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0:42:12

朗读教学论文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通过朗读、揣摩,培养语感。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并还有许多声像教材是由有经验的的人朗读、播讲,语音标准,语言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良,最规范的学习样板,使学生能寓紧张的学习于轻松愉悦的气氛之中,其效果不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比拟的。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便是朗读、揣摩的实质。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有许多内涵丰富的精美的文章,如《三味书屋》、《》、《小珊迪》、《观潮》、《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教学中,应安排较多的时间,利用声像教材指导学生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一个明确,一个调动。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怎样的语感。一般说来,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含意深刻,寓意丰富的语言适当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扩大视读广度,培养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言谈,自己的写作词汇。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式。

(二)通过朗读与激发想象有机结合,诱发语感。

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中,可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录象、展示课件等激发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可激发学生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感情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语感。

(三)通过朗读形成内心视像,激发语感。

课文中有些词句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却富有鲜明的感彩,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形成鲜明的内心视像,来引发学生的语感。如《小珊迪》一课,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从白天到晚上所发生的事情。小珊迪为了要“我”买他的火柴,从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而“我”的心情也随着变化,从不在意到同情再到感动。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边听老师的感情朗读,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不同的人物形象,并随着老师感情朗读时的感情变化联系类似的电影、电视中的有关镜头,将人物的具体情景浮现于眼前,引发学生敏锐的语感。然后,让学生通过轮流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再次形成内心视像。小珊迪那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不但深深打动了“我”,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感悟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感想与体悟。在阅读教学中,感悟相对于感知,在文本方面,包容了内容理解,情境体验,情感体会,表达方法、语言特点,节奏韵律的领悟等。从阅读主体上看感悟会因为学生个性,经历的不同而产生更加自我和个性。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期望学生感悟得更加深入,却又常常陷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境地。此时,朗读便会显现出神奇而独特的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中“未晓处”的重点,难点,节点,基本上都可以采用联系全文反复朗读涵咏去突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鸟的天堂》)“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鱼游到了纸上》“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少年闰土》)《草船借箭》中诸葛与周瑜暗藏玄机,刀光剑影的对话……诸如此类含义深刻,“有言下之意”,“言外之意”的语句,只有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才会产生顿悟的兴奋,阅读水平的提升。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之韵。”(曾国藩语)——对于感情充沛或幽微,情境强,意境浓的段落,文章非朗读,能得其精妙。《观潮》中潮来时的片段,若不高声朗读,如何“身历其境”,睹其奔腾雄壮之势,闻其震天撼地之声。《去年的树》人物对白神情,若不轻声吟咏,如何能“推心置腹”,真真切切地体会人物心境心情。《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描写爬山虎的片段,若不反复诵读,如何能从其间读出叶圣陶先生之平静而又深邃的境界,真诚而又仁爱的人格。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忘情地朗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与文章的“契合”,才能找到“忘我”陶醉的感觉,才能更深刻的感受到语文魅力。教学十余年来,本文“焕发”出强大的感发力量,学生或泪不自已,或手舞足蹈,或“流连忘返”,均是在一遍遍的吟咏,朗读实现的。“情动语中而形言”——朗读既是学生体会情感,获得感动的方法,又是学生倾诉感动的方式。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解闷》)——当年贾岛骑在驴上“推敲”的时候,也是一边捋须,一边忘我的吟诵。只有在对文章一遍遍的出声朗读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的文章的结构法度,行文气韵,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这些表达上“说不清,道不明”奥妙,并且在悄无声息之中得以内化,迁移,最终化为己出,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不经朗读不知《长城》简约背后的严整,大气;不经朗读不知《白鹅》幽默背后的平和冲淡;不经朗读,不知《桥》语言节奏,故事情节、人物心情三者的内在契合;不经朗读不知老舍之亲和,鲁迅之深邃,冰心之清新,巴金之真挚;不经朗读不知说明文之严谨,不知散文之自在,议论文之逻辑。

二、积淀、内化作用

“熟读成诵”是传统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热爱朗读,背诵的学生比不太愿意出声读课文的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都要强。我想这得益于朗读,吟咏在积累,内化层面的优越性。

首先,朗读吟诵中,能更好的积累好词佳句,语言材料。这种积累不同机械的抄写和简单的训练。在朗读中好词佳句,以整体的语言情境出现,便于学生理解其意思,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运用之法。

其次,朗读吟诵有利于学生将文章之情境,阅读文章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固化”,这种潜在的“人生经验”往往会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也会成为表达的素材和灵感。

再次,在朗读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提升。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作为一种经验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在朗读最容易得到提升。这正是由朗读的多功能性所决定的。

三、提升默读品质

我常常把默读当做阅读水平提高的标志,当做高年级阅读训练的一个重点。从教学实践来看,朗读对学生默读品质的提高,也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语感强,对语言更加捻熟,在默读中往往速度更快,注意力更集中,感受更加深入、细腻。

语文老师只有对朗读的作用认识得更加清晰,深入,朗读才会对其教学实践和教学水平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朗读教学朗读练习

