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小说的阅读

时间:2022-07-07 05:37:23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阅读

一、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

中国上世纪20年代的小说体现了鲜明的五四精神,“个性解放”“人的解放”成为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文学为人生服务的文学研究会,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反映时代的面貌。”与“为人生”的写实派小说相对峙的是20年代的浪漫抒情小说。浪漫抒情小说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者的情绪、感受、心态等。

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曲折起伏的社会事件,矛盾复杂的社会心理,使得善于描写社会环境、展现人物命运的小说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小说题材更加广阔,对时代风云的及时把握和对城乡生活的多方位展现显示出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丰富。由于30年代小说的触角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事件,堪称3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教科书。

40年代国统区、“孤岛”和沦陷区的小说,从内容和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抗战题材小说,直接反映抗战现实,富有战地实感,留下了时代剪影。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标志着作者对现实认识的深化。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是作者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探询与反省的结晶,它把抗战时期高昂的民族激情,深化到了理性的层次。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主要表现知识分子对人生与生存意义的求索与追寻。

建国后“十七年”间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流。在历史题材方面,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与历史题材相呼应,现实生活成为本时期小说创作的另一个突出的题材,以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为主。问题小说把反映与解决生活问题作为创作的主要目的,立论的基础是文艺为现实政治服务,本质上把文艺当成了反映与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

新时期小说以快速的发展变化,全新的审美面貌,复杂的文学现象,自由而频繁的文学争论和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成果,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风采,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内容。新时期小说包括伤痕小说、反思文学、改革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现代派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后现代派小说等。

二、现当代小说的阅读方法

了解了现当代小说的概况,我们就容易阅读。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作用。小说中的“重要语句”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重要作用的语句,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所在。结合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把重要语句放入相应的时代背景下,这样我们在阅读时,就容易把握其外在含意和内在的深意,从内容、结构、情感上去理解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结构”即分析小说的情节,理清作品的思路。把握情节的内在联系,理清小说的情感脉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旨,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因此,必须在把握情节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价值意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文章的中心。

3.分析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要了解小说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分析小说人物的语言特点,了解塑造人物的一些艺术手法,如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赏析小说的语言风格,比如:平实古朴、明白晓畅、简洁明快、典雅清丽、淡雅疏朗、寓庄于谐、犀利辛辣、含蓄深沉等。

4.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评价。这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只有把握好以上四点,才能高屋建瓴地从容应对小说阅读。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总览全篇,把握要旨。小说阅读一定要强调整体意识,千万不能只看情节,忽略其他方面。快速阅读全文后,要有个整体感知,明确小说的基本要素,了解是谁,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要学会找出关键词句,特别是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语句,对这些语句要重点勾画,这样不仅能增加对小说内容的整体印象,还能大体把握小说的中心和行文脉络,从而分析出文章线索,感悟作品主旨。

2.细读全文,深入理解。对小说的阅读,要结合小说的特点,在阅读中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关注环境描写,体会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将所了解的小说表现手法和技巧进行对照,体会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思考。

3.审读题干,整合答题。小说阅读的题型设计,无非包括主题理解、结构分析、形象把握、环境作用、语句理解、艺术赏析等方面,在具体做题时,必须明确题型,分析题干要求和指向,寻求答题区域,整合要点,规范表达。这是答好主观题的常规性要求,对小说阅读也是一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要在平时多加训练,深入探索,不断总结,相信同学们的小说阅读鉴赏能力和应试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阅读训练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来了。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他经常外出,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鼻个儿不大的甜梨。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

儿子们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

“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民。他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儿子们就都依了他。

他真是为了季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季民有一个习惯,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民送去。他给季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民的得意之笔。季民从不当众画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

叶三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有时季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他把季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

季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民坟上供一供。季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那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他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可叶三说:“不卖。”那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寿材里,埋了。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有删改)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小说主人公叶三是一个“卖果子的”,作者为什么以“鉴赏家”作为全文的题目?

2.小说开头叙述叶三卖果子的经历,这些内容与“鉴赏家”有什么关系?

3.你觉得文中“鉴赏家”叶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汪曾祺曾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试举例说说这篇小说语言的特点。

5.小说结尾,读来似乎非常平淡。你喜欢这个结尾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阅读》

1.叶三虽然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但他对绘画是真心喜爱,因此被大画家季民视为真懂画的人;而叶三从心里喜欢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的语言评述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这样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既点明了主人公,也点出了小说的主旨,即对美的鉴赏。

2.叶三作为“鉴赏家”对画独具的敏感,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对生活中的美的敏感。他喜欢各处跑,就“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他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两者有密切的关联。

3.叶三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但到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画家坟上供一供;画家送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陪着他埋于黄土中。从叶三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

4.这篇小说语言准确、朴素,富有浓郁的乡风民俗。比如,“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让人联想到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这样的画面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更好地展现出故乡人平常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5.(1)喜欢。结尾看似平淡,但很自然。结尾寥寥数语,由生转到死,收尾干净利落,浓缩了无尽感慨;这也符合人物性格:叶三视画如命,无论生死,都要与画相伴;这还符合作品整体风格:平淡朴素,意味深长。

(2)不喜欢。结尾应讲究含蓄,耐人寻味。而本文的结尾,显得平淡无奇,缺少想象空间,其实可以写得更有波澜。可以用戛然而止的方法,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可以来个突转,让人产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之感,比如可以写世事无常,家道中落,儿子无奈变卖了这些画。或者写这些画被别人偷去,流落四方。这样写,也是合情合理的。

上一篇:青春,本该单纯而耀眼 下一篇:修辞辨析之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