工作的重要意义。而过去,对于省市图书馆的

这一任务:要利用地方文献资料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研服务,是没有深切认识和足够重视的。如何改进和加强地方文献书目工作。仍然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以辽宁省图书馆而言,在五十年代虽曾作了一些搜集。保藏地方文献的工作,但对于开展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并没有主动而自觉地把它作为图书馆的一项任务来完成,只是在当时读者对地方文献需要日益增长的推动下,编制了一些地方资料目录。比如1954年以后,编印了《东北地震资料》,地区的《外文期刊联合目录》,从大量方志中辑录地方资料的《辽宁矿藏录》、《辽河、大、小凌河水系水灾历史资料辑要》、《辽宁农业史资料辑要》等。这些地方资料的编辑,大部分是临时抽调、组织人力采搞的,既没有建立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更没有作长远打算,而是编完散摊,采取再编再组织人力的工作方法。五十年代初的东北图书馆时期,虽然成立过档案部、历史文献部,但却没有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的任务。这是一个专门保藏、整理馆藏数百万件明清和近代历史档案的部门,当时只能作一些初步的整理,以后全部档案包括部分日文图书资料,都移交给省档案馆。直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才由参考部门编制了一些介绍东北名胜古迹,有关沈阳参考资料、抗联史料等书目,以及《辽宁地方志考录》和东北三省馆合编的《东北地区农业历史文献联合目录》等。从1960年以后,地方文献受到科研、文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地方文献,辽宁省图书馆着手整理了中、日文的地方文献卡片目录,并倡议与吉林、黑龙江两兄弟馆共同编制东北地方文献图书报刊的联合目录,由于以后机构的变动,参考部门的撤销,经过,初步积累的文献资料,亦丧失殆尽,刚刚起步的地方文献工作终致夭折。

粉碎“”以后,图书馆事业得到了新的生机,中断了十多年的地方文献工作,开始受到了应有的重视。1980年,在社科服务部门建立了地方文献研究室,以收集、利用、研究和编制地方文献书目资料为具体的工作任务,重新整理了地方文献中、日文报刊、图书,增订并出版了《辽宁地方志考录》,同时东北三省成立了“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编辑组”,开始联合目录的编制。第一辑为《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报刊部分》,由辽宁省图书馆主编,已于1982年出版。第二辑为《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图书部分》,中文图书分册由吉林省图书馆主编,外文图书分册由黑龙江省图书馆主编,其中日文部分由大连图书馆主编。第三辑为《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专题书目索引》,第一种为《东北抗日联军及抗日武装斗争史料索引》,吉林省图书馆主编,己于1983年4月出版。第二辑联合目录,即将于年末出版。有关地方文献的专题书目,我们在取得一定经验后,还将继续联合编制。

很大一部分地方文献书目的编制,本来在二十年前就应该也有可能很好完成的,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工作中的失误,加上“”的十年祸害,致使地方文献书目工作断断续续,延滞不前,造成地方文献不能得到及时反映、利用的极大损失。回顾这一时期的地方文献工作,不仅辽宁如此,其他兄弟省市,又何能幸免。

地方文献书目的编制工作,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其发展情况总是不平衡的。今胜于昔,吸取历史的经验,改进我们的工作,省市图书馆地方文献书目,定会绽现新的面貌。

三、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展望

我国一方文献有专目记载的历史,虽有一千多年,但历隋、唐、宋,元,鲜有专著,有意识大量收录地方人著述,辑成艺文志、书征等,则是在明末清初以后的事。以一省、一府甚至一县著述编目,又是近代居多。这些书目,有自古及今,有限于一代,所反映的地区,更非全面,大部分地方著述编目,还无人问津。已经编成的地方书目,很多尚需增补重辑过去从事这方面工作者,或为地方史志专家,或为当地学人。虽称精博,但局限一隅、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就各区各地尽行编辑。只有在解放后才有可能由省市图书馆承担各该地区的地方文献和书目工作任务。我们将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继续搜集文献、积累资料,在未经开辟的处女地上,更要发前人所未发,开创一个地方文献工作的新局面。每一种较为完备的,能够从多方面或不同角度反映地方文献的书目,都将标志着地方科学文化的发展成果,成为地区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对地区图书馆来说,不仅是开展参考、咨询、征访、阅览工作有了重要工具,并大有利于建立地方文献专藏和普查、发掘、整理、研究地方文献。

目前,全国和地区古籍整理,各地的修史编志,地方的科研工作,都迫切需要地方文献。对于地方文献的三个方面:论及地方的一切著述;地方人物著述;及地方出版物。我们的书目工作,都应该有充分的反映。

