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尺桡骨中下段骨折25例经验总结

时间:2022-07-05 03:22:43

儿童尺桡骨中下段骨折25例经验总结

【关键词】:儿童尺桡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R7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199-1

儿童尺桡骨中下段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前臂损伤之一,而常伴有移位,因其解剖生理和移位机制复杂,给复位带来一定的困难,单纯牵引手法复位常常导致失败,且复位后骨折端不稳定,容易错位。故有些医院直接采用手术治疗。我院自2004―2008年采用改良牵引折顶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此类骨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2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龄6~12岁,平均l0岁。均为外伤致新鲜闭合性骨折。x线片示:尺桡骨下1/4双骨折,骨折部位均在尺桡骨远端骺线上2~3cm处,骨折处于同一平面,为横断或锯齿状骨折,背向重叠移位明显,重叠程度均在1.5cm以上,严重者达2.5cm。17例呈几乎平行式重叠,5例呈成角重叠。并无明显的尺桡偏移位畸形。

2治疗方法

2.1夹板制作:根据患臂的长短、粗细的不同,使用不同尺寸的小夹板。背掌侧板较宽约2-3cm,尺桡侧较窄约1.5-2cm,其长度皆上至肘横纹,下至腕横纹。

2.2整复方法:患儿取坐位,无需麻醉。患肢肩前屈,屈肘90度,前臂旋前位,助手握住患肢肘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一般握住患儿手部的大、小鱼际,两手拇指置于尺桡骨骨折远端背侧,两手四指抱于近折端掌侧,术者与助手先顺前臂的纵轴对抗牵引1-2min,部分纠正重叠移位,然后术者拇指向下按压的同时,使断端加大成角,两拇指分别紧压尺桡骨远断端向远侧滑动,待感到两折端对顶时骤然反折,反折时环抱于骨折近端的四指将下陷的骨折端猛向上提,而拇指仍然用力向下按压,在拇指、食指之间形成一种捻搓力(剪力),反折时应反向加大成角,恢复力线后,术者以一手在掌背侧捏握住骨折断端,另一手握住患腕,在维持牵引下做远折段的上下摇摆活动,以进一步纠正残留移位,并使断端对位更加紧密。最后施行按摩理筋,同时检查断端对位对线及稳定度。

2.3固定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小夹板固定,根据具体情况加用压垫和分骨垫,用三道扎带捆扎,固定好后置前臂于中立位,并用带握柱的前臂中立位托板悬吊胸前,以防止前臂旋转引起断端再移位。嘱家长督促患儿即日开始逐渐进行握拳、伸屈手指的轻度活动,并随时检查调整夹板松紧度,2-3天拍片复查对位线情况。可适当按骨折Ⅲ期辨证用药。

3治疗结果

本组22例均获一次性整复成功,达解剖对位或近解剖对位,其中3例1周后稍向背移位,复以手法纠正,外固定时间4-6周。25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年。疗效评定:腕关节活动正常,前臂旋转功能正常为优;腕关节活动正常,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在15度以内为良;不及上述标准者为差。结果:优22例,良3例。

4讨论

手法复位时一定要“手摸心会”感觉骨折断端;折顶用力时,利用背侧骨膜这一“绞链”结构,使骨折远折端与近折端相碰,才能应用杠杆原理复位成功。折顶手法应用在复位过程巾,反方向地还原了受伤过程,符合“逆创伤机制复位”的原理,是整复本型骨折的有效方法。折顶手法可分为先后两个步骤:一是牵引下加大成角,二是加大成角后反折,一般认为加大成角是手法复位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折顶手法[1]是在两助手对抗牵引下,靠术者两拇指用力挤按突出的骨折端,使骨折处加大成角,但是在临床中发现,按此方法加大成角的效果不理想,因为在两助手沿前臂纵轴对抗牵引下,术者通过两拇指向下挤压力量往往被抵消,不足以完成加大成角。本手法通过术者控制远端牵引方向,从骨折远侧段的背侧加压的同时,使之牵引力向背侧、向远端,以两拇指为支点,通过杠杆作用使其加大向掌侧成角就容易实现断端对位,故术者单人操作更容易控制远侧牵引的方向;再者儿童尺桡骨下1/4段骨折移位后背侧骨膜掀起可不发生断裂,此时,若单纯用折顶法复位,由于骨膜无弹性,给复位造成困难,若牵引时加大成角,可使骨膜掀起增大,从而使复位变得容易、省力。固定时需要使用中立位托板,这样可以限制前臂的旋转,达到稳定骨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安桢,武春发.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5-56.

上一篇:三法合并诊断脑塞病 下一篇:婴儿钩吻中毒抢救成功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