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4 03:33:17

朗读者活动总结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1

(一)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朗读目标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不同的阅读阶段制定不同的制定不同的朗读目标。朗读能力差的同学目标是只要能正确的朗读,而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要体悟作者的情感。在阅读的开始阶段,学生能顺利的朗读即可。开始阶段的目标完成之后,学生要要做到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

(二)培养阅读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朗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乐观自信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声音洪亮,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而自卑的同学在朗读时畏畏缩缩,不敢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生朗读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信心,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和鼓励。

二、为学生推荐课外优秀朗读读物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读物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上。教师应该以课本文章为基础,把朗读范围延伸至课本之外。优秀的课外读物可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为学生认真选取课外朗读读物,使课内朗读和课外朗读相互引导、相互启发,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许多的课外书籍都可以当作优秀的朗读读物,诗歌类的文章如《汪国真诗集》、泰戈尔的《飞鸟集》、以及《席慕容诗集》等,通话语言类的文章如《一千零一夜》、《小王子》等,科普类的文章如《海底两万里》、《昆虫记》和《七彩的分光》等,还有一些优秀的杂志,像《读者》、《青年文摘》以及《百科知识》等。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朗读,第一,选取优秀的朗读读物,先抄录下来,进行诵读,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文章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二,遇到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品,从思想感情、句子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文章。把作品读透弄懂。第三,自碰到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取跳读法,有选择、用重点的读,在保证朗读速度的同时注意朗读的质量。初此之外,还有快速读法,精读法等。通过课内朗读和课外朗读的结合,学生的朗读能力会大幅度提高。

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要为学生课外活动提供各种便利。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举办“校园朗读比赛”、“语文知识比拼大赛”、“校园读书周”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的舞台。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要为学生开放,让学生在图书馆内寻找适合自己的朗读读物。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实践活动,,如进行一场野外郊游活动,开展“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互动,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其次,家长为学生朗读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家长要指导学生挑选合适和课外读物,为学生制定每天的朗读计划,做好监督工作。并及时和老师做好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正确高效的进行朗读。最后,课外朗读和社会活动相结合。社会要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身心特点的读书设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课外活动空间。可以在寒暑假期间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又具有趣味性的朗读活动。朗读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朗读的训练是现阶段一项重要的任务。教师要寻求课堂阅读的导和课外阅读点拨的最佳结合点,培养学生的朗读信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语文的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的总结教学的经验,不断的寻求朗读优化的新方法,使朗读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让朗读走进每一位高中学生的心中。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2

一、分层训练——力求循序渐进的功效

训练说明:将朗读训练设计为若干步骤,一步解决一个朗读要点,让学生明晰循序渐进的训练轨迹。以《天上的街市》为例。

朗读训练1: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第一步,读出诗的音乐美。这一步的要点是准确把握节奏。(范读第1段)指导:节奏就是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它是以诗句中的音节或意义来划分的。第二步,准确区分停顿中的“长顿”与“短顿”。如“我想”“你看”“不信”这些词语需要较长时间的停顿。(师范读、生齐读)重点解决诗中的停顿问题。第三步,训练语调的抑扬顿挫,准确判断诗句中的重读词语。(范读第2段)指导:诗句中某些词语之所以要重音朗读,是因为这些词语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第四步,关注韵脚,读出诗的韵味。(齐读第1段)指导:诗歌朗朗上口就是因为讲究押韵。以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是押韵。押韵的字放在最后,故称“韵脚”。

总结:本诗行数相等,每节四行;偶句押韵,每四句换一韵;各句字数基本相同;每句三到四顿,顿数也基本一样。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朗朗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

朗读训练2:品味——感受诗的情感美。分小组朗读,第一小组齐读第一节,要求读出一种惊喜;第二小组齐读第二节,要求读出一种赞美;第三小组齐读第三节,要求读出一种欢乐;第四小组齐读第四节,要求读出一种甜美。

总结:诗言志,情感总是显露于字里行间。本诗表达一种美好想象和热烈向往之情。微波荡漾的感情和低吟浅唱的韵味,既突出表现在诗的画面之上,又蕴藏在词语、句子、标点以及修辞手法之中。