众所周知,语言的本质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语言交际的本质即口语。口语作为语言的第一性,一直是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制定“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要想让学生用英语开口说话,就得一开始就要求大声朗读。初学者应以模仿录音、影视等标准外语为主,养成“天天读,早晚读,大声读”的良好习惯,为今后“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课程英语教学应突出朗读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让学生能够进行朗读练习,有

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朗读水准

我们应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中学缺少所学外语的客观环境,学生是在汉语的环境中学习外语,日常生活中也不有理想的语言输入。而这种输入正是语言习得的源泉,尤其是像我们这样语言环境相对落后的学校,平时听说的机会很有限,每天学生学英语只有45分钟的一课时,课堂上练习的时间又不过是几分钟,同时老师还要面队60位左右的学生。面队此种情况,最好的补救措施就是朗读。我让学生先模仿录音,再齐读、分组读、个别读,每周还进行朗读比赛。将要讲授的内容,让他们各自操练、对练(workinpairs),朗读得越熟越好。

除晨读外,我们可利用每天晚自习前半小时去指导学生晚读。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很快。朗读算得上是“准口语”,它弥补了缺少现实英语交际的不足,它还是从书本内容到实际生活不可替代的一个中间环节。作为学生,要将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熟能生巧的语言技能,就得事先认真朗读。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练习,它既是读,又是讲,所以“朗读”对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必要性是不言而语喻的。要学好它,务必要下苦工,学习有声英语,这就需要多听多说,多朗读,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切实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朗读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作用:(1)有利于理解欣赏语言的文本材料,矫正学生一些不正确的发音,增强学生朗读的节奏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措词和释义的消化与吸收的能力;(2)通过朗读能够弥补阅读中的一些不足,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检查轻重音准确与否;(3)朗读可使学生认识到书面语言只是口语的不完整符号,朗读同口语一样,有着表达意义的语调、表情等不可能在书面语中准确地再现;(4)朗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只要方法得当,有的放矢,在日常学习中让学生注重朗读的实用性,就不难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二、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与基本技能,给学生充足的机会来展示朗读才能,增强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能运用所学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提高时,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大胆地鼓励他们去阅读。口语并不单单是“说”,它必须以听为前提,“听”是理解言语的过程,而“说”则是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我们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融入到英语的朗读说话训练中去。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布置每天的朗读任务外,还留有一定量的听力作业。具体做法是:让每位学生准备几盒空白磁带,将每天布置的听力训练题、模仿朗读的内容,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部分,在周末录下来,写上姓名,周一到校上交,而后在班上进行评比,选出优胜者给予奖励。除此而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可通过速记的方式记住一些语言句子的关键词,并由这些关键词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语句。通过长期不断的朗读训练,一些学困生的英语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通过这样长期的朗读训练,定会有一定的收获与提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从不吝啬表扬,而是找出其闪光点,多加鼓励,让其克服胆怯的心理;平时尽量不批评学生,使他们敢于读、乐于读,切实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因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随时随地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积极肯定的态度是对学生的良好心理暗示,有利于培养其学英语的自信心。

三、灵活地运用多种教法进行教学,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育学认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教者应百计营谋,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诸如领读、范读、伴随着情景的朗读、齐声读、男女分组读、复述和背诵,等等,也可进行单词、句子、对话和课文的朗读比赛。同时,利用课余活动开展一些英语朗读游戏和课外活动,既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培养其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的朗读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可采用上述的朗读教学方法外,还可让学生根据教材文本的要求,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去进行对话交流,这也是对朗读的一种拓展和延伸。这样,学生在亲自的参与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语言朗读水平,也能进一步地培养自己的正确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这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够进一步地增强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运用能力。

我们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朗读教学训练时,还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朗读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朗读表演,丰富他们外语学习的语言知识。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教学环节中,定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且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进行发挥。教师对他们的出色朗读,应予以表扬奖励,让他们在感受成功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地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四、结语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朗读式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法宝,也是老师的艰巨任务。在这一方法运用中,它的技巧是多样的,形式是多变的,因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特殊矛盾特殊分析。首先,在朗读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班级朗读的良好习惯和风气,有了大环境的铺垫,学生才能更愿意地去进行朗读和体验。其次,在施教过程中,老师主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朗读时,老师通常会根据课文的特点,题材来选择相应的朗读语调,朗读节奏,使学生掌握朗读要领,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在朗读时可以采用对比导读,理解导读,模仿跟读等等多种方法,旨在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最后,朗读的形式是多变的,有集体合读,个人朗读,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对待感情细腻婉转的诗词,教师多采用配乐的方法,或者是吟唱,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对待一些戏剧文字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例如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总之在一系列的训练方式中,学生总能体验出语文的独特滋味。

二、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

朗读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身心结合的锻炼方式,而且朗读方法多样,技巧颇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朗读教学中,不是盲目乏味地让学生“死读”,而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在不同程度地参加着活动。例如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嘴巴在读,脑中在思考,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地集中着,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课文,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同时也是学生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自己的感性认识最终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说朗读式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初中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具有莫大的帮助。

