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4 11:47:53

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篇1

关键词: 小学朗读教学 朗读指导 指导方法

朗读是一件既有意义又愉快的事情,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在讲求积累、感悟的语文教学阶段,更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对学生来说,由朗读水平的高低能看出他的语文表现力如何,同时朗读能力标志着他的文学修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

但是,我们有时在上课指导朗读时,只注意了学生的朗读次数,往往缺乏具体指导的用语,使朗读停留在表面上,学生读来无趣,像念经似的,不能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确定初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唱歌会根据内容先定调子。朗读也不例外,每次学课文时,我都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如,《花木兰》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她想:父亲年老多病,无法出征。弟弟年幼,还不到当兵的年龄。”我问学生:这段描写了花木兰怎样的心情?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出:着急,忧愁,难过……

我问学生:你们在平时有没有碰到过着急烦恼的事?学生纷纷回答:“有。”我进一步追问学生:当你着急烦恼时心情怎样?说话的语调会怎样?学生会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各抒己见:不高兴,脸上没有愉快的表情,说话声音低低的,提不起精神,心里七上八下的,还会叹气……

我说:“好,就请大家带着这种烦恼的心情朗读全文。”这样,读课文的基调就定准了。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二、从品味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带着感受不断读好

注重朗读细节指导环节,给学生反复朗读语句的机会,一遍一遍地指导,每次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要求,直至进步为止,使朗读达到最佳效果。比如,《花木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花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前线。”

让学生体会出花木兰从军路途的艰辛并不困难,但当我要求他们带着感受朗读时,却全是一个调子,不能充分流露句子感情。我说:“这样的读和理解没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文中‘披、跨、渡、过’这几个动词既体现了花木兰比较刚性的性格,又反映了她从军的艰辛,语速要有节奏感。“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练习。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我让学生在桌上模拟骏马奔驰的节奏,老师带动,范读引路,使朗读达到高潮。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师生朗读中,结束了这一片段的处理。

三、从教师的指导意识入手,突出“读字当头”的理念

我在实践中,经常在学生研读文本语言的同时,把学习目标落实在朗读上。我总结了许多成功的有关朗读指导语的范例,通过引导点拨,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朗读质量。如:“谁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明白课文的意思?”“你不但朗读的技巧好,而且对作者的感情体会得深刻到位。”“读书的时候一定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做到除了自己和书本,旁无别人和事物。这样就会读好。来,听老师读一遍。”……课上,在学习过程中,处处能听到书声琅琅,充分体现了朗读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朗读收效很大。

四、加大朗读训练力度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不少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加大训练力度。除了在朗读课堂上讲授朗读的有关知识、技巧外,还要加大训练量、提高训练难度。与此同时,还要变换训练方法,比如举行朗读比赛,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接力赛等。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媒体熟悉朗读技能,如电视、网络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创新朗读训练方法,还要不断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J].语文教学通讯,2007(5).

[2]张金保.遵循阅读规律,提升阅读效率[J].语文教学通讯,2007(3).

[3]武永明.关于个性化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J].语文建设,2007(7).

[4]陈晓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新语文学习,2007(3).

[5]贝学问.阅读教学,蕴含生命的教学——从散文《绿》的课堂教学说开去[J].新语文学习,2007(2).

朗读教学篇2

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可以说这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尤其在培养语感和素质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朗读教学。在许多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在反反复复的抓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更准确的把握文章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讲授《彩色的翅膀》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海岛战士改造海岛的不易,理解海岛战士改造海岛、建设海岛的决心,我引导学生重点品析了“尝瓜会”这一段,通过对这一段动词“捏、端详、闻、咬”;形容词“细细地、轻轻地、慢慢地”等的品读,理解海岛战士对得来的劳动果实的珍惜,同时也写出了海岛条件的艰苦和改造海岛的决心,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段内容,我主要采取了个别读,小组读,男生齐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了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又如在讲授《怀念母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这种情感,在分析生身母亲这一情节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找出对生身母亲怀念的关键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灵魂不全的人”的理解,同时适时的引用课外资料《赋得永久的悔》,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因为学生已经对关键词句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学生的朗读很有感情,可谓是声情并茂,课堂的气氛很好。再如在教授《中华少年》时,因为这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主要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和建设国家的决心。这首诗节奏感和音韵感很强,非常适合朗诵,因此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关键的词句,把握全诗的感情,这个环节为诵读奠定了基础,课堂上我主要采用了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赛读等多种方法,同时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主旨的理解很好,这节课真正做到对了在读中感,在读中悟。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做了如下的工作: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育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选择诵读文章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只有学生对文章感兴趣了,他才有可能产生阅读的兴趣。因为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特点编排的,所以在教授时要针对每篇文章的不同特点,选取易于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片段进行朗读。