二、细腻品读——追求训练过程的生动

训练说明:针对不同文本特点,对症下药,进行细致的朗读指导。以《捕蛇者说》为例。

初读,人人出声。要求读得既流畅又响亮,初步感知课文。再读,逐段训练。要求字正腔圆。师示范,生学读。三读,感知层次。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四读,入情入境。让学生仔细体味文中情景,并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朗读较好地将其表达出来。五读,急缓适度。如朗读第四段蒋氏的哭诉,由急而缓,读出文中的悲情,读出蒋氏叙说的层次。

三、亦引亦读——确保重点段落的突出

对课文精彩片段的引读十分关键,引读到位则事半功倍,否则白白浪费时间。篇幅长的课文最适合此法。以《藤野先生》为例。学生先放声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然后通过引读让学生再次感知课文。

师引导(第1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文章开始就表现出作者失望的情绪。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头顶盘着辫子,在上野赏樱花,在会馆学跳舞……对这种浑浑噩噩的生活要读出愤懑和厌恶之情。

师引导(第36~38段):鲁迅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他的正直热诚,严谨治学和博怀,抒发了怀念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历程,表现了不忘恩师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朗读时要读出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感激之情。

以上朗读细节以感情基调为线索展开引读,文章篇幅长但阅读重点突出,清晰地展现了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

四、激情演读——达到憾人心灵的佳境

激情演读是充满感情的表演形式的朗读训练。这里的演需要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根据文本把头脑中平时所积累的表象精心挑选、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文章中所刻画的生动的画面、鲜活的人物、有形有色的事物等。通过激情演读达到如见其人——感受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如睹其物——感受物的形、色、味;如临其境——感受环境的恬静、欢腾、险峻……激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1.细节模拟,适宜训练个人朗读能力。以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为例,文章开头是一段外貌描写:“皱着眉头……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又小又可笑。”一连串的细节描写贴切、传神。学生可以模拟作者饱含深情的语调将一幅细腻温馨的画面读出来。2.角色表演,适宜分组朗读。如《威尼斯商人》一类戏剧作品,可让多个学生分角色表演,声情并茂地把台词诵读出来。3.叙演配合,既训练语言表达又训练动作表情。如《核舟记》第3段朗读训练,对于苏轼、鲁直、佛印三人的位置及各自的形体动作学生容易模糊,可采用三个学生表演,其他学生诵读述说的方式训练。4.情节改编,以课本剧为主。如将《愚公移山》《骆驼祥子》等改编成课本剧,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能力。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3

一、以身示范,将课内朗读艺术化

示范,就是老师亲自读,学生听并学习朗诵的方法。朗读教学要多做引导而不是“传授”,当我们耗时费力地指导学生“这句要轻读,那句要稍快”时,学生多数会比较茫然。朗读教学,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揣摩和学习。小学生正处于模仿和揣摩相结合的学习阶段,教师或者一些出色的学生的朗读会给学生一个范例,让他们在欣赏和借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具体教学中要注意:一方面,朗读要尽量让学生来做示范,而不是一味地由老师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这样也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朗读技巧。老师的示范,要尽量在难点上给学生引路。

比如教学《草原》,由于文章本身语言优美,节奏舒缓便于学生掌握,所以,首先给文章选配了一段优美的音乐,然后请一位学生来进行配乐朗读示范。她对文章把握得很到位,声音婉转而动听,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她读完了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很快就征服了全场的学生,学生自发的掌声过后,便看见了他们一个个双手捧书,睁圆了眼睛摇头晃脑地投入读书的样子。

二、形式多样,保证朗读训练常态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怎么诱人的艺术,如果形式单一,久而久之会让人感到乏味。朗读也一样,单纯地采用某一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效会衰减。所以适时地变化朗读的方式,会提高朗读训练效果,也是保护学生朗读兴趣的策略。

