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理“分”“合”探析

时间:2022-07-04 09:34:42

高中文理“分”“合”探析

摘 要: 高中文理分科是我国高考制度的实践反映。在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的今天,文理分科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其弊端也应引起我们的反思。面对弊端,当务之急是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取消文理分科。

关键词: 高中 文理分科 高考制度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流行语影响着文科生的自我认同;而近年来,关于理科生普遍“没文化”、“缺常识”的批评,又让学理之人不免心生羞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令人头痛的问题,最大的难题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全面需要与“升学竞争”压力之间的尖锐矛盾。这个矛盾集中体现在高中阶段,因而目前高中所实施的文理分科制度成了众矢之的,高中文理分科已成了社会热点问题。从高中文理分科考试出现到如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其间为该不该文理分科,教育界及社会各界进行过数次论争,但结果还是维持状况,可见这看似简单的“分”与“合”还真不是想要做就能做的事。若想厘清文理分科的问题,就须探根溯源、剖析利弊,才能对它有清楚的认识,以帮助我们寻求解决的出路。

一、高中文理分科的溯源

文理分科的思想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论”,认为在文科和理科之间,集中精力专注其一,能提高全社会的效率。前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而战后重建又急需大量专业人才,于是,前苏联便采取并强化了分科教育的办法,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出炉速度。我国建国后,一切从零开始,同样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在全方位仿效前苏联的时代风气下,很自然地就拷贝了前苏联的文理分家之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为解决十年造成的科技人才匮乏问题,同时也是因为高考恢复后高中教育资源匮乏,为了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多快好省地培养专业人才,我们开始实行高中文理分科政策。它在历史上迎合了社会生产对专业人才的需要,的确推动了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有其历史作用。分科一般是在高一进入高二阶段进行的。虽然实行文理分科,但是不管文、理都包括所分的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必修科:语文、数学、外语(英语、俄语或日语);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目前很多学校象征性地保留选修科目,只为了应付会考或上级的检查。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不太重视,大部分的学生也轻视这些科目,一般在会考或其它的检查之后学校就直接将这些科目从课程表上删除。文科、理科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材上也有所区别,这些科目文科一般比理科要简单。总之,文理分科是产生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制定的一种制度,但是它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已成过去,它是否仍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很值得商榷。

二、高中文理分科的利弊

高中通过文理分科,目标是为大学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做准备。这样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为推动教育作出过贡献,在今天也仍有其利处。

(一)文理分科的利处

1.有利于与大学的专业教育接轨。

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来看,大学课程的设置都是文理分科的,并且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从实际出发,高中文理分科完全是将高中课程和大学课程进行一种有机的接轨,有利于高校择优录取新生,有利于学生做到学有专长、术有专攻。

2.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从数量上看,现在高中学生背负文、理科十几门课程,学业着实繁重,这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过重的学业负担已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年轻一代的健康发展。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学习的科目相对减少,必然从客观上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社会科技化、人文环境技术化、科技纵深分支细微化、产业结构国际化的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业都需要学有专才的人,甚至可以说基本上靠专才。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可以让志趣不同、天赋各异的高中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文科或理科,这既有利于他们提高热情、集中精力学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又可以避免教育资源、个人价值和社会财富的浪费。

但是文理分科也有着明显的缺陷,特别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理分科的弊端就越发尖锐地凸显出来。

(二)文理分科的弊端

1.不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行文理分科,必然导致重视一些学科,忽视一些学科,使得理科生不去学习历史、天文,不去阅读文学经典,文科生则远离物理、化学,不是缺少人文素养,就是缺少科学素养,使民族的全体素质降低。而且对学生实行过早过度的专业教育,忽视和削弱了教育陶冶人格的教化功能,甚至发展成为不惜牺牲全面价值和长远利益的急功近利,将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使他们成为没有根基的人,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最终导致教育方针的贯彻有名无实,难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

尽管素质教育被叫得震天响,但高考分数才是硬道理。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无不将升学率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失成败的唯一标准。在层层重压之下,文理分科更增强了应试教育的效果,急功近利的教育价值观和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政绩观主导和支配学校的发展,教学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学生从头至尾都要学习那些除了考场上而在其他地方一辈子也派不上用场的东西;而使学生受用终生的历史、天文等人文社科却在中学教育中没什么位置,素质教育被置之脑后。最后造就不懂文史哲的理科生,有知识没文化;不懂理科的文科生,有文化没知识。

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各学科交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样化,对人才的要求也将越来越全面,这就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多规格、多类型的人才,他们需要具备某类专业知识,也需要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只有如此,才能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急需改革和完善高中文理分科的制度。

三、关于改革和完善文理分科制的看法

我国传统学校教育体系建构的思想基础之一就是应试主义,文理分科是应试主义教育的产物,只要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体系仍以考试为衡量标准,那么文理分科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依据。文理分科与合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问题,它背后牵扯到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也关涉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等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关文理分科的讨论是我国高考体制的实践反映。在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的今天,文理分科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其弊端也应引起我们的反思。目前来看,如果简单提倡从文理分科走向文理合科则是一种不顾国情、民情的一厢情愿,最后不但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这是因为文理分科产生的前提条件是高考应试,要取消文理分科首先应取消高考制度。而高考制度是迄今老百姓认可度最高的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在短期内难以取消。高考制度作为一种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仍具备其他制度不能替代的优势。如此一来我们无需纠缠在高中文理分或合这一问题上,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改进和完善文理分科制度、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上。在这一点上,法国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模式:共同必修+模块必修+选修(组合选修和任意选修),似乎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2]朱永新.文理分科:中国教育的毒瘤.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3]别敦荣.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值得期待吗.教育研究,2009,(4).

上一篇: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中的发展性评价研究 下一篇: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推进独立学院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