三、朗读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学习兴趣

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它只有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才能获得,如何训练?那就是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方法,是把握文章感情的基础。语感便是在学生坚持不懈的朗读下形成的,语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对我国古老的诗歌认识上,朗读和语感便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诗经》中的美丽诗词,也正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才将那温婉或者是凄凉的所感之情完整地体现出来。无论是“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美好描写,还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低低,通过朗读,总能品出别的一番滋味。抑扬顿挫的语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渐生成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快乐自由地学习,无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健康的心态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朗读式教学可以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最难的部分就要数古诗词的鉴赏了,而古诗词的鉴赏也正是考验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纵观初中教育的这一环节,学生们往往“谈诗色变”,诗歌真的很可怕吗?答案是否定的。诗歌作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产物之一,它的节奏和韵律,它的意境和思想都被古今之人乐此不疲地探讨着,研究着。诗歌最初是靠音乐流传下来的,它被当成唱词,吟唱在大街小巷。所以,现代教育依然不能忽视诗歌的朗读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把握诗歌的主题意境是老师的重大任务。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流露出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无限惋惜之情;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道出诗人心里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凄凉。诸如此类的感情抒发,学生在朗读时自然有自己的深刻见解,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在朗诵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对中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极大的意义。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例如教学《杨氏之子》,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此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使学生容易读破句。所以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进行示范朗读,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当我读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禽”指的是飞鸟,我故意在“家”和“禽”之间做个较长的停顿,以引起学生注意,从而学生自然能把把短文读正确。理解“家”和“禽”的意思就容易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不但能使学生用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新课标提倡“情境教学”,我大胆尝试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朗读教学上来。我结合文本的内容,努力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例如我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第二句诗时,我边出示线路图,边描述:“这是渭城———这是阳关———这是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是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呀!”然后让学生看大屏幕,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阳关以西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再让学生说说元二即将远行了,好朋友要分别了,这一走,也许很长的时间不能相见。学生自然地走进情境,深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敲击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心灵相通,此时,我再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诗句,学生读得情真意切,难舍难分,达到了语言与情境的融合,情感与体味的结合。

三、角色体验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重视角色体验。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故事性强,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对话多,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表演。教完这课,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体会到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和在失败面前的窘迫,体会到晏子的义正词严,诙谐反问,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这种角色体验让学生的各种身体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是处在积极状态之中,能使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又能调动他们对朗读的兴趣,人人都争着“我要读”。只有发自内心最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诵读,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这样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感悟,能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样的朗读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与作者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在教学“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一句时,我问学生:“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而在前面加了一连串的数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于是我就让他就带着这种体会读这一句,学生读得缓慢。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父亲挖了36小时,非常焦急。”于是他就带着急促的语气读这一句话。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父亲时间在推移,父亲挖得越来越吃力了。”于是就带着吃力低缓的语气来读这一句话。“缓慢———急促———吃力”等不同体验的朗读,把学生真切地带进了课文的意境里,再现了父亲苦苦挖掘的感人场面。这样的朗读无疑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层次的。这是朗读指导的最高艺术境界,使学生的思维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文本,产生与作品主人公零距离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生情的境界。小学语文课堂中,只有多指导朗读,学生才会真正产生情感,才能真正读出情,悟出理,琅琅书声才能充满高效的价值。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要使学生读出课文的情韵,教师自己先得读出“整个心灵的感受”、“真实的内心激动”。在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设置一个思考、判断、吸收的过程。我教学每篇课文之前,至少会读三遍:第一遍,逐字逐句地读。每遇到一个不确定读音的字,我都会查字典、词典,明确这个字在文中的读音,把课文读到正确、流利;第二遍,边读边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思考课文的中心与叙述的线索,再与参考书进行比对,看自己的理解有无不妥之处、缺漏之处;第三遍,读出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思。对于学生来说,要强调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先通过查字典、词典,弄清每一个字词句,然后结合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组合”。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不断寻求朗读的感觉,慢慢提高要求,逐渐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来说,小学生口语经验还不够,免不了会出现读破词语或句子的情况。对此,既不能太严格,也不能过分迁就,必须切实指导。

二、着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接着,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加强范读。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其次是讲中范读,着力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最后是讲后范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比如,《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大荒无比的热爱之情,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教材。在教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河的文字时,我一连请了几位学生,发现他们不是读得生硬就是太快太平,毫无美感。于是,我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变抽象为形象,用画来表现美,同时来感受美。然后,再次请他们朗读的时候,我感觉到同学们已来到了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边,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美景呢。另外,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读者展现了北大荒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这份热闹,我请两组学生表演“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和“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等动作,另两组学生表演“榛树叶子全都红了……”学生们发挥想象,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了课堂上,使得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值得重视的是,有感情朗读的关键,还在于加强感悟诵读,要求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与体验。这就是说,要细读文本,紧紧地扣着字词句的理解,让不断加强诵读,开展感知、领悟、想象、联想等活动,进入文章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感情。只有不断指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才能促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这个时候,学生读起课文来,一定能够声情并茂。让学生感悟课文,就是要帮助他们走进文本,体会情感,用声音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着力探究多样化的朗读训练形式

