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立领在民国旗袍中的变化及运用

时间:2022-07-06 04:15:37

探究立领在民国旗袍中的变化及运用

立领作为旗袍设计中的标志性元素,它的变化与发展是探索民国旗袍特征的重要线索。本文将对立领的起源及发展进行介绍,并通过形制、形态及领高对旗袍立领的变化进行探析,与此同时,对立领在旗袍中的作用进行总结与分析使现代旗袍立领设计能更好的传承与创新下去。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转型时期,在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下,旗袍兼收并蓄了清王朝的历史积淀与西化风尚影响下的审美变迁,立领作为旗袍设计中的重要元素,顺应了时代的审美发展需求。从对立领的发展到应用的分析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立领的设计更加富有特色,并能在今后的服装设计中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立领的起源与发展

立领,即是一种没有领面,只有领坐的领型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后期,由于人体禁忌观念发展到极端地步,明代日益苛责的观念使当时服饰的意义,变为尽可能地掩裹和抹煞人体。而立领的出现,比掩襟式的交领更多的遮掩了前胸,正好符合当时的等级观念。明朝立领一般为方领口,直线斜襟,用金属扣系住领口。

20世纪初,出现了高至六七寸的硬质高领,立着的领子高达鼻尖,攀高至耳垂,适宜的角度把围裹的脸颊斜斜切过,使脸型看上去削尖精致,这种高领正面看上去形似元宝,故民间俗称“元宝领”。这种高领,最早是四马路长三堂子中的倌人发明的,领衬很硬,直挺着切着脸颊,当时很受清末爱美女士的青睐。

到了民国时期,立领从高到低,从无到有,领口从圆到方,从方到尖,从面料到细节,从装饰到搭配,都使得民国旗袍立领的变化丰富多样,富有特色,立领虽然是个变化微妙的细部,但对整个旗袍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立领在旗袍中的变化

1.形制

立领的形制,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简洁、利落、挺拔的感觉。而旗袍立领能够展现女性修长而又挺拔的颈部,与下半身完美的曲线造型合并形成刚柔并济的美感。

旗袍领形制变化多样,有元宝领、凤仙领、上海领、水滴领、波浪领、V字领、高领、低领等领形,与之前的领子最大的不同是,旗袍立领的出现已经变成女人们展现美的最佳元素。

2.形态

传统旗袍立领的形态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可根据领子前段圆弧的大小分为大圆领、中圆领、小圆领及方领等;第二种是根据领子与脖颈贴合的程度分成直立式、外倾式、内倾式和连衣式。直立式即领底线长度与领口上线的长度基本相同,扣合起来呈90度直立的状态,相比之下,没有内倾式的贴合度好。内倾式则是领底线长于领口上线,扣合后呈上小下大的近似圆柱体,这正符合人体颈部的生理结构,旗袍上也多用这种领型。外倾型即领底线短于上领口线,在旗袍中比较少见,只有30年代翻领中才出现过。连身立领则是将立领与衣身延续裁剪,保留衣片的完整性。无论是从圆弧的大小还是从与脖颈贴合度来分析,立领都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简单挺拔,拉伸脖颈的线条,在视觉上造成人体颈部拉伸的感觉。

3.领高变化

立领的领高则指的是领子的高度,根据不同款式造型而相搭配,领子高度的变化与领深大小密切相关。传统立领的高度基本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直立领的领高为2.5 ~ 5 cm,内倾式立领的领高为 3 ~ 6 cm,外倾式立领的领高在 9 cm以上,同时设置领后翘势并调整领上口线的长度;旗袍立领的变化虽然微小,但直接关系到了领子的造型特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着装状态和审美要求。

立领在旗袍中的作用

1.审美性

旗袍立领的变化及发展不仅受外来文化交融的影响,也受到审美变迁及观念本身不断发展的影响。如张爱玲在《更衣记》写道:“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整齐---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由于长久以来情感与思想的积压无处排遣,导致了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因此对于审美标准的评价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等、自由、西式的、现代的等外来词汇使女性天生爱美的心又重新鲜活了起来,旗袍立领之所以符合当时审美的原因,不单单是它的感性形象能唤起人的审美感受,亦是能代表着某种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符号。

30年代中期立领的高度发展到了极致,当时的女人们认为领子越高越时髦,纽扣排数从开始的一排,到后来的四排纽,最高还出现了五排的纽扣紧紧扣住领子,使脖子显得更加修长,由此可见立领是所有领型中最靠近人脸部的一种领型,而人与人交流的关键部位就是人的脸部,所以在这里立领起到了十分引人注目的作用,并且还能起到了修饰脸型的作用。

