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时间:2022-07-03 12:22:07

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摘 要]幼儿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逐步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促进幼儿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同时,建立良好的班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不断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班级管理方法,让幼儿主动地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幼儿;自我管理; 培养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过:“把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眼、时间和空间解放出来,才能够使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曾经有人把孩子比喻成心怀七彩梦想的风筝,而教师就是手持丝线的人。其实,“放手”就像放风筝,手中的线不能断,要想让风筝飞得高而远,就需要更好地去把握丝线的力度,“一拉一收总智慧”。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亦是如此。

一、学会放手――情境暗示建班规

一个班级必需有良好的班规,而它的建立要力求科学、合理、尊重个性。因此,运用情境暗示建立班规,让孩子们乐于参加班级规则的制定,间接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1.故事法。幼儿非常喜欢故事,把常规内容故事化,利用有趣的情节,帮助他们理解常规内容,这既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又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每天“餐前故事五分钟”,激发幼儿对食物的兴趣和食欲。餐后,将幼儿喜爱的动物角色和他们吃饭的特点建立链接,进行评价。充满趣味的餐后评价,促进幼儿主动地模仿角色行为,强化了新经验,养成好习惯。

2. 音乐情境法。运用音乐的教育情境建立规则,也是一种很好的暗示方法。例如:用轻柔的音乐暗示小朋友要安定情绪,安静地准备上课;区域活动结束时,先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暗示幼儿可以整理材料等等。这样既避免教师过多的言语指挥,又能让幼儿较快地调整情绪,进入到下一个活动环节中去。

二、舍得放手――小组长责任大

为了培养孩子班级荣誉感和责任感,要管好班级,老师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小组长携手共进。

1.分工明确。“小组长”的角色来自于幼儿日常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的需求,来自于老师和孩子的讨论和自由分工。如:区域小组长负责玩具、图书整理的情况;盥洗小组长负责饭前饭后小朋友洗手、漱口情况;午睡小组长负责检查午休时的秩序和午睡后叠被子的情况等等。

2.检查细致。在具体常规的执行过程中,有老师在场敦促下孩子们都能遵守,可老师不在的时候又是另外的景象,这时,教师可以挑选一位 “小小督查员”。每天当选的孩子吃饭时既快速又干净,饭后更是自觉地洗手、漱口、抹桌子,然后便自豪地履行职责,孩子们越来越自觉,生活、学习常规随之形成。

三、敢于放手――散步变奏曲

组织好饭后散步活动,是教师班级管理智慧的集中体现。每天散步时,老师们会让幼儿排着长长的队伍跟走,这样幼儿既缺少自由,又缺乏有效的组织。散步既便是随便走走,也应该把自由与尊重还给孩子。

1.“排头兵”。改变以往老师为主体的现状,而为幼儿架桥搭台,让他们来充当排头兵,把自还给幼儿,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掌控散步的路线和目的地;教师则走在队伍的后面或者旁边,扮演顺势引导、及时调整的角色。

2.“大兵小将”。让大班的孩子和小班的孩子手拉手,共同开展散步活动。活动中会发现:大班的孩子会自发地牵着小班孩子的手,关切地提醒他们走路要小心,还向他们介绍自己班上的好朋友,带领他们共同去探索发现的新事物。

四、充分放手――给幼儿展示的舞台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给予孩子展示的舞台太少了,限制了幼儿能力的展现。给孩子一个展示的舞台,相信他们会做得很好。

1.自选座位。新学期伊始,大班孩子们的话很多,不由自主地和好朋友坐在了一起,教师就可以决定让孩子自己选座位。放手让孩子自己选座位不代表不尊重教师的建议,如集体活动时不能随意讲话;小伙伴做事不专心时要记得提醒,要互相帮助;所有小孩子都要争做优秀小组。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上课注意力集中多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高了。

2.自由排队。新座位安排让做操的队伍发生了变化,以往都是教师按照高矮来安排的,但基于座位安排很成功,于是,教师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排,相差那么一点点高度又何妨?在操场上教师点了每组“海拔最低”的孩子做排头兵,不到三分钟,三排队伍就整整齐齐地站在教师面前了。

上一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 下一篇:班级中的“三生”现象特征与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