配乐朗读是我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课与课之间却不会重复采用。在《匆匆》的教学中,我没有先范读,而是与学生谈话。大意是说,这篇课文,我儿子读了几遍,可是我却总觉得不行,所以他又一遍一遍地读,总共读了十几遍,现在读得俨然是一个小小播音员,你们敢和他比赛吗?在这样的激励下学生非常兴奋,他们一遍一遍地读,开始准备比赛,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开始熟读课文,那么“比赛”已经退居其次,而我的目的早已达到了一多半。之后再请同学读,一听之下,作为“指导”过“小播音员”的我竟然“不敢读”了,所以请求其他同学救援帮我来读。于是乎,学生在积极踊跃的参与中,推进着朗读训练的进行。

除此以外,像组织课本剧编写活动,比如《晏子使楚》;角色扮演活动,比如《陶罐和铁罐》;诵经典朗诵比赛等方式,都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课堂灵活应用。但是,方法无论怎样变,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把朗读变成常态的习惯和兴趣。

三、稳中求进,讲究朗读技巧新鲜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朗读,是一项系统化的技能,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朗读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感悟水平。所谓朗读技巧主要有:咬字、停顿、语速、语调、重音等,这些看似简单但是在具体语境中各自却有着无尽的变化,这也正是汉语言的魅力之所在。

比如在《桂林山水》的朗读教学中,有几句“桂林的水真……啊”这个“啊”字的读音变化,就是朗读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忽略了“啊”的变音而读作“ā”,听来显得死板,也无法真正体验文章语言韵律之美。在细心引导学习“啊”在各句中的具体发音之后,学生自觉地进入了试读、揣摩和应用的环节,并且读得更加投入了。在具体工作中,朗读教学随时都伴随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时常为学生的朗读注入新的血液,为课堂添加新的活力。

四、把握时机,使朗读感悟明确化

朗读是强化表达感悟的最好措施,在朗读过程中可以轻易地通过学生的断句、语调变化、语气等观测到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和感悟。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朗读中能表现出激动的情绪,而对于情绪和语调的控制却表现得差强人意。这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真实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朗读真实地表达出来。

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有一位同学,用非常缓慢而极富忧伤的语气来读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生活的场面。刚读完,就有同学提出异议,说语气把握得不好,应该轻快、愉悦地读才好。提意见的同学也展示了自己的读法,并获得同学的好评。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因为这是教育学生找到真实感悟,切实体验文章内容最好时机、所以,就引导学生和老师合作来对比朗读,先很缓慢,几近哀伤地读,然后又一遍快似一遍地读,结果学生明确地说出,作者要表达的是在院子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只有轻快的语气才能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4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感情诵读、着重朗读重点段落等方式,能有效地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指导 感情

0引言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朗读训练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训练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过程,它能使学生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它不是学习表现声音的技巧,而是学习对话,学习从言语声音中倾听心灵的声音,学习把倾听到的心灵的声音融合到言语声音中,在走向文本的“读进去”的同时,也能“读出来”……读出自己的经验、感受、个性等。

1如何科学的朗读

1.1教师范读,引导感情朗读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在学生自由读后再点名给大家试读。如果点的几个学生都读不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兴趣,结果是导致阅读教学的失败。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语言是口耳文学,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可准确传达作品的感情,再者学生的模仿性极强,这时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及句读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教学目的。

1.2依据教材,指导感情诵读

美学老人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器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教师在指导诵读时,要根据教材的不同文体来进行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

1.3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难忘的一课》中的有这么两句:“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 “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读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1.4合理评价

在学生读中或读后就及时评价符合反馈教学原理,尤其适合评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而如果学生读的不好,就应采用延时评价。因为朗读是读者对作品描述情感的体验,是读者对作者表达感情的升华,是读者对自己形成感情的流露。学生读不好的原因或是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或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后即评,读者缺少内省的过程,这时的评价往往是别人强加给的,对于读者而言能识别,却不能体会。所以,这时应让读者在练读中揣摩、体验,在听读中比较、鉴别,在模仿中回味、创新。当读者能恰当地把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体验读出来后,再给予评价,即采用延时评价。朗读训练要将及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