直到1936年,高立领似乎让女人很是束缚,于是夏季许多女子便把纽扣解开,把领子翻下来,有人称之为翻领旗袍。这时候人们为了配合门襟盘扣上的变化,纽扣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原来密密排列的一字扣也开始慢慢减少,领口也用了琵琶扣或者其他的花式盘扣,且只有一排,以减轻束缚。到了40年代,领子开始变得更加简洁,各种花式盘扣也用的越来越少,领子在高度上也有变化,以缩短至原来领高度的一半,一排纽扣的一字领又重新出现。进入40年代中期,领子的高度逐渐降至最低,像无领一样不足一寸。直到40年代末期,领子又有了回升,但仍不足两寸。

而20世纪20年代,女性的首饰品种开始变得多样起来也可以说明立领不单单是作为一种部件存在,亦是可以成为女子们争相比美的元素。最突出的就是花的运用,当时时髦的女子都爱在颈旁耳后别上一朵鲜花或绢花来作为装饰(如图1),为了能更多的吸引异性的注意,挑选了各色争奇斗艳的花,使自己看上去更加玲珑美丽。

由此可见,立领的多样化,既能满足不同女性的审美需求,又能衬托出女性的娇美和性感。既能完美的表达出人体的形体特征,又能很好的展现出服饰的功能性。

2.实用性

立领是旗袍设计中的核心部分和重要环节,是服装体现特征最明显的部件,它兼备了实用性与审美性,不仅有保暖、保护颈部的功能,千变万化的款式更是能体现着一个时期的流行趋势。立领的审美观与实用性能否协调一致,最终决定了立领能否久盛不衰。

(1)面料

立领的设计除了要考虑审美的需要,还要考虑防寒、防风、降暑等功能。如冬季以防寒为主,可以选用有弹性和伸缩性的针织面料,与立领硬朗的线条相结合,会把旗袍高雅、端庄的着装效果烘托的淋漓尽致。而夏季穿衣以透气凉爽为主,领型以无领和低领为主,织物选用柔软、轻薄、透气性好,轻薄柔软的立领除了有良好的避暑降温的功能,还可以营造出一种梦幻的视觉效果。(如图2)该旗袍中面料采用真丝交织面衬裘皮里,即确保外观华美的前提下,又考虑到了服装的保暖性,使整体呈现出精致又不厚重的感觉。因此为了能更好的设计出兼备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立领,就必须考虑到不同的面料质感对立领效果所产生的影响。

(2)装饰

20世纪20年代,开始大胆的借鉴和模仿西方服饰,由于受到俄罗斯风格的影响,旗袍上开始出现了毛皮、外搭、领饰等等装饰细节。30年代的旗袍开始外搭配西式外套,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内露出高立领,以美化脸型,在脖子上还会系上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内搭的旗袍立领的领线深浅、宽窄、形状、大小的变化搭配好都可以提升穿着者整体的气质与神韵。加之毛领(如图3)、领式、珍珠项链等的装饰,使得旗袍立领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变,富有魅力。

20世纪40年代,缀着三粒纽扣抵着下巴的高领不见了,在装饰上也开始崇尚朴素淡雅,省去种种繁琐,就连以前经常用的滚边也被省去了,繁琐的镶滚改用盘花纽扣来代替,不久后纽扣也被抛弃了,改用了揿钮,不再一味的追求繁复装饰,而是慢慢开始注重实用性。

(3)工艺

为了保证领子造型的硬挺,传统工艺手法是用浆糊将白布浆硬,放入领内,再缝上领里,到了三十是年代,出现了可以拆卸的领衬。(如图4)制作好的领衬可以通过预留的缝隙放入领面与领里的夹层中。由于其挺括与易于拆洗等诸多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工艺处理手法,使领子更加立体饱满,穿着后充分呈现了女性颈部的曲线,达到显而不露的含蓄之美。

因此,立领与人体颈部贴合较为紧凑,这种领型让穿着者无论是在起立坐行中,都必须保持昂首挺胸,这让民国女性在穿着旗袍中多了一份自信、独立和坚强。从人体工程学来说,这样的立领对于治疗预防颈椎病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从服饰功能来说,立领具有较强的防尘保暖功能。对于旗袍的整体造型来说,立领具有平衡协调服装整体的效果。由此可见分析立领时,除了注意内部结构以及舒适度外,在外部的造型和装饰上也要注意元素的运用。

总结

相对于近代服装审美价值的取向变迁来说,旗袍无疑是美的,而立领作为旗袍的重要元素,更是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符号来传承。在当今全球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开始痴迷于旗袍的美,立领不仅仅作为一个服装部件在装饰,更是作为设计师进行天马行空设计不可缺少的元素。立领作为一种风尚,一种情趣,一种美学,具有强烈的视觉识别性,了解和体会立领在旗袍设计中的魅力,使立领设计的发展,不单单只是一种形式美感的表达,而更多的是对文化的一种传达,使立领在不失传统神韵的基础上传承时代的精神,更好的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去。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上一篇:探析木刻技法在插画中的表现 下一篇:油画肌理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