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探讨

时间:2022-07-04 04:09:08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探讨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弱势群体,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的影响,他们面临着生活、学习、安全、品行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更阻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探讨对建设和谐社会和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政府责任;对策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随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及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等原因,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而将其留在农村,由此引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邵阳沉船事件、甘肃校车事故、毕节留守儿童事件等一件件留守儿童安全事故问题引人深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同富裕道路,必须要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研究有助于推动城乡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迅速,各行各业的兴起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地区劳动力的涌入,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监管人过度放纵、溺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及艰苦的生活条件等原因导致其产生了生活、心理、道德、教育各方面的问题。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改变农村地区贫穷落后的格局是中国实现和谐发展、共同富裕不可忽略的战略因素。地区的发展需要人力,祖国的建设需要人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城乡地区未来的推动者和主导者,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推动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

2、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新的弱势群体,由于自身年龄幼小,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加上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产生心理、道德和行为偏差。弱势群体的存在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共产主义进程中需要时刻警惕的"隐形炸弹"。弱势群体具有较强的集中性和群体性,这种特点一方面会促使他们追求表达和享有权利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他们在自身诉求未得到公平对待时采取过激的反抗方式,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产生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动荡。结合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均的实际,开展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关心他们的成长状况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3、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的现实需要。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正处于义务教育年龄,是接受学校教育及道德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与培养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及道德培养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尤其令人担忧。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现象、问题少年事件频发,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正影响我国义务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是涉及到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系到许多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后果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对当前社会的干扰和危害,更影响了我们国家未来接班人的素质与发展。由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助与关爱,更是落实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切实需要。

4、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市场,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力资本,是推动我国经济腾飞的坚实力量。然而,由于政策阻碍及客观环境的影响,让他们不得已将子女留守农村,成为心中难以割舍的牵挂。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内在需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有利于加快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从而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生活问题

农村年轻劳动力出于工作与发展的需要外出打工,将子女留给父辈或亲戚朋友代为

监管,造成留守儿童所处家庭结构缺失。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加上临时监护人自身素质与能力的缺乏导致留守儿童在本应得到父母关爱与照顾的年纪承担了较大的生活压力,产生了众多严重的生活问题。如:由于无人监管或是临时监管人的骄纵放任导致许多留守儿童生活起居无规律,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甚至没有个人卫生意识,邋里邋遢;农村世代靠务农为生,家里年轻有力的劳动力外出加上父辈年迈体弱导致年幼的留守儿童过早地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及照顾祖辈的任务;部分祖辈出于对亲情的弥补和儿孙的溺爱,给孩子较多的零花钱作为补偿,但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缺乏引导,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动不动就找临时监护人讨要零花钱,监护人出于愧疚或补偿心理,满足孩子的要求,形成了"用钱培养孩子不良生活"的恶性循环。

2、学习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学习阶段,父母承担着相对于学校更重要的教育角色。然而,由于父母的外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过程中父母角色缺位,其学习受到了很大影响。孩子的教育,一方面需要依托学校接受知识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家长的引导与培养,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农村观念较为落后,不重视孩子的教育与学习问题,认为知识学多了无益,不如扎扎实实做点农务或外出打工;由于地区贫困落后,学校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不达标,学校的教育质量较低,且学校没有条件对所有的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监管;大部分临时监管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甚至是文盲、半文盲,缺乏科学的教育指导方法,没有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课业辅导;留守儿童自身学习自觉性、积极性较差,缺少正确地鼓励与引导;上述因素均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面临着学习压力和动力不足、学习成绩差、不遵守课堂纪律、厌学、逃学、辍学率高等学习方面的问题。

3、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尚小,缺乏自我保护、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加上监护人监管方式不当,很容易产生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由于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监管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方式不当,造成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发生率相对于正常家庭小孩较高,溺水、触电、烧伤、烫伤、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事件频频发生;二是由于缺乏来自父母或家庭的足够保护,留守儿童往往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比如:被拐卖、被虐待、少女儿童被、被猥亵等等;三是由于缺乏安全知识的教育,留守儿童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缺乏应变自救能力,无法从事故中自我拯救,只能被动接受。

4、心理问题

儿童时期本应是一个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时期,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结构缺失,无法享受到正常家庭孩子应有的关爱与呵护。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关爱与教育,父母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临时监护人又不能替代父母角色甚至有些监管人认为只要保证孩子的基本食宿便是最大责任,不重视孩子的心理辅导,往往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较小的年纪便产生了较多的心理问题,如:缺乏自信、感情脆弱、悲观消极、性格孤僻、任性自私等等。有些留守儿童有意无意地拿自己与学校或周围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失落,如果得不到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与疏导,很容易发展成严重的自闭症或是焦虑症。

三、对策探讨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需要整合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天。

1、家庭方面

无论是否将孩子交给亲属抚养,外出打工父母都应该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抚养责任与教育义务,重视孩子的成长环境。外出打工父母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尽可能就近工作或是常回家看看孩子,平时多与孩子打打电话、聊聊天、关心孩子的心理想法。同时,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和老师、学校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为孩子健康成长努力。孩子的监护人应该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转变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方式,不能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2、学校方面

在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学校应重视对留守儿童的重点监护,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回访制度,开设安全知识教育课与法制教育讲座,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老师与孩子的父母、监护人多交流和沟通,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多辅导,生活中多照顾,心理上多开导,鼓励孩子多参加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引导孩子积极健康成长。

3、社会方面

农村发展较为落后,生活环境较为恶劣,留守儿童需要得到更多力量的帮助与支持。我们应鼓励各界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与帮助,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帮扶行动中来。募集资金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托教中心等服务机构,为各界人士搭建帮扶渠道。广宣传、多行动,为农村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关爱与关心,切切实实地解决孩子的实际困难。

4、政府方面

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中承担起重要的领导者及组织者的角色,呼吁社会各界共同为教育与培养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切实努力。地方政府落实领导责任,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列入政府重要日程,并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本土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农民就业本地化;有关部门应出善相关政策,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机制;基层政府必须重视学校的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壮大师资队伍,并重视对学校的教育质量监管。

参考文献:

[1] 刘祖强、谭森.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与前瞻[J].教育导刊,2006,(6)

[2] 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7)

[3] 段成荣.建设新农村要关注留守儿童仁[M].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6

[4]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5] 梁君思.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次发达地区的贫困原因解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2)

作者简介:周弢,女,汉族,1988.07,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出租车行业行政许可制度:发展历程、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为社会创造的不仅是一辆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