(一)、系统地反映有关论述本地区的著述,编好地区性联合目录。地区性的中外图书、报刊、有关资料,大部分保存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和院校、科研系统图书馆中,较为全面地反映地区图书、报刊和有关资料的总藏,是地方文献书目的首要工作。这一包括整个地区史料的总目,既反映了地区馆藏,又为编制其它地方书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线索。过去编制地区以至全国联合目录的实践,都说明了这一点。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以改进今后的工作,是很必要的。再如联合目录地方文献类目的区分,以其不同于一般图书分类,应该如何显示其特点,并使之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著录方式,如何使许多参加馆由于藏书编目著录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汇编、核实等,采取有效措施,制订出可行的办法,更是亟待今后共同努力加以解决的。

(二)、编制各种专题书目、索引。反映地方特点,如革命史料、人物传记、著述、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方志考录、提要、文化史迹,以至地方戏曲、工艺、风俗、民清、民族、语言等等。进而作好地区历史报刊资料索引,地方资料文摘,专题资料汇辑,地区史料的汇编等。

地方文献的书目索引工作,某些方面,图书馆作得很少。以人物传记索引而言,朱土嘉先生编有《宋元方志传记索引》,并谓《吴县志列传人名索引》(1939),是第一部方志人名索引。可见方志人名索引之作,是不多的。1964年编印的《明代地方志传记索引稿》还是日本的山本幸夫所编。此外,1834年,商务印书馆在缩印河北、山东、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各省通志时,曾编印过四角号码索引,其中收得最多的是人名、地名条目,也是很好的方志人名索引。在传记索引方面,近代成果显著。目前史籍已有《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史记》、《汉书》以下各史的人名索引;《四十六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以及辽金元传记、明代传记、清代传记的综合引得。但大量地区方志中的人物传记索引,除了商务所编几种外,还很少有人编过。如各省市图书馆都能将本地区方志中人物传记索出,那么就有了全国的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这对于查考各地人物来说,就有了一套极为完整、便于翻检的全国方志传记索引工具书了。

(三)、编印地方出版物目录。反映各时代、各个时期地方版刻、地方出版事业的发展。各省市历代版刻发展情况,很不一样,浙江、福建、四川等省,远在宋元刻书事业就很兴盛。有些省市发展稍晚,到了近代,地方出版物,各地都大量的印行。很大一部分是不公开发行的内部出版物,又是只有地区图书馆,才能大批搜集入藏。地方版本对于揭示地方文献,以地求书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搜集地方出版物,保存地方版本并建立专库,仍有必要。

(四)、编制地方文献卡片目录。地方文献书目的编制,是省市图书馆长期性的日常业务工作。历史上的文献,有待发掘、整理,当代的文献,与日俱增,积累包括公开出版的图书、报刊以外的一切地方史料,作成卡片目录,既利翻检,又便于随时增补。所收资料,不论其为馆藏和非馆藏,均需注明出处,使之成为编制其他书目,可资取材的地方文献资料总库。这套卡片目录,可按地区排列(以地系事、系人。)论及全区的作为总论,论及市县的作为分论。这一积累性的总目的编制,也是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的主要地方文献工作。

(五)、建立地方文献专藏。省市图书馆,无庸置疑,应是地方文献的收藏中心,很多省市馆如广东、甘肃等馆都先后建立起地方文献专库。这不仅方便读者阅览利用,对于搜集、整理以及研究地方文献,都将起很大的作用;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更不待言。当然,地方文献专库,并不意味着一切地方文献的集中,大部分的地方期刊报纸,将仍然在统一的期刊库中,集中的将是主要的地方资料。

作好地方文献工作,是省市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地方文献书目工作,更是地方文献工作重要的一环。可以理解,没有一个专门机构——

研究、管理地方文献的室、组,并配备相应的人力,是难以顺利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的。建议为实现省市图书馆收集、保存、利用地方文献的任务,反映地方特点,省市图书馆应毫不例外地建立相应机构,以开展地方文献和书目工作。已经建立地方文献机构的,更应明确任务,乘胜前进。倘或认为地方文献工作可有可无,认为人力、物力或条件不足而漫不经心,或以之附属于其他工作而采取做一点算一点的工作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条件总是可以逐步创造的,提高对于地方文献工作的认识,才能打开地方文献和书目工作的新局面。党的十二大提出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的伟大战略目标。为了祖国四化的早日实现,省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定能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出处〕 《图书馆学刊》,1983年第4期

上一篇:社团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主持词 下一篇:“压缩语段”技巧例谈(教师中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