二、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但真正做到“美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具体来说:

1.发音正确清楚。

2.语气语调恰当。表示疑问、愤怒、惊奇、命令、号召等句子,语调要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等句子,朗读时语调要前高后低。

3.轻重适当。将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把握得当才能将课文读得生动悦耳。

4.停顿准确。注意语法停顿,即注意把句子当中的各个成分读完整,不可打乱。注意逻辑停顿,即在为了突出某个词,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意思时,可在这个词后稍有间歇。

5.注意速度。朗读感情热烈、气氛紧张、欢乐愉快的句子时,速度加快。朗读沉郁、凄凉的句子时,速度可适当放慢。

三、保证朗读的时间

在语文课上给朗读留下充分的时间,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不读破句、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作个读书的样子,草草过场,像叶圣陶先生所批评的那样“随口念一遍”就算了。还要给读后评价留下时间,让读完之后的学生能对自己的朗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四、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

朗读是需要有听众的,所以我采取读给家长听,同桌互读,小组赛读等多种方法,同时用多种评价制度激励学生,让他们更爱朗诵,喜爱文学,品味语言,陶冶情操,对帮助老师进行诵读课和其他方面的教学也有不小的帮助。

五、读写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大量的阅读教学就是为写作搭桥铺路的,通过日常教学中的点滴积累,勤写勤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才可能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彩色的翅膀》一课时,通过学习“尝瓜会”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表达作用,让学生尝试着写一个自己玩游戏时印象最深的片段,通过训练既让学生体会到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 论

朗读教学篇3

关键词:朗读;情感;语言;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咀嚼、消化、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新课标对朗读的重视,对课文应该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练。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又如何加强对朗读的训练呢?

一、优化课堂结构,保证朗读时间

于永正说:“有些老师虽然认识到了‘自己读懂’的意义,可惜上课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学生一时读不懂,说不出,或说不准,就急不可耐地把答案端上来。课堂上,我们一方面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到最后要留有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激发学生的朗读自豪感,让其有胜利的喜悦,为将来的朗读水平提升铺好扎实的道路。

二、紧扣朗读要点,抒发文章情感

郭沫若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尤为重要。”由此,我们知道,这种敏感的培养,要从小开始抓,从读开始抓,而作为老师,我们就有义务去“授之以渔”。

1.提示语的朗读

叙述语言中的提示语,常常表达说话人的精神状态、思想主张、情感倾向。

在读这样的句子时,应特别注意分析品味提示语。如,朋友们高兴地说,奶奶和蔼地说,小鸟垂头丧气地说,铿锵有力地说等,像这种句子,孩子只要细心去体会其中的提示语,就能把文章读得有韵味。

2.重音的朗读

在教学中,可以找出关键词,让学生读出重音,让其体会为什么要在这读出重音,理解相应的情感基调。一个句子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我们要启发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读好重音,准确地理解词义。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哭诉和得意洋洋要重读,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中华不振,中国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3.语气的朗读

朗读中的语气和文章的思想感情关系紧密,只有具备真情实感才能读得恰如其分。有些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身临其境,那种语文味也就娓娓道来了。当然,有更多的课文同样需要你进那个境才能学好那个文,就想李吉林老师提倡的情景教学般,朗读也是如此。

三、紧抓朗读积累,发展学生语言

读是识记得需要。掌握学过的词语,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语言,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然而,没有一定的词汇量,语文能力的形成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那么怎么才能把书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积累呢?主要的办法就是读。

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很有好处的。德国心理学家海尔曼・爱比尔哈斯通过实验证明:记住的东西,其中一半左右,仅一个小时就会完全忘记。一天会忘记70%,一个月就会忘记80%,记忆就是把经过人体各个器官吸收到的情报在左脑里进行整理后,储存入右脑。而两耳听来的情报可以不断地进入右脑,不存在一小时忘掉一半的现象。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储存每日的积累,只有读,而且是大声地读。

四、朗读形式多样,培养学生兴趣

各种朗读都有各自的功用。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时,宜用齐读。但不管运用何种形式,都要注意:

1.范读只是引路,范读在难点上、关键处,给孩子们启发引导。主要让学生自己能入情入境,一节课中范读不宜过多,教师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

2.慎用齐读。虽然齐读有造势之妙用,但也不乏滥竽充数之懒汉。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他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体现的意图也是不同的。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以文章的思想内容为基础,紧紧抓住课文中的“情”字,既要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更要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既要注意言传身教,更要注意心领神会。

参考文献:

[1]林锦玉.浅谈朗读教学[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S2).