阅读教学中培养朗读能力,关键在于多读,在于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提高朗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我经常用的办法,除了有指名读、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和男女生赛读等,还有引读、领读、配乐朗读等。此外,低年级可多采用竞赛、表演的形式,高年级可多采用速读、品读等。比如六年级上册第7课《船长》一课中,有一段黑暗中简短有力的对话,这番对话凸显出船长的沉着冷静、舍己救人的品质,以及对妇女的尊重。教到这段对话时,我先用PPT出示了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我指名两名男生分角色朗读,结果两人读得不慌不忙、不温不火,尤其是“船长”没有读出“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听完他们的朗读后,我并没有急于做出评价,而是放手让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要用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说出理由。当学生注意到文中“简短有力”的提示语,再联系上文体会到当时船上正乱得不可开交、情况非常危急后,才明白了这段对话该怎么读。我继续让学生自由交流:这段对话对救人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船长为什么这么问机械师,目的是什么?在连续的追问中,让学生了解船长向洛克机械师了解这些情况的意图:船还有没有动力,还能不能向前行驶,为下一步做打算。这时,学生真正感受到船长的沉着冷静、富有经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再次朗读时“,船长”不仅果断有力,更是充满了自信。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带着对文章的感悟朗读,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不断提高朗读的能力和水平。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论文的始终。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论文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达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通常情况下,阅读课可分为三个步骤:

①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②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

③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蒙古草原美景,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兴奋,余味无穷。像这类课文,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二)要引导学生领悟地朗读。朗读是领悟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领悟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领悟地读,尤其要注意关键句段。如教学论文()一课时,有学生问:“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为什么能站起来?”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心理活动的那几句话:“他感到指导员在望着他”——指名读;“战友们在望着他”——小组读;“祖国人民在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一全班读。这样分着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想到望着他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感到给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大。这种力量来自英雄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这样分着多读几遍,学生自然而然就会领悟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能够站起来扑向敌人火力点的原因。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领悟。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习作教学,人文化

作文课堂教学评价语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温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能够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也让习作课堂温暖生动,富有浓浓的人情味。

一、诙谐式评价

课堂上,教师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作文学习的极大乐趣,激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力。

例如,有一次讲评作文时,我发现粗心的童铭在作文中写错了字,写漏了字,闹了不少笑话。我就把童铭的作文读了起来,又不失时机地把他的笑话进行了“加工”。如,“刘老(师)看了我的作业”这一句,丢三落四的童铭漏写了“师”字,把“刘老师”写成了“刘老”。我就故意反问着打趣道:“天哪,刘老师变成刘老了,我很老了吗?我已经白发苍苍了吗?我已经满面皱纹了吗?原来在童铭的眼里我早就是个老太婆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悲哀呀!”话音刚落,同学们早已笑成一团,童铭害羞得脸红耳赤。之后,我紧紧把握住课堂上这些“生成”的东西,让学生把这段“插曲”写下来。学生们澎湃的激情有了释放的机会,一篇篇鲜活生动的作文呈现出来了——《这节课真有趣》、《可笑的童铭》、《刘老师真幽默》、《我喜欢上了作文课》、《教室里的笑声》……这节作文课上,我用诙谐幽默的评价语言教育学生写作文要认真,别粗心大意,课堂上笑声连连,学生在语言交流和思维碰撞中获得了习作的快乐,也调动起学生极大的习作兴趣和热情,习作课堂生动活泼,富有生机。

二、商讨式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文教学评价语言要尽可能用商量探讨的语气,让学生感受到民主与平等,这样有利于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与交流。

例如,我在指导三年级学生写“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单元的作文时,一位学生说他写“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他说他们一家去涵江白塘湖欣赏白塘秋月的美丽风光,然后回家吃炒米粉(吃炒米粉是莆田人过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我亲切地问他:“我们中秋节晚饭都是吃炒米粉,可你说你们全家去白塘看秋月后才回来吃米粉,那好像不是晚饭,而是夜宵了。我想,你应该把‘欣赏秋月’和‘吃米粉’这两个段落调换一下顺序,你接受我的意见吗?”学生听了,信服而愉快地点了点头。

在作文讲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写的不同内容进行一些商榷性的评价。比如,“你这篇文章写得很真实,老师看了很感动,如果作文中能恰当地多应用一些成语和修辞手法,那文章一定会更生动更好,你认为呢?”“写爸爸生气打你时,要是你能把当时你挨打时的心理活动也写进去,相信一定会更真实感人,你说呢?”这些人性化的温馨评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教师这样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帮助,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到写作中,作文自然会写得越来越精彩。

三、启发式评价

启发式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个教学原则。在习作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的评价语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从而达到预期的作文教学目的。

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看美术老师作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描述美术老师作画时的动作和所画的李白的形象。这是主要环节,在他们的作文中应是重点段落,要具体地描写。我充分地采用启发式的评价语言适当地评价、引导、点拨。如,学生在说到画面上李白腰间飘起的衣带,我就对学生的想象进行启发评价:“你们的想像力真丰富呀,你能不能再想象李白此时是站在哪儿?是江风,还是山野的风拂起李白的衣带?李白此时在想什么?或者在干什么呢?如果这些都能想象描写下来,那就更形象具体了,作文肯定是篇好作文论文怎么写论文网站大全论文范文。展开你们的想象吧,你们一定能写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李白的。”在我的启发评价和引导下,同学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情境。许静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只见黄老师拿起笔,在纸上几笔一勾,李白的头像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又描了几笔,李白立刻穿上了长袍,腰带随着微风飘着,飘着……看着画,我仿佛觉得李白站在堤岸上,望着远去的孤帆。孤帆越去越远,最后消失在天水之间。”

充满智慧的启发式评价能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温馨氛围中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产生浓厚的习作兴趣,从而主动地探究,快乐地作文。

四、鼓励式评价

叶圣陶说过:“小学生天生就喜欢鼓励和赞美,教师丰富、生动、充满鼓励和赏识的评价语言能让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就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例如,指导三年级学生写《秋天》的作文中——

生1:秋天的树林,落叶像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蝴蝶,舞着,旋着,扑向大地的怀抱。

师:看来你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句子这么美,经过你有感情的吟诵,使我感受到景更美了!

