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朗读指导初探

时间:2022-10-07 10:00:29

学生朗读指导初探

常言道:三分文章七分读,教育千法读为本。朗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进行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功训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朗读更有效呢?

一、要有明确的朗读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原因是,儿童没有来得及把词好好地读熟并且感知它们的发声,特别是不能在自己的意识里把词跟有关的表象联系起来。”所以在朗读前我都会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

低年级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老师强调学生在家中最少大声读三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丢字,不落字。每个学生都要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课下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为学生在课堂上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上学生带着老师设计的几个思考题再去读课文。比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文章中你最喜欢谁(或者哪个地方、哪处景色等),为什么?划出文章中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等等问题。通过预设问题,有助于让学生动起来,促使他们在朗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并为老师讲解课文奠定基础。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的深度后,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文章的韵味、节奏和语调,还要求学生读出内在感情,读出文章的语言气势,按照文章含义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利用朗读全方位、多角度地完成对文章的了解。

二、要有灵活的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要灵活多样,在不同的场合或者题材上有不同的朗读引导。

1.注重范读。

在低年级孩子的朗读上,初读时,老师要对孩子进行一遍范读,引导孩子们注意模仿,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引导学生深入文章语境。

在学生们进一步朗读后,部分学生虽然理解了文章的含义,但是仍然抓不住朗读的要点,对于文章的抑扬顿挫无法掌握,这时候老师再进行一遍范读,引导学生们正确掌握文章的朗读方法和重点,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文章发生共鸣,达到“读中悟,悟中读”的高境界。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长句子的朗读是一个难点,遇到这种情况,老师的范读特别重要,老师的断句、语调能引导学生正确把握长句子的朗读方法,进而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掌握语境。

2.利用多媒体引导朗读。

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因其能更直观、更形象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已经逐渐成为学生们爱看、爱学、爱模仿的最佳教学方式。因此,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朗读,已经成为当前老师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课本中,很多文章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老师搜集、制作的有关课文的声像画面、图片,能迅速带学生进入意境,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感悟,提高朗读效果。

比如课文《桂林山水》中,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桂林,虽然文中用优美的语句介绍了桂林山水的绿、清、静的特点,但学生们很难想象到文中的语境,无法读出文章的美。通过老师准备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多媒体展示,学生们犹如亲临其境,再读课文时一张张纯美的图片,配上舒缓的音乐,使其如痴如醉,入情入境,学生们很自然地就读出了文章的韵味。

3.分角色指导朗读。

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可以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学生把握人物心理的极好方式。朗读故事、童话时,教师就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科普通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介绍了小鱼、黄牛、燕子和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的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读训练时,我先采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说说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为分角色朗读课文,打下基础。再进一步体会小壁虎害怕的感情,自选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个过程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也可参与到学生的朗读中。在老师营造的气氛中,学生得到朗读训练。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进行朗读训练还有抓重点词语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指导朗读、联系上下文指导朗读等多种方法。不过,教师在选择方法时要注意根据文章的体裁、内容精心选择。扎实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配乐朗读。

歌曲同文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的《乐府歌词》、诗词大部分都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可见歌曲能更好的诠释文章的意境。低年级的课文,如果配上合适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朗读时心情舒畅,提高注意力,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在选曲上,老师应该注意音乐的意境和文章的意境的统一,选曲的不当,会喧宾夺主,使学生们注意力转移,起到事与愿违的反作用。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老师用心创设情境,巧妙选择引导方式,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每篇课文都是一片引导学生有效朗读的小试验田,精心的布置,勤勉的耕耘,会使学生在朗读上精益求精,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他们受益终生。

上一篇:从细微处超越,打造精致课堂 下一篇:浅谈构建小学作文高效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