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丁氏慈善医院之殇

时间:2022-07-05 11:42:23

上海丁氏慈善医院之殇

导语

慈爱医院似乎只存在于网络上集中而破碎的一些新闻报道,在上海,似乎再也无迹可寻。今天回望上海慈爱医院,它甚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慈善医院,依然具备盈利性质。它是一个心怀慈善梦想的老人,“飞蛾扑火”般的尝试,是中国慈善医疗模式的早产儿,在先天环境不善、后天“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夭折。

2005年2月18日,江浙一带著名肿瘤医生丁学金成立了上海首家有“慈善性质”的民营医院。

在上海普陀区真新养老院里,慈爱医院租用了一二层用来做门诊,购置了齐备的手术室仪器,五层做病房,8个病房共有50多张床位,其中一个病房是“扶贫病房”——一切有模有样,万事俱备。

丁学金设想中的慈善医院前景光明:民营医院利润空间巨大,首先医院进行正常运转,实现盈利;盈利之后便可提取部分收入,设立慈爱基金;基金对贫困病人实施慈善救助,盈利多少决定救助规模——这即是“以病养病”的经营理想,先盈利,后慈善。

开业典礼省下剪彩、酒席的钱,便成为了慈爱基金的第一笔款项。

在丁学金的理想中,慈善不是随心所欲的。贫困病人带着相关部门的证明才能享受减免优惠部门的证明才能享受减免优惠,医疗费由医院、地方民政部门和病人共同承担。

但是,现实中的丁氏慈善医院,却没有出路。

2005年,丁氏慈善医院的困顿

2005年,上海市有25家民营医院获得了医保定点资格,这意味着上海市民看病时可在这25家医院看病并报销医疗费。但慈爱医院恰恰不在这25家之内,就等于流失了大部分有医保的上海市民,大大影响了医院的正常经营。

而且,经过媒体“首家民营慈善医院”的渲染,慈爱医院慈善之名掩盖了其盈利目的,众多自称贫困的肿瘤患者以为慈爱医院可免费看病,甚至有非贫困病人不愿意支付医疗费用,遭拒后给医院扣上“假慈善”的帽子。

一方面,作为医院,正常运营已不可能;另一方面,没有底线的慈善也让慈爱医院雪上加霜。

慈爱基金原本用于适当补助贫困肿瘤病人,前提是由当地民政部门开具贫困/特困证明。排除有医保的上海病人,来看病的基本上是外来务工者和贫困户。这些外地病人需要往返于老家与上海,异地开具贫困证明异常不便。尽管国家规定地方民政部门设立了专门面向特困病人的医疗救助基金,但病人申请起来也常常力不从心。丁学金甚至亲自前往浙江,为病人争取地方民政补贴。有时在非贫困病人的一再央求下,丁学金也会减免病人费用。

问题接二连三,医院连月亏损——仅前4个月便亏损40万元。

丁学金不愿意放弃。他另做打算:利用自己在江浙沪行医的名声带回一些“优质”患者;动员特困病人的亲朋好友捐钱给病人治病;与特困病人所在地民政部门联系,争取一些救济费用。丁学金还想过依靠社会捐助解决医院入不敷出的问题,但是慈爱医院注册成民办盈利性单位,根据法律规定,不可接受社会捐赠。

但是,还没等到转机,药品供应商因担心资金回收困难,便在第一时间掐断了药品供货渠道;当时还在洽谈中的投资合同也因为投资方质疑其经营前景而搁浅。慈爱医院一时如无源之水,直至耗尽……

当年8月5日,丁学金去世。丁学金去世之后,慈爱医院犹如困兽。原本慕名丁学金名气而来的肿瘤病人纷纷转投其他医院,作鸟兽散,不到一个月,慈爱医院便冷冷清清,每天来看病的只有寥寥几名患者。开办医院之后,丁家债台高筑,丁学金儿子丁欢接手医院,心有余而力不足,丁欢规划了慈爱医院的二期慈善方案。

在这个方案中,丁欢将转让医院的部分股权,筹集百万资金投入医院下一步发展;其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医院,负责医院运营;最后,完善慈爱基金制度,随着医院经营状况的好转,逐步加大慈爱基金的投入。医院还将成立一个贫困病人评估小组,严格确认贫困病人身份再进行资助。

但是,没有医保、穷人看病的状况仍然得不到解决,慈爱医院像一个巨大的无底洞,不断吸纳资金却无法实现盈利,既无法“自我造血”,也无法“体外输血”。2006年,慈爱医院各项投入达到上千万元,新股东囊中告急,四处借贷。

据《中国医药导报》报道,新股东于2005年9月接手慈爱医院,他将身家性命全部押在了慈爱医院身上,随着投入的资金越多,他对医院的经营和管理越是胆战心惊,更让他感到如履薄冰的是医疗风险:一旦出现负面新闻,民营医院可能被摘牌,医院倒闭,血本无归。