生2:稻田里,一片黄澄澄的稻穗随着晓风翻起金波;菜地里,肥嫩的菜叶闪耀着晶莹的露珠;花园里,一颗颗向日葵朝着太阳张开了笑脸。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的让我陶醉。谢谢你给我们带来这么美的意境!

富有诗意的评价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尽的精彩。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中我还尝试着用上这些赏识与鼓励的评价语——

“从你的文章中,老师知道你是个爱动脑筋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你那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把我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

“听得出,你是真的动了感情了。你的声音,你的话语,以及你在朗读时的语气,分明让我感受到了你已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了。”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责难、嘲讽、挖苦是否定式评语,只会激发抵触情绪。作文评价语中,如多用一些赏识与鼓励的评价语言,使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十多年来,笔者发表了百余篇小语教研文章,备尝甘苦,也获得了很多体会。现根据研修班教师所提的问题,以答问的形式把它写出来,供有志于小语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参考。

一、语文教师写教学论文,对于修炼自身、指导教学有诸多益处

问:教师应该精于备课,长于传授,善于创新,做教学上的“能手”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撰写教学论文。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

答: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注重教学科研和教学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趋势。通过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自觉选择。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新课程的践行者,除了要完成教书育人的基本任务,还应自觉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一线教师做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者,是成功教师的必然选择。

问:语文教师辛苦得不得了,作业批改的量很大,月考、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光批阅卷子就压得老师喘不过气来,有什么必要撰写论文?

答:教师撰写论文,既是对其各方面能力的检验,也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撰写论文有诸多益处:一是可以起到锻炼和提高分析概括能力的作用,有助于开阔眼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把自己原来肤浅、零散的教学经验和认识提高到更深刻、更系统的理论高度,进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二是教师撰写论文是更新知识、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三是教师撰写论文不仅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能弥补知识、能力乃至性格上的某些缺陷,从而改变自己的理念,增强从事教学工作的信心和成就感。

二、不必把论文写作看得那么神秘,也不要把它看得过分简单

问:撰写教学论文是专家学者、名师的专利,一线教师写写年终小结已经蛮吃力了,哪里写得出什么论文?

答:近十年来,在“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的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实施,更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思想、新理念。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展的高度,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要善于把教育教学工作自觉地纳入研究的轨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学会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固然擅长于撰写论文,但教学研究需要第一手活生生的教学资料,一线教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正是一线教师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鼓足勇气、树立信心,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切身体会,选择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课题及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语文教师要改变长期处于“动口不动手”的状态,要敢写、勤写。教研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造就的,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勇于探索、善于总结,才能逐步“登堂入室”,成为教学研究的行家里手。我们不必把论文写作看得过于神秘。论文写作的门槛并不是那么难于跨越。要知道,因为写,才会写。

问:有人认为,“撰写论文只要写几条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或者引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再举几个例子就成了”。撰写论文真的就这样简单吗?

答:对于撰写论文,不要把它看得过于神秘,也不应将它看得那么简单。

笔者看了许多小学教师写的论文,发现其中使用的说理方法较为单调。方法的单调,必然带来研究视野的狭窄和思维的陈旧。表现在写作上,往往就是讲一两个教例,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或者先提出论点,再列举一两个教例,始终摆脱不了“论点+事例”的模式。写的论文总是这样一种模式: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举例;第三段,小结全文。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模式。如果我们在议论时光举举例子,不作说理分析,即使材料再丰富,也不能说论证很透彻,因为它不能体现作者在写作上的智力因素。

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文章要打破“论点+事例”的模式,一要穿插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除事例论证,还有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二要将事例与论点的高度统一。三要加强对事例论据的点化。学会对事实论据的点化,是撰写理论文章必备的能力之一。

点化,即对事例以客观的科学的评析。有这样一则教例: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备《刘胡兰》一课,自己先反复朗读,边读边体会,晚上伴着孤灯读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在校园里自读自听,特别是课文中刘胡兰回答敌人的话,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有力量,刘胡兰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像一股强大的气流猛烈地冲击她的胸膛,她恨不得马上飞跑进教室,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课堂上,斯霞老师带着感情朗读,情真意切,字字千钧,孩子们被深深地打动了。

笔者在撰写《备课一定要备读》一文时,用了这一教例,并对它作了点化:其一,斯霞老师能把教材中的思想感情自然地传给学生,产生优异的教学效果,这是她把自己摆进课文里去的结果。其二,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学会以身传情,以情动人,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审美的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其三,“入境”是感情朗读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朗读就没有真感情。

笔者认为,对材料的点化,就要学会因事述理、借事论理,学会如何去探求材料的内蕴,学会探求材料隐寓实质的方法,就可以力避就事论事的简单思维,而迅速把握材料的主旨。

三、撰写教学论文,如何避免“撞车”,“十大策略”为你解密

问:尽管我们在选题前对相关信息做了一些搜集,但经常与人“撞车”,投给报刊往往成为明日黄花。如何避免“撞车”现象,能否给我们支支招?