2兴趣培养--朗读的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源于内心驱动力的支配。小学生常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普遍较弱,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靠兴趣来支持,应该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巨大内驱力的作用下处于“愤悱”的境界,把读好书变成一种内在需要、一种自觉行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情又是语文教学之根,教师应想方设法以情激趣,俗话说“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入情地朗读,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让学生主观有“想读”、“试读”、“敢读”的意向。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情不自禁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此时,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应适时作好评价,如:“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再来试试,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可见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这样, 学生才会不知不觉地对朗读产生兴趣。

3总结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彭巧燕,贺方春.试论朗读教学的情感把握[J].云梦学刊,2003(1).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5

一、名家朗读的感染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爱好朗读,也常在教学中适时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名家朗读,如1999年春节推出的《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中肖雄朗诵李商隐的《无题》、乔榛朗诵《蜀道难》、陈怡的《春晓》都让人耳目一新,极受震撼;典范的《中国文学标准朗读》由我国著名朗诵艺术家方明、林如、张家声、瞿弦和、周正、虹云、曹灿等以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和情绪、手势的调动,或刚劲、激扬、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或温馨、柔美、曲折委婉、浸润心田,以情感再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声音重塑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把学生带入作品创设的艺术意境,使听众心灵得到艺术魅力的感染和高尚情操的净化。

名家的朗读读使学生更加领悟认识到: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擅长朗读的人能做到朗读时准确、清楚,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使朗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从名家的朗读中我们师生感悟总结了一点朗读的技巧:准确的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入神地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是高标准的要求。

二、教师范读的引领性

教师范读容易把学生带入作者的文章创设的优美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学习、想象、思考乃至创造,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示范朗读的方式有许多种,根据作品不同体裁可以采用相应的朗读方式。教授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的小说、戏剧时,教师往往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作为听众,其实,如果教师能给自己安排一个朗读角色,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会异常高涨的。教授极富文采和韵律美的诗歌、散文时,可以配上音乐,教师激情饱满、抑扬顿挫地朗读,能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氛围,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教学效果十分显著,这也正是语文教学中的情境魅力所在。对于大多数篇章,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是齐读、分组读或独读时,教师宜于与学生们一起按朗读的要求共同完成读书任务,以自身的行为来带动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养成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对于文言文教学,采取教师与学生同步背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发现学生非常欣赏老师同步背诵的做法,无形之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就树立起极高的威信。

三、学生朗读的个性化

有感情朗读是学生个体阅读活动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朗读不能过分强调技巧上的训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要努力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揣摩中获得较具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这基础上通过读来展示其富有个性色彩的体验。教师朗读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造性地朗读呢?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如下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情激读。刘勰《文心雕龙》指出的“披文以情”,也适用于朗读。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为达到“美读”目的,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作者——学生中的情感因素。用自己丰富的情感、高超的朗读技巧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朗读王国中去感受语言的韵味、语言的音乐、语言的魅力。诗歌的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加以充分发挥。

以趣促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使学生在兴奋感中愉快而又愉悦地诵读。朗读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它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尊重学生个性的朗读,绝不是教师放任自流不加指点的朗读,而是指在教师引导下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下的朗读、只重实效的朗读,是指朗读教学应回到以生为本,尊重个性,激发兴趣,开掘潜力的心智活动中去。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最大限度地发挥朗读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课文、陶冶情操、发展语言能力的作用性。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采取切实有效的朗读指导策略,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师示范朗读

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环境下,使学生深深受到感染,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实现情感上的碰撞。此外,教师精彩的朗读还有利于学生进行模仿,以此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比如,在朗读《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当时五壮士所面临的危险局面,之后在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时,饱含深情,情真意切,以此深深打动学生。最后,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感受五壮士无畏生死的革命精神。

