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

时间:2022-05-09 04:43:51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运用小组合作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要抓好小组划分、内容设计、兴趣激发、适度引导四个主要方面。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践

一、合理的小组划分

小组组建要有其合理性,一般3-6人为宜。分组时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分析,分析后进行一定程度的归类,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等各方面差异,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来进行分组,尽量保证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均衡。此外,小组合作中,小组的成员应该确定每个人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学生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场面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

二、精心的内容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所选择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前提下, 认真考虑, 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灵活、开放, 难度要适中,当然情况不是绝对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双重考虑,最终确定小组学习的内容。

教师在确定了小组学习的内容后,要明确提出小组学习最终的成果,或者要回答的问题,根据小组学习的方法确定最终成果的提交形式,是一人一份还是一组一份,是书面提交还是口头阐述,避免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学生不知要干什么的情况。

每组的任务分配完成后,教师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应该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体责任和任务,避免效率低下,耗费大量时间,表面看上去小组学习的场面很热闹,但是实际是效率非常低下,个体责任不明确。

三、有效的兴趣激发

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要使学生主动参与,首先教学要让学生产生兴趣。

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在认识了几元、几角、几分后,笔者事先创设了买卖的情境,让几个学生当售货员,其余的学生当顾客来买东西。

(1)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安徒生童话》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吧?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这时,一位骑士骑着自己的马儿,向小女孩的方向走来,丢了一些钱币给小女孩,但是小女孩对骑士给的新钱币有点不认得。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帮这可怜的小女孩,让她正确使用骑士给的钱币去买一些饼干吗?”

(2)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各种钱币的图样,要求学生们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样一样猜测,这样教师可以对学生本来的掌握情况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然后,当全部钱币正确识别后,原本悲伤的小女孩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是一个现代版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开心的故事。

这一教学情境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师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识别钱币”这个学生们熟悉的故事作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而且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对学生的原本掌握情况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可以依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同情况来开展课堂的教学。如此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的适度引导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时, 不能袖手旁观, 应注意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

小组讨论开始后,教师应该“隐藏”自己,同时,又要做到无处不在,要和学生同等融入课堂,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一旦发现问题,看学生能不能自我解决,如若不能,就试着引导,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要轻易地直接帮助学生解决,而要告诉学生解决的方法。

如果发现小组中有性格内向的小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那么,教师应该给予善意的引导和鼓励;遇到非常积极的同学时,要在不影响其学习动力的前提下,引导他帮助其他同学。

上一篇:湖北省随州市的“大科室制”改革 下一篇: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