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技术引进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07-06 05:53:33

中日技术引进的比较分析

摘要:在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提高是落后国家崛起的重要一环,而技术引进是其提高技术迈出的第一步。实现技术引进的良性循环,作为国家发展的经济战略,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实现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文章从政府管理、技术吸收消化以及技术引进方式的角度入手,比较中、日在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异同,思考在现行经济环境下给中国产业和技术升级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技术引进;中日比较;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引进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9-0066-03

一、两国政府在技术引进中的举措差异

两国政府在后发展的起步阶段,都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技术引进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和控制,但是两国政府在细节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

1.法律层面上的差异。日本从技术引进项目逐个审查,到政府基本不干预企业的技术引进,政府根据本国的技术实力提出相应的法律条例,引导各个产业部门的方向,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市场中的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极少制定与技术引进有关的法律。改革开放后,中国才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与技术引进有关的立法。由于经济开放起步晚,为了追逐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与日本在严格限制技术引进的思路上不同,政府采取了相当宽泛的技术引进法规,并没有在法律层面上对希望引进技术的部门和种类做出具体说明。

2.经济手段上的差异。两国政府在经济手段上都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技术引进,而且都在促进本国技术进步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唯一有所不同的是:日本政府除了注重高新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以外,还十分关注于新技术引进的吸收和开发,着力于本国资本和技术的保护,例如:对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技术引进和研究开发给予资金援助,通过各种方式向本国企业提供低息贷款,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二、两国在技术的消化力与吸收力上的差异

两国都十分注重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对于技术的引进吸收都花费了相当多的资金,以推动本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却有所不同:

1.中国非常重视高新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一些大型成套设备的引进方面,对一些工业部门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却一直缺乏对技术二次开发的创新投入,因此对于主导产品的技术和设备需求,依然依赖于国外引进,致使中国技术引进工作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

2.日本在广泛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改造与创新。1955~1975年日本的自然科学研究经费约增加了73倍,科研人员增加6.6倍。可以看到,日本在整个技术引进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增加研究所需的投入力度。

日本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作为引进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主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表1为1985年日本科技研究活动的状况,可以看到企业在从业者数和研究经费使用上都占了超过一半的比重,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技术在运用于生产的同时,由外生转变成内生。

3.两国科研经费的来源不同。日本的研究开发经费主要来自于企业,企业中拥有自己的研究经费和大量的研究人员,所研究出的成果又投入于企业生产、销售,企业能够根据适应变化的市场需要,对引进技术的改良和创新,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经费的拨款,而且集中拨付于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由于往往企业和科研机构信息互通较少,很容易造成生产与研究开发脱节,技术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三、两国在技术引进方式的选择上的差异

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有三种技术引进方式:整体设备的购买、外国技术的引入、直接投资技术的引入。

1.由表2可以看到,成套设备引进在整个技术引进中占了近三成的比例,所占份额较大。而合资生产、合作生产等直接投资导入仅占其中的不到一成,比例较小。

2.日本在战后20年对于单纯的技术导入是相当积极的,但是日本对于直接投资导入方式一直采取消极态度,对日直接投资并没有处于很高的水平。

根据表3,1950~1962这十几年间,单纯技术导入的认可件数累计达2000件,其中1960~1962年的认可数占其中的一半,就连1950~1960年在外汇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年平均技术导入认可数也达到了100件以上。

另一方面,1963年外资企业的销售额仅占日本企业总体的1.6%,即使是制造业也仅达到3%,可见外资企业在日本的影响力是很小的。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对中国技术引进的发展有以下启示:

1.从微观上看,大多数的企业或者消费者都是根据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来进行生产或者消费的决策,而这往往只注重个体的利益,很难从整体上考虑国家的布局与规划,造成盲目引进技术的问题。因此,这也就需要政府先对整个国家的产业布局进行系统的规划,然后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或者法律法规将信息传递给各个企业或消费者,由此达到国家整体和微观个体行为的一致性。应该对各个产业进行整体构想,然后决定各产业完善的先后顺序,最终定出向对细化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规范微观主体的行为。对于现在的中国,不应该再过多的寻求经济增长的高速率,而应该更多的关注于本国国产化技术的提升,保护本国资本的发展,为实体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技术的研究开发,是相当耗费时间和资金的一项工程,但即便这样,也应该继续加大技术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对于技术开发相对弱势的产业部门予以保护,积极扶持本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科研经费的来源,如果照搬日本的企业负担模式,对于现今的中国还是不太适用的。由于技术研发一贯依赖于财政拨款,假如一下子放手把研究开发费用全部推给企业,无疑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负担,不利于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可以考虑通过加强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等形式,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往往风险较大,国家财政要对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中的一部分风险进行补贴;同时鼓励和支持创业投资公司投向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项目。对重大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项目要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给予贴息、低息贷款,以解决资金之不足。对引进软件技术和消化创新项目,要实行税收优惠,包括减免租税、加速折旧等制度。

3.从技术的引进方式上看,整体设备的进口很难将相应的技术也引入国内。而单纯的技术导入与直接投资导入都必须涉及技术应用、吸收和创新的过程。因此,在现阶段,中国应该适度的控制整体设备的引进方式,逐步从引进生产线、成套设备向主要引进软件技术(即主要引进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和必要的关键设备转变。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是一心一意追求高增长、不断追赶发达国家的时代了。面对现在所处的经济危机,不妨放慢脚步回过头,从更高的角度通观技术引进的方向,将每一个环节更细致化,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危机到来时,有更强的抵御能力。

参考文献

[1]山g逸平,山本有造.贸易与国际收支.东洋经济新报社,1979.

[2]吉海正宪.日本的产业技术政策[M].东洋经济出版社,1985.

[3]汪明星.技术引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阎莉.日本技术引进成功经验探析[J].日本经济研究,2008,(2).

[5]赵健娜.战后日本技术引进工作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1990,(3).

作者简介:魏勇(1985-),女,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

上一篇:国企改制中职工安置补偿费用财税问题研究 下一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及裂缝处理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