二、多媒体创设朗读教学情境

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已普遍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教师创建各种教学情境,有效地提升课堂活力,活跃学生情绪,使学生放松身心投入到朗读中,体验朗读的乐趣,实现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情景交融的朗读目的。比如,在讲解《草原》这篇课文时,此篇文章语句优美,将大草原优美辽阔的景色淋漓尽致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草原绿意盎然的景色,然后可以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所看见的草原景色;之后再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羊群的生趣、蒙古包的魅力以及大草原的静态美,以此深刻领悟教材中的优美语句,使学生感受中华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及壮丽山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可以说,通过对现代化科技技术的使用,能够在小学生脑海中形成丰富的世界,同时通过对W生感官的刺激,在逼真形象的环境中,使学生可以满怀情感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具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身置于大草原中,体会草原的魅力。多媒体创设的朗读教学环境,将课本单调的文字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有利于教师开展视觉和情感的引导。在此种教学模式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教材知识,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三、角色扮演激发朗读兴趣

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小学教师应该带动学生自由朗读,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提高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小组朗读、朗读表演、朗读比赛、教师领读等。小学阶段,学生的表演欲强,活泼好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课堂游戏,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肢体活动能力全面发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出现的各种角色,使课文更加生动,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通过对角色的模仿,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语段的理解程度。比如,在讲授《将相和》的时候,让学生扮演文中的廉颇和蔺相如,通过对话使学生感受两者不同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生动的表演能够使学生积极走进课文中,通过实践表演使学生的创造性更强,同时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强化朗读评价

在朗读教学中,朗读评价十分重要。通常情况下,朗读评价分为两类,即艺术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艺术性评价指的是不直接使用评价语句,而是通过课文对学生的朗读加以反馈,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这种评价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指导策略和智慧。激励性评价通常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肯定和鼓励的原则,积极评价学生的优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比如,当学生的总体朗读不错时,要予以足够的肯定和表扬,同时也要说明可以改进的部分;当学生的朗读水平较差时,应该对其他亮点给予鼓励,“声音洪亮”“充满真情实感”“积极主动,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教师只要满怀关爱,就能从多从方面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赞扬。同时要注意,激励性的语言在运用时要注意避免乱用,要具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激励时要注意语言的真实性,做到评价的合理和适度。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有效策略和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以此制定出最能够帮助学生成长的教学手段。语文教师只有及时调整和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营造宽松的朗读氛围,才能散发出朗读教学的活力和魅力,使学生喜欢上语文朗读,感受到朗读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乔娜.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策略之浅见[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6(3):40.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朗读;情感体验;情感基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重在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激活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情境朗读,铺设情感基调

在特定情境下,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其丰富的情感基调,或明快,或深沉;或欢畅,或悲哀;或活泼,或凝重……老师要十分注意情境的创设和“进入”的铺垫,引导孩子们在触摸、聆听的过程同频于文本自身的呼吸,就能较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读出文中的情感也就顺其自然了。如人教版第十册《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叙述了首都人民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告别总理的悲壮场面,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可以这样设计教学,首先,教者神情严肃,语速缓缓:同学们,有关敬爱的的故事你知道哪些?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引导简述)你认为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以拓展背景,使学生整体了解总理的形象。接着,老师一边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多媒体画面,一边语调深沉地描述:同学们,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好总理啊,1976年1月18日,他竟永远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高山哭泣,江河呜咽,全国人民处于无比的悲痛之中。这天总理的遗体就要火化了,首都人民扶老携幼,伫立在长安街两旁,与总理告别。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就具体描述了那叫人撕心裂肺的送别场面。这样,学生大多能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为朗读理解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角色朗读,强化情感理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自问:“我是文中的某某,我该怎样说话?怎么行动?带着怎样的表情?”在这样的情境中,面对这种人,我应该怎样说话?让学生从问题开始,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读,不断反思,不断调整着诵读出来的声音、形态、与文章之间的契合度。引导学生逐渐走进课文所描写的境界。如教学人教版《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虽然学生也懂了狼是凶恶残忍的,小羊是温和可怜的,但是多数学生读不出那个味来。于是,我就请男孩子说说《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大灰狼的形象再来扮演大灰狼,看谁比较凶狠点。从而感悟到了角色的特点。同样,我先请女同学扮演小山羊,品味弱者的样子、语气。接着,分男女孩子读狼和小羊的对话,他们的朗读把小动物描摹得非常形象逼真。接着,我马上来个角色大换位,让男女孩子倒过来读课文,女孩子居然凶得很有气势,男孩子也是压低着嗓音,声音很细了。这样,在读中演、演中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学会了朗读的自我控制。如此让学生喜闻乐见而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创造性朗读,深化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每篇课文都是客观生活、事物的描述。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在目视、口诵、心惟的同时,借助想象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使文中的人“活脱”、事“活现”、物“活化”,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这样才能为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感受提供形象基础,以强化学生对思想感情的体验。如人教版第九册《丰碑》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叙述将军语言、神态、内心活动的变化,在变化中使得军需处长这个英雄形象渐渐生动起来。在教学中可安排这样一个主要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3―13自然段的基础上,体会一下:当将军听说前面有一位老战士冻僵时,他的心情怎样?当他亲眼看到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神态那么镇定、那么安详时,他的心情又怎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把你此时看到的将军形象描述出来,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文本与将军对话:因为惊讶,所以“愣住了”;因为敬重,所以“敬了一个军礼”。接着,又设计一个“换位对话”:如果你是这位将军,面对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在敬礼的同时,你会说些什么?……在不断深入的对话中,军需处长的形象渐渐丰富、高大,学生在朗读中的情感体验也不断加深,然后把你心中的军需处长的形象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就达到创造性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和巩固。