答:笔者退休后,专攻语文教学研究,撰写百余篇教学论文,无一篇废稿,全被刊物所用。为了避免“撞车”,平时我注意阅读最新语文教学论著,翻检中小学语文类期刊,作出索引,确定选题,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

避免“撞车”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探究。

1.找盲点

虽然教育类杂志林立,稿源充足,硝烟弥漫,但仍有一些颇有潜力的课题未被读者所关注,成为选题的盲点。如能善于捕捉新的信息,练就一双独具视角的慧眼,就能准确发现选题的盲点,相机开发,撰写的论文就会受到欢迎。比如,阅读课的“导语”大家都十分重视,在一堂优质课里,教师如何敲响第一声引领学生向“新知”进军的鼓点,需要作精心的艺术构思。但作文教学就很少有人注重“导语”设计。据此笔者写了一篇《小学作文课导语更需要别具匠心》,介绍了五种导入的方法:(1)顺应心理,乘势疏导;(2)以诗引趣,触动心弦;(3)输入信息,开掘源泉;(4)回想生活,唤起情趣;(5)创设情境,诱感。文稿很快被《演讲与口才》录用。

2.瞄热点

回首新一轮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人们可以发现很多令人注目的“闪光点”,给人的直觉是:改革发展迅猛,热点问题凸现。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集中在解读新课程标准中新提出的课程性质、识字写字和读写领域的新要求以及具有纠正性质的教学建议。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将继续关注新课程标准的落实问题,一是语文教材分析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语文学习心理和学情分析,三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四是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如语文的实践性、综合性、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及与教材编者对话等。

3.寻疑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历来是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出人意料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却去掉“理解”只留“运用”,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意味着“理解”不重要了?一线教师在初学新课标时,曾经产生了疑惑。如何面对新课标表述中的“理解”悄然“隐退”,必须以辩证思维,全面领会新课程的理念。陈传敏在《新课标背景下“去理解”的辩证思考》中提出,新课标隐退“理解”,并非完全排除“理解”。“运用”的过程包含了“理解”。二者是一种交织、递进、融合、螺旋上升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割裂,更不能舍弃、偏重任何一种语文学习活动。

4.抓反思

新课程改革,促使人们以新理念、新视角审视传统的“教学行为”,沿用多年的基本常规和习惯做法,也成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诸如“对传统的教案是改革,还是革命”“语文课程改革,还要不要双基”“语文到底要不要讲”皆属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重新被提出并热议,无疑与近几年来被淡化、被边缘化,甚至被“妖魔化”有直接关系。在不少专家的反思文章中都涉及“双基”“训练”,讨论热烈,新见颇多。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领会新课程的内涵,不可“谈双基色变”“谈训练色变”。

5.取逆向

文章要出新出彩,往往采取逆向法。一是角度的转换,人家从这个角度来论述,你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论述。二是立意的逆向,就是提出与别人完全相左的观点,人家是肯定的,你却来一下否定;人家认为应该这样,你却觉得应该那样。比如,周一贯先生的语文教育理念不仅表现在“宏观视野”上,也体现在“微观思辨中”。他善于利用“逆向”的思维,探寻教与学的统一。在论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时,他以幽默的笔触写出《语文教师“懒”亦有道》。他认为,语文教师“懒”一点,其实是一种另类的教学智慧,是“智”的另一张面孔。课堂上“抓而不紧”,往往作为一种不良倾向受指责。周先生基于一分为二的“反常”思考,他在《课堂:“抓而不紧”是“善抓”》一文中强调,课堂教学与一般工作相比,有其特殊性。他提倡“抓中有放”“寓抓于放”,教师要尽量淡化“抓”的痕迹,并将其融合在“放”的自然状态之中。

6.寻夹缝

小学语文教学分为很多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间有着许多夹缝“市场”。由于众多作者在不同的板块“市场”上竞争,而对身旁的夹缝“市场”往往疏于关注,所以不少夹缝“市场”还是“处女地”。它们虽然容量不大,但对于毗邻的大型板块“市场”来说,因为竞争对手较少,所以比较容易开发,也很少有“翻船”的危险。比如,现行小学语文课本,每课均“思考・练习”,它制题精,扣文准,充分体现语文训练的意图,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选用“思考・练习”导学,有助于克服课堂教学常常偏离“准星”的现象。有一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要重视选用题后“思考・练习”导学》的文章,提出选用“思考・练习”导入、导读、导议,让一线教师很受启发。