朗读教学篇4

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双声叠韵、那顶针咏叹、那情感韵味、那气势神采、那声之高下、那气之短长,无不富于一种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朗读与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就具有着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朗读与朗读教学提升了学生对情感之美的感受力,传承了民族精神之美

在朗读的过程中,同声音一起流入学生心田的是那深邃的思想、高洁的情操、坚定的信念、高远的追求、美好的愿景、不灭的希望,这人性的情感之美,激荡着学生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从而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开阔、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因此,好的朗读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与情感之美的熏陶。

如朗读《沁园春·长沙》,要用舒缓的语速读“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使用放缓并重音处理的形式强调“百侣”和“峥嵘岁月”,语音饱满,语调沉稳,表现出对往事的追忆和提及峥嵘岁月的自豪感;而读“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时,当突破标点符号的限制,语流连贯,语速稍快,语调昂扬,一气呵成,语调渐强渐高,到“万户侯”达到顶点。通过听这样的范读或进行这样的朗读实践,学生自然会感受到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及其战友们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雄姿英发的风貌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从而情感受到激荡,心胸为之开阔。

读林觉民的《与妻书》时,“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当读得低沉徐缓,读“意映卿卿”时,朗读者要进入林觉民的情感世界,眼前不禁浮现出妻子那姣好的面容,语气亲切似乎在与之执手低语;在“与汝”后停顿,“永别”二字,“永”字绵长读出不舍,“别”字稍重读出无奈与迸发的悲戚。“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句,前半句柔情似水,语调轻缓,后半句豪情万丈,重音强调“天下人”,重音加缓读“爱其所爱”;“……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前四个分句语调明朗,音量饱满,语速稍快,至“谋永福也”为强音顶点,之后停顿,“汝其勿悲”轻读缓读,有劝慰意。或许这段朗读的处理方式因人会有些微差异,但是学生如此朗读体会或听老师如此范读,心灵怎能不被那字里行间充溢着的拥有崇高理想的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凛凛豪情,和对妻子的诚挚真心、绵绵深情所打动?

二、朗读与朗读教学提升了学生对于音韵之美的感受力

张颂先生在《朗读美学》中谈到:

有声语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韵律美”。包括清浊、平仄、四呼、共鸣、双声、叠韵、语流音变、轻声儿化……还有种种表达技巧的美感。从语意上说,必须清晰、完美;从感情上说,必须真挚、丰满;从声音上说,必须圆润、自如;从语态上说,必须精致、细腻;从表现上说,必须贴切、鲜明。

学者韩向东也认为:

汉语语法结构上的意合、流动、虚实等特点使汉语活泼灵动、变化万端,这是其他印欧语言所无法比拟的。……通过语句的参差错落或整体有致的变化造成声音的变化,又通过声调、语调、重音、停顿、平仄等奇妙的调节,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使人读起来不仅觉得有声感变化, 还会有一种生气贯注。

汉语(普通话——国家通用的规范语言)的确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她那言简意赅、词约义丰、具象生动、铺排灵动的巨大表现力,主要是因为韵律的作用。所以在朗读中,尤其要把握韵律的动态走向,根据文章言之长短、声之抑扬来朗读,驾驭韵律的灵动变化,通过对文气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失去韵律美的朗读,必然是劳而无功的念字出声,肯定会使汉语黯然失色。

例如朗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时,“惊蛰一过,……也似乎有把伞撑着”一句中,“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就有一种由叠词的使用而造成的音韵之美,读来琅琅上口,听来声声悦耳。而且,“料料峭峭”与“淅淅沥沥”是两组叠韵词,“淋淋漓漓”是一组双声词,而且“淋淋漓漓”与“淅淅沥沥”还押韵。从“先是料料峭峭”,到“时而淋淋漓漓”,到“时而淅淅沥沥”,音量与语调上要读得由轻且高,到重且低,表现由烟雨到小雨的动态发展过程;“天潮潮地湿湿”用延长音读,表现这场雨的弥漫感。如果想象着置身于春寒小雨中,想象着耳畔春雨“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声音,眼前不禁一片灰蒙,身上也不禁起了寒意,耳边也似乎回荡着如琴音般的雨声了。“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语调低沉,短句多停歇,造成了一种叹息感,用重读强调“久违了”、两个“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一切”、两个“只有”,表现了作者对大陆对故乡浓浓的思慕眷恋之情和两岸长期隔绝、二十五年望乡而不得归乡的痛苦。这里的短句连用、两个“二十五年”的间隔反复、两个“只有”的重复,“千伞万伞”对“千山万山”的仿词并与之连用,也给人一种音韵上的美感。