四、诗化朗读,促成情感共鸣

“诗化”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诗一般的语言一旦通过朗读流入孩子的心灵,就更容易引领孩子入情入境,与文本融为一体,产生新的体验,在诗化朗读中达到一种“入境”、“共鸣”、“升华”的主体情态。在指导朗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倾诉与怀念”这部分内容时,老师与学生一起对课文表达方式进行艺术化改造,将其分行排列,使之成为一首长短诗。从而获得一种无法预料的力量和效果。在悲痛缅怀的音乐声中,营造一种诗性的语境,下面的字一行一行出现: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 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接到的却是爸爸 啊!

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我听见了

鲜血染红了 妈妈听见了

他的征衣 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

腕上的手表 全世界都听见了

浸满了凝固的血 他呼唤的是

爸爸的嘴张着 和平!和平!!和平!!!

你看,整理后的文字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似乎再次获得了生命,充满了和平的力量,每一个字都铮铮有声,每一行都像鼓棰敲打着人们的心灵,学生自然地随着音乐的伴奏,在凄婉的意境中声情并茂地把长句朗读出来。仿佛把在场的学生融入了一个呼唤和平、热爱和平的境界里。接着,教师又换了一种方式,把课文转成竖排的长短句,随着音乐,一列一列地出现,教师和学生用心朗读:

这是一种用诗的语言来指导课文朗读的好方法,这是阅读过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创造。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8

朗读教学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一个助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勾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重视。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上,应根据朗读教学的要求,朗读教学的规律有的放矢的从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几方面来考虑,设计出绘声绘色的朗读教学,这对学生本人,乃至对整个班级、整所学校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把朗读吟诵做到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技巧是关键。

“读”虽说在传统教学中把它依附于“写”,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实际上对“读”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极为重视的。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部分中,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下面笔者就朗读的作用,朗读的设计谈一些浅见。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拿调去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当代语文教育家都提倡朗读。那么,朗读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一、朗读的作用

1、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2、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训练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3、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魁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魁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

4、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大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者出于吾云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地教学诗歌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转贴于 另外,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高潮部分:描写鲁达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施耐庵独具慧眼,敏锐地把握好写作的角度,从味觉、视觉、听觉捕捉主体和喻体“质”的相似点,第一拳,打得郑屠脑袋好同油酱铺;第二拳,打得郑屠脑袋开了彩帛铺;第三拳更精彩,形似做了全堂水陆道场,如此语段,让学生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照射出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彩形象。

综上所述,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即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又锻炼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作用呢?