7.拾边角

所谓边角,不属热点,每每被人轻视或遗忘。初次撰写论文,相当多的教师在努力开发“大市场”,而对于边角“市场”的开发不屑一顾。这时,如有人能拾遗“经营”,就可通过开发边角“市场”避开竞争对手,取得整体“营销”效应。比如笔者在指导师范实习生备课或到小学听课时,发现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方面存在着诸多误区:把主要内容当作中心思想,把派生的教育意义看作是中心思想,把副主题视为中心思想,把文章的表现手法看成是写作目的。教师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时为什么不同程度地陷入这些误区?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吃透教材,弄不清教材的本质。据此,笔者写了一篇题为《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几个误区》的文章,被《湖北教育》刊用,受到读者关注。

8.攻冷僻

近年来,各种教育报刊从总体上看,栏目设计可以说是应有尽有,研究的课题越来越丰富,但仍有一些课题未被众多作者发现和重视而造成稿源不足,处于冷僻状态。另外,一些教育报刊还具有求冷僻的心理,他们以办出特色为目的而优选课题,一见到冷僻稿件,就会毫不犹豫地刊发。比如,关于阅读的“导课”艺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相当多,而一堂课的“结课”艺术,却很少有人涉及。再如,除了“导课”和“结课”,还有“断课”艺术也待人们去研究。一位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发表的《独具匠心的结课三例》,还有一位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刊登的《“断课”艺术管窥》,皆为编辑和读者看好。

9.捡芝麻

撰写教学论文,要立足于“人弃我取”。在“小生意”中另辟蹊径。现在许多教育杂志特别欢迎“短、平、快”的文章,这就决定选题将会越来越小。因此,能撰写大块文章固然好,但很多情况下,作者面对的课题往往不是“西瓜”而是“芝麻”。若能为别人所不为,而立足捡“芝麻”就能做成“大生意”。比如,数字往往给人单调平淡、枯燥无味之感,但让诗人巧妙用进诗句中,却使文辞生辉、情趣盎然。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几十首古诗,近半数用到了数字,其作用:一是组成夸张,二是合成比喻,三是形成对比,四是构成名句。有一作者独具慧眼,捡了“芝麻”,就古诗中的数字运用写就一篇文章,使读者感到古诗巧妙地运用数字所显示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线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工作中的小问题来进行切实的研究,让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成为实施研究、寻找答案、产生研究策略的过程,对于教师个人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10.引争鸣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每一个阶段,在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上,无疑会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展开讨论,这免不了产生思想碰撞、观点交锋。众多语文教育专业报刊相继推出“争鸣”专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比如,一些名师为了凸显自己教学的与众不同,追求新意,特意在“语文”二字前面加上一个定语。诸多“××语文”的提法,是不是标新立异、故弄玄虚?引发两种不同观点的碰撞。有人认为,诸多“××语文”的提法,是对语文定性的玄虚,一是主观臆断,二是以偏概全。有论者认为,诸多“××语文”的提法并不是标新立异。教学风格的丰富多彩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繁荣兴盛的重要标识之一,我们应当为之欢呼,给语文教学的实践以开放的空间、宽松的环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种问题的争鸣还将继续下去,比如,“不求甚解”是不是“语文之道”,“回归传统”是不是语文课的出路,“儿童读经”好不好,“先学后教”的策略是否适合于语文教学,语文教材该不该减少鲁迅的作品,莫言的作品该不该进入语文教材。语文教育中对诸多问题的争论多源于语文教学的实际困惑,都是新观念推广和实施过程中的必然之现象。

一线教师从身边的教育实践中自主选择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深挖掘的研究,有利于教育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四、如何使自己的“笔耕”亮点凸现,“组合拳”助你发力

问:你提出,语文教师要让写作成为自己的生存常态。请你讲一讲,有哪些途径能使我们教学写作多出成果,教学研究文章多出彩?

答:语文教师写作,应该是分内之事,也是应有的职业素养之一。语文教育专家吴非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写作的体验,把写作作为一种职业素养”。

一线教师要想搞教研,写点东西,经营好自己的“亮点”,要善于打“组合拳”。结合笔者多年来教学研究的体验,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是热切关注语文教育最前沿的理论成果。

新课程改革时期,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发生了深刻变革,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策略层出不穷,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实施,全面开启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征程,标志着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线教师阅读新课标,要特别关注一些关键词和新的提法,里面所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应作为学习的要点。

二是潜心研究语文界优师、名师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关注其具有个性特色的先锋理念和创新设计。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语文界培育了一批教改新锐,涌现出众多颇具影响力的教学流派。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名师大家和教坛宿将,受到人们关注的有北京的窦桂梅、浙江的王崧舟、江苏的孙双金、重庆的刘云生、广东的陈金才……

走近名师,最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人品、学品、师品,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情满“三耕”(“舌耕”是上课,“目耕”是读书,“笔耕”是写作)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周一贯先生,他是“语文人”中的积极探索者,是不倦的思想者,也是不断收获的强者。他60年撰写1300多篇教研专论,让人叹为观止,被称为“教育奇才”。就我们阅读视野而言,当下的中国小语界,论著之丰,创意之多,恐怕没有人超过周一贯先生。

三是通晓语文教育类期刊,熟悉其办刊宗旨、栏目设置、用稿需求。

通晓语文教育类期刊非常重要,一方面从中可以了解当前语文教育的最新动态、教科研的热点,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优秀论文的视角、思路为我所用。