最近的报道停留于2009年9月20日,上海新闻晨报发表了题为《慈善医院借用房被要求退还》的报道,文中称,第二代慈爱医院院长丁学金的儿子丁欢意外收到当地街道的通知,借养老院开设的病房和医院手术室在10月底必须归还。

随后,慈爱医院在媒体上销声匿迹。

2012年,无迹可循的慈善医院

2012年,网络仍然标注着慈爱医院的位置:祁连山南路2500号。拨电话过去,被告知慈爱医院早就被“撤”了,如今这个号码接通的却是养老院。

来到养老院,曾经新闻图片上的“慈爱医院”四个大字换成了“真新养老院”。下午4点30分,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已经下班,只有一个值班人员,问明记者的来意之后,请记者出示证件,不愿多谈。和他绕了一会儿,才从其口中得知,慈爱医院大概于2009年从养老院撤掉。

联系最近一次报道的记者,得到的答案却是:报道时间太久远,早就不联系了,也不知道医院后来怎么样了。

丁学金去世前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说,当时在慈爱医院采访时,丁学金出事了,于是采访被迫中断,后来院长去世,其子接手慈爱医院,最终将医院转手给别人。他不解地反问记者,事情过去这么久,当时也只是一篇不大的报道,为什么现在忽然想起来?

记者通过电话、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试图与丁欢取得联系,未遂。

一个人的慈善梦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网络中,还有网友开设了一个“丁学金吧”,将关于丁学金的大部分新闻报道贴到了网上。

一个网友在贴吧中怀念着丁院长。

“曾家住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661弄的肺癌患者吴明,老伴过世早,家庭非常贫困,为治病负债累累,被他就诊的医院赶了出来,还在上中专的儿子吴国良一筹莫展,后慕名求到丁院长。

在未缴纳一分钱的情况下,丁院长一方面动用慈爱医院的慈爱基金给老吴及时治疗;一方面亲自为他到静安区、街道及相关民政部门争取救助。

晚期的老吴癌细胞已经全身广泛转移,争取到的3000元钱很快就用完了,丁院长告诉他,没有钱我包你就好了,放心在我这里没人会赶你走,医生们都反对继续给他用这么昂贵的药,想给老吴用便宜的滋补中药,遭到丁院长一顿批评,医院继续免费给他挂昂贵的白蛋白。还经常安慰老吴,乐观地面对生活。

当得知丁院长病逝,老吴号啕大哭,精神彻底地垮了,坚决拒绝了医院的进一步治疗,他说一定要去陪老丁,‘我怕他孤单呀!’不到三日,撒手而去。”

这个网友便是吴明的儿子吴国良,他在贴吧上说:“丁院长是我爸爸的恩人!!是我的恩人!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院长!”

丁氏慈善医院时间表

上世纪80年代

丁学金向供职的上海海员医院申请去海轮上做船医,所有诊疗均免费,在上海电视台拍摄的镜头里,他甚至将自己的工作舱腾给危重病人,为病人熬汤煮粥。有几次,丁学金为普通客人把脉,竟检查出对方的早期肿瘤,使其幸免一死。久而久之,“华佗再世”的故事吸引了媒体关注,惊动了中国红十字会的领导,由此得来慈善之名。

1986年

温州市一位副市长目睹丁学金的善行,邀其为温州病人多做实事。次年,丁学金与温州市区红旗医院合作的“丁学金肿瘤防治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来访的病人络绎不绝。好人医生慈善不止于行医,他还设立“丁学金教育资助基金” ,资助当地失学孤儿上学。

1992年

丁学金离开上海海员医院,随后发起成立“中国红十字博爱肿瘤服务中心”,在上海地区征得了200余位肿瘤医生教授的行动支持。地方红十字会或医院不断发来合作申请,在合作之中,丁学金为病人看病,与地方医院按比例分配治病的收入,通常他会从中抽取一成收入。

1995年

丁学金斥资120万在虹桥机场附近买下10亩地皮,打算建立全国最大的慈善医院。最终宏图未展,计划搁置。

2000年

丁学金担任了一家民营医院的顾问,双方约定,丁学金以自己的名望与红十字背景为医院招揽病人,并提取部分收入,院方提供必要的医护条件,并在丁学金的要求下更名为博爱医院。如此,丁学金可救助肿瘤病人并获得一定收入,刚刚改制、羽翼未丰的民营医院也可获得良好口碑抢滩上海医院市场。这一合作持续了4年,直到2003年的一次医患冲突。

2003年4月

慕名而来的浙江病人在丁学金的介绍下住进博爱医院,接受完肾脏出血手术后病情趋好。但是,数年求医已经掏空了病人的口袋,缴付不起住院看病的费用,在手术刀口未愈的情况下被院方要求出院。

2005年2月

有慈善家美誉的丁学金一手创办上海慈爱医院,立马吸引了聚光灯的聚焦。为了省钱,也为了证明慈善的真实性,开业典礼以一个大型的开放义诊为主要内容。

2005年8月5日

丁学金去世。

上一篇:中国医疗现在是极端政府化和市场化(徐永光访谈... 下一篇:独董不“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