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利器

时间:2022-07-02 03:32:32

朗读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利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128-02

张颂老师在《朗读学》中给朗读下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朗读不仅是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为大声、清澈响亮地读书、念文章,它还需要“更能表情达意”,融入朗读者的创作活动,将书面文字变为“口头活语言”。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它能切实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品味语言,把握情感,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朗读教学以语文教材为对象,通过学习,正确理解汉语言文字,积累语言素材,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获得言语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但是在我国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朗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历年来中考、高考中几乎没有考查朗读能力的试题。教师对朗读教学很少关注,为了保证升学率更多的是争分夺秒地讲解各类试题,四十五分钟被老师的讲解安排得没有插针的缝隙,根本不舍得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而学生更是急功近利,不愿意把精力放在朗读上,即使有一些,大多也只是为了背诵记忆。朗读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这种现状很是令人担忧。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每个学段的朗读教学都作了具体目标要求,基本都是先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实施建议”里说明:“各个学段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些意味着新课标对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同,表明了新课标对中学生朗读能力语音层面、技巧层面、言语表达层面的新要求,也包含了对朗读教学的多面教学功能的认定。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朗读技能,提升语言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它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

一、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读可以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中,逐步构建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把语言学习的过程变为语言习得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子,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读通句子,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识记字的外形,从而更有效地掌握字词。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读得正确、流畅,语感自然也就增强了。叶圣陶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与教师讲解等,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口拙舌笨,辞不达意的现象,很大程度显示出学生语言能力与语感的欠缺。

如何培养学生语感,提升语言能力?语感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是一种文学修养。朗读就是长期、规范的语文运用和语言训练,朗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语音、语义、语法的感受能力,还能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丰富语言库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效的朗读教学一方面让学生接触大量优秀、典范的语汇资料,另一方面学生在深入体味文字文本的语言韵律基础上,辨析相似词语的细微区别,见识多种语法修辞,及巧妙的构思或严密的逻辑。在大量的朗读实践中,学生的语言就会渐渐地富有了感染力、表现力,朗读教学的效果不期而然就体现出来了。

二、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理解文章的前提就是要反复朗读,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熟悉,是熟悉课文的第一步。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文字之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把握。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时大声朗读能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理解和记忆。朗读是进入文本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朗读赋予作品以生命,激活文字,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朗读,对学生把握文章,深入理解作品有一定帮助,通过朗读学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体现眼、口、脑、耳协同合作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这个由口入心的朗读活动中,经历多次由音及字、由字到词、由词及义的体验过程,细细咀嚼品味。学生通过朗读文本,与作者对话,产生心灵的碰撞。学生朗读的次数越多,与作者思想感情的交流就越深入,阅读的效率就越高。从朗读入手进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熟读一直到背诵。这样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体会,对一篇文章就很容易能晓其理、感其情、品味其精当美妙之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读书强调口到心到,读书不仅是发音活动,它还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生朗读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三者的结合体,朗读就是把文字作品中看不见的情气、意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语言的声音形态。文本话语的声音形态不是语音学意义上的音素、音节的简单相加,而是充满生命气息,蕴涵文本意义情感的整合体。朗读通过情、气、声的把握,把文字、文章、文学作品等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变为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使之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学生朗读作品,要将文字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情感等完整、准确地传达出来,保证不走样,使听者欣赏作品,获得启发和感染,这是个难题。这需要学生认真地研读原作品,领会真谛,努力探寻作者的情感历程,将其思路贮存在大脑并转化成自己的心路。朗读作品,不仅要理清写作思路和情感脉络,还要把文字理解透彻,烂熟于心,感同身受,这就要体现朗读者的创造能力了。朗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在朗读过程中,他既要受到原文字作品的制约,又由于自身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不可避免地会有自己的加工与创造,这就是朗读者的再创造。朗读练习的过程中,需要他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努力探寻作者的情感诉求,一次成功的再创造,需要朗读者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练习,所以朗读教学是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很好途径。

四、朗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应试能力是现代社会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能力,并不专属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里也有应试能力的培养。现今,考试依然是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评价方式,在公平性、平等性方面有着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社会普遍接受的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和选拔方式。这一评价机制尽管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其它形式所取代。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致力于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朗读也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

语文考卷基本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和写作这几大部分,长期的朗读教学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在这几方面的答题能力。首先,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题型是读音选择、字形判断、语法纠错等,大量的朗读实践使学生接触生字的次数与数量多,辨别能力也在增长,一眼就能找出错别字。对于判断语病这一类的题目,判断一句话是否有语病,通常是凭语感,培养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其次,现代文阅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并做到正确理解是很困难的,学生失分率很高。但是经过朗读训练的学生有着较敏捷的信息转化能力,能积极主动地探索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思想情感,较准确地领会作者意图。再次,适当的朗读配以一定的解题技巧辅导,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逻辑能力。作文是语文试卷中分值占比最大的一部分,能拿到一个满意的作文分数,语文成绩绝对不会太低。以读促写的作文教学法就很好,通过朗读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自然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会多种修辞手法,形成良好的语感。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朗读实践都是一次思维训练,较好的逻辑思维是写作得高分的妙诀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4]钟为永.语文教育通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张颂.朗读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以建构主义理念设计有效提问 下一篇:“参与式”学习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