二、朗读的设计

要做到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必须学一点朗读的技巧。因为恰当地运用语言技术,能恰到好处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首先就朗读训练的质量要求看,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可分三个层次:

1、 正确的朗读。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

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其次,朗读的数量要求:为了达到一定的训练质量,必须有一定的训练数量作保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的研究证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利地表情朗读,至少需要两百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中学阶段,读物的篇幅增长,内容加深,朗读难度大,要求高,练习的时数也是成语的提高。

另外朗读主要是通过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传达的,所以不论从朗读训练的质量上,还是其数量上都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设计训练。

1、 朗读的重音。

轻重音是由音强、音长决定的。气流量大,用力,发音时间长,音则重。反之则短。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朗读时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部分就是朗读的重音。

如何确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种: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性重音。

⑴语法重音(加黑点的词为重音),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这种重音一般来说会自然流露。若探其规律,大致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天亮了。”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我读语文。”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成份:“人们举起愤怒的拳头。”

⑵逻辑重音: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它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又叫强调重音。

如:“父亲说:‘所以你们要向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块翡翠摔成尘露和水沫。”

⑶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2、 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这是根据生理的需要与表达意义的需要而作的间歇、休止。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

朗读的停顿,通常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类型。

语法停顿,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一般情况,标点符号是语法停顿的参考。除此,当一句话中的定、状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要停顿。例:“微风吹拂着她那/飘逸/美的秀发。”

逻辑停顿,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而表现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久而最短,/最易被人忽视/而又最易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结构停顿,是指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段落大于句群,句群大于句子。

3、 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语调有平直调、扬上调、曲折调、降抑调四种基本类型。

平直调,全句语势平直舒缓,音节拖长拉平,用来表示庄重、严肃等语气,常用于叙述、说明、判断的陈述句。

扬上调前低后高,整个句子的后半句明显升高,句末音节上昂,用来表示反问、设问、疑问、惊讶、鼓励、号召等类语气。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

曲折调高低起伏,变化多端,用来表示嘲讽、反语、暗示、双关、怀疑等语气,常用于疑问句。

降抑调,由高到低,语势渐降,用来表示祈使句。

如朗读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第七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守卫家乡的哨兵?”由于句式和句子语气的不同,在朗读时,前四句采用直调,而后面的四个反问排比句则应用扬上调。如此就能够很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朗读的速度

朗读的速度是指朗读的缓急快慢。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⑴快速,常用来表现紧张危急的场面,豪放、泼辣的性格,激动、惊异的心情。⑵慢速,常用来表现平静、严肃的场面,和谐、沉着的性格,宽慰、沉痛的心情。⑶中速,常用来表现一般的说明、交代、过渡。

当然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平静、庄严、沉郁、悲痛、缅怀、哀诉、年老、迟顿、老成等内容宜慢读;而热烈、紧张、兴奋、焦急、争辩、年青、机警以及突然、急变等内容和场面,宜快读。

如朗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要按文章确定的不同朗读速度:文章的开头三段主要交代听潮的时间、地点的环境,这部分适宜用中速来朗读;文章的6-12段写的是作者夫妇对落潮时海景的欣赏,这时大海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人物的心情是欣喜的、安静的、这部分适宜用慢速度来朗读;文章的14-17段描绘的是一幅从海睡到海醒的画面,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由“恼怒”到“愤怒”,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大,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显得气势雄浑,这部分适宜用快速来朗读。

朗读的“高低”与“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高与快的表示的情态、场面大致相同,所以高读的地方往往也谈得快;同样道理,低读的地方往往也读得慢。

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不过在吟诵时,安能分辨语气的轻重,要使声调有缓急,合于原文意,发展的节奏。”萧蕴也说:“读、吟、诵及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两位大家都极其关注读甚至吟诵,他们的独到见解不无道理。同样一句话,由于重音位置和停连等不同,人物情感和性格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所以通过朗读吟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力求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周振甫 《论诵读》

朱自清 《论诵读教学》

叶绍钧、朱自清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林炜彤 《听说读写必须并重》

《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9第8期《“读”中品“味”》

上一篇:记者节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器械操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