新课程改革催生了一批语文教育类期刊,从受众面的便捷性、专业性、权威性审视,值得关注的小学语文教育类期刊,有《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教学月刊(语文版)》《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小学教学(语文版)》《小学教学研究(语文版)》《小学教学设计(语文版)》《教育研究与评论(语文版)》《七彩语文・教师论坛》《小学语文教与学》《小学语文》等。以上这些小学语文教育类期刊总能聚焦语文教育热点,紧跟变革步伐,以“理论前沿”“学科视点”“名师课堂”“教例品评”“教学探微”等栏目排兵布阵,无疑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最好的写作教学论文的平台。

四是潜心学习,勤于读书,努力将自己的学识修养与时代同步。

近年来,语文教师不想读书或读书少、知识贫血、文化视野狭窄已是不争的事实。

读书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似乎人人懂得,但真正读书的却不多。有人认为,语文教师只要读读教材、读读教学参考书和教辅资料就可以对付教学工作了。这显然是一个误区。这种阅读的功利心态应该调整。

一个对事业有理想、有长远规划的语文教师,无一不酷爱读书。李吉林是情境教育的创始人,她认为,读书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是永无止境的追求。几十年来,她有计划地阅读中外文学巨匠的作品和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为了教研,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著及国外教学实验资料。通过读书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她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始终是一名永不疲倦的开拓者。

大师身上闪烁着异样的光彩,同时也体现出成功的共同元素,那就是潜心学习,勤于读书。

问:你经常经报刊投稿,请说一说刊物编辑部对文稿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现在语文教育期刊越来越规范,据我所知,编辑部除了对稿件的内容和字数提出要求,对文稿的格式也有要求。

格式要求:(1)文题(20字以内,可带副题);(2)姓名(可多人署名);(3)单位全称,所在省、市,邮政编码;(4)摘要(100~200字,左顶格);(5)关键词(3~5个,以“;”号隔开,左顶格);(6)正文(小标题3级以内,其中1级标题15字以内,左顶格单独占行,二、三级标题以1.1或1.1.1逐级编码;引文于结束处以阿拉伯数字加[]号编码,同出处引文采用相同序号,简短文献加括号直接标注于引文后);(7)参考文献(按引文编号[]左顶格排序,著录格式要求:①专著: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②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③报纸:作者.题名[N].报名、出版日期);(8)尽量避免采用图表,确需附图不超过6幅,表格尽量采用“三线表”。(9)作者简介:附于文章首页页脚,介绍内容仅限: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省略),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10)第一作者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注于来稿首页顶部。(11)投稿方式:word格式电子邮件,或者信函寄送文本,传真亦可;条件所限确需手写者,字迹务求工整易识。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重视 朗读 提高 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驾驭语言和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若想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发挥朗读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一、为什么要强调朗读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冷淡甚至厌烦,学习自然没有劲头,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朗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朗读,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感受艺术的熏陶,从而逐渐对语文学习产生深厚兴趣。

2.帮助学生强化记忆。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机械记忆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时期强化记忆知识容易记牢,而通过朗读来强化记忆是有效手段之一。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口、眼、耳、脑、心需要同时运用,文章信息向大脑的输送渠道增加,因此教师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朗读时间,使学生能够熟读成诵,从而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3.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因为初学语言,声音会在大脑皮层建立起听觉表象作用,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够从中读出文章中的韵味,领悟文章中的深层含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迪;,声音经过大脑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形象感及画面感,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齐声朗读、轮流朗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领读、默读或者朗诵等形式,使学生边读边思考,达到熟读精思的效果,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不同、认识水平及心理特点的差别,针对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朗读训练,同时从感性到理性也要各有侧重。

5.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小学生处于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最重要时期,通常都具有极强的模仿性,由练习正确发音开始,逐步达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通过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开展个别或者集体音节拼读、字词朗读。通过规范拼音促进准确读音,使小学生从小学习标准普通话。长此以往,就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再由大脑记忆转变为语言表达,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1.激发朗读兴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准确把握教学时机,努力为学生创设具有丰富感染力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可以通过导语调动朗读兴趣。教学时教师的巧妙导入,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其次,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朗读兴趣。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影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优美的教学情景,诱发学生朗读激情,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2.保证朗读效果。首先,留给学生充足朗读时间。教师应该在上课以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课文时间,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实际教学过程中切记不要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要多把时间留给学生朗读,使其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其次,鼓励学生扩大朗读范围。朗读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采取默读、轻读、集体朗读的形式,采取“默读勾画——轻读品味——议论表达——朗读反馈”的教学方法,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朗读中来,体验朗读乐趣,提高朗读效果。再次,提高学生课堂朗读质量。朗读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同时保持协调一致;要用心朗读,要教会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感受文章内涵,取得朗读效果;要让学生有重点地朗读,每篇课文的侧重点不同,朗读也不能平均用力,要选择对词句训练、挖掘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利的内容进行重点朗读。

3.做好朗读评价。朗读教学的方法有许多,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切实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了朗读训练,要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此外,教师对学生朗读评价的语言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朗读热情与效果。教师应讲究评价艺术,巧用评价语言,应多使用激励性评语,多进行正面指导,巧妙指出不足,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热情,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上一篇:眼科学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态学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