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时间:2022-07-06 12:22:28

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妊娠是妇女的一段特殊生理期,在孕晚期孕妇多项血液指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孕妇的凝血状态。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这四项能准确反应妊娠期间孕妇的出凝血功能状况,是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于判断出血性疾病的检验指标\[1\]。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收治的80例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四项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晚期孕妇作为观察组。年龄22~39岁,平均(25.5±2.6)岁,孕周37~40周,平均(38.3±1.5)周。选择同时期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8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心、肝、肾功能均正常,无凝血机制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近期未使用止血药物。两组孕妇年龄、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仪器与方法

本研究使用仪器为希森美康Ca 500型血凝仪,随机配套试剂。抽取肘静脉血1.8 mL,加入0.2 mL含0.109 mol/L枸橼酸钠溶液的专用试管,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立即颠倒混匀,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贮存于-20℃冰箱待检。所有检测于采血后2 h之内完成,每日质控均在质控范围内。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妇女的PT、APTT、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正常机体内凝血与抗凝处于动态平衡。妇女在妊娠时期,特别是妊娠晚期体内的纤溶系统往往失去动态平衡,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均不同程度地增加,晚期可达正常人的1.5~2倍;抗凝系统功能减弱,使孕妇机体内环境的凝血-抗凝血机制发生变化,处于高凝状态。这种状态属于机体生理性、保护性变化,且随孕周的增加而加剧。该状态有助于维持胎盘的完整性,也为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迅速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有效防止了产后大出血。但由于同时还存在抗凝、纤溶功能降低,在一些触发因素的作用下,易致组织损伤,组织凝血活酶类促凝物质进入血液,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增加了妊娠晚期孕妇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病理情况发生的可能\[2\],成为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因此,孕妇术前及产前凝血四项指标检测,是监测孕妇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可有效地分析孕妇妊娠期间出、凝血功能状况。

人类凝血系统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PT、APTT、TT、Fib目前也是临床上采用的最为普遍的监测出血性疾病的常用指标,是外科手术前必查项目之一。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过筛试验,其时间长短反映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及Fib的水平\[4\]。时间缩短多见于DIC早期和血栓性疾病,超过参考值3 s为延长。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过筛试验,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Ⅷ、Ⅸ、Ⅺ、Ⅻ因子状况的指标,也受因子Ⅰ、Ⅱ、Ⅴ、Ⅹ的影响,是监测肝素用量的首选指标。多见于因子Ⅱ、Ⅴ、Ⅶ、Ⅹ、Ⅺ、Ⅻ和Fib 缺乏,时间缩短多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延长10 s以上即有临床意义。TT是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试验,可反映血浆中有没有足够量的Fib,反映纤维蛋白的结构是不是符合正常凝血指标的要求,超过参考值3 s以上为延长。Fib是一种糖蛋白,可被凝血酶水解成肽A和肽B,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其具有增强细胞间的桥联力和减少细胞表面负电荷的作用,其含量是提示机体高凝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妇女的PT、APTT、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对妊娠晚期妇女进行PT、APTT、TT、Fib检测,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受试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有助于监测病情、指导治疗,对减少产科意外发生,提高分娩安全,保护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参考文献

[1]王学锋,王鸿利.血栓与止血的检验及应用\[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205-206.

[2]徐丽晓.不同孕期孕妇凝血指标变化的观察\[J\].血栓与止血学,2005,11(1):37.

[3]陈建国,闻安民,洪淡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妇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意义\[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2):72-74.

[4]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8.

(收稿日期:2014-01-05)

上一篇:山东邹城市保护地韭菜绿色栽培技术 下一篇:宁波市江北区感染性腹泻与食品污染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