三、朗读和朗读教学提升了学生对意境之美的感受力

朗读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通过想象,形成内心的视象,去身临其境地感受书面语言所描述的场景、情境、意境。那丰富细腻的情思和美感,隐藏在文字背后,那是教师的讲解所无法穷尽与传达的,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感受去身临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体会其意境之美,才能使朗读者的精神气质与作者的精神气质相融合,达到情与景合、心与物合、神与形合的境界。张颂先生说:

在朗读时,创作主体的类比联想、再造想象完全处于兴奋态势,这会把人生经验、生命活力、人世悲欢、岁月印痕统统聚合起来,落实到文字作品的词语序列之中,体现在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之内。‘意境’实际上是一种时空氛围、一种精神居所,它引人入胜,它给人寄托,令人神往,让人流连忘返。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朗读上阕时,那陡峭的悬崖直冲云霄,滔滔江水卷起千丈雪浪的惊心动魄的景像要如在眼前,江涛与崖岸猛烈打击的轰鸣声要如在耳畔,甚至能闻到微涩的水气和清冽的秋气。朗读时,“大江东去”四字语调沉稳开阔,字字清晰,“浪淘尽”语调上扬,“千古风流人物”在“千古”后停顿,并用重音缓读强调“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语调平缓,“人道是”语调上扬,有听得传闻不够确定的意思,“三国周郎赤壁”用上扬的语调突出“周郎”,眼前浮现周瑜英姿飒爽、羽扇纶巾的形象,有无尽的赞叹欣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个分句,要突破标点的限制,语速急促语流连绵一气呵成,至“雪”字达到高音强音的顶点,读出“穿”“拍”“卷”三个动词,尤其是后两个的连续动态感。这时,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惊心动魄、如奔马轰雷的雄壮奇险的境界。而“江山如画”要语速放缓,“江山”二字缓读重读,“如画”语调上扬,有赞叹意,好像镜头由对惊涛骇浪特写,变成了广角,天空高远、群山连绵、江流九曲、平川似锦,壮哉!我大好河山!而地灵人杰啊,这片沃土上曾出现过多少豪杰啊,所以用上扬的语调和重音强调“多少豪杰”。通过这段朗读,学生体会到了雄壮、奇险、开阔的意境,心胸怎能不为之开阔,精神怎么不为之振奋!

总之,朗读在语文素养的提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对那些富于音韵之美、饱含情感意蕴、词语精妙优美、引人美好遐想的作品,要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养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7.

[2]韩向东.还语文课以朗朗的读书声(上)——关于朗读教学观念的思考[J].沈阳:辽宁教育,2000,(04).

[3]汪缚天,苏晓青.普通话语音朗读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8]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朗读教学篇5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朗读 教学方法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重要的基本功。正确进行朗读,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它的最终目的是沟通,通过说进行沟通,因此,能说、会说、爱说英语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而朗读则是说的根本。在小学,英语教学无需像语文教学那样挖掘文字的深意与内涵,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打好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如何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作用

1.正确优美地示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英语教师的朗读水平对学生有直接影响,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增强学生的朗读欲望。学生对英语语音的感性认识绝大部分来自于对教师的模仿。如果教师的英语朗读不标准,则学生的朗读必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教师的朗读没有感情、节奏,则要求小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是不现实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

2.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朗读训练,带给学生无限乐趣。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方式。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使学生乐于朗读。

二、正确优美的示范

1.多媒体示范。

可以让学生多听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片,然后模仿练习,增强他们的表现欲。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多听、多模仿,加强感性认识,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调、语气、音质和感彩等,把好语言的“入门关”。这样,训练时间久了,学生听到磁带、多媒体的录音,就会自觉地模仿,形成一定的语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听录音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2.学生示范。

学生示范朗读可以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考验其他同学的听音能力,相当于一定意义上的听力练习。如果学生读得对,又读得好,则对其他同学有示范和榜样作用;如果读错了或读得不好,则可以让其他同学仔细听,并指出来,一起改正。通过学生示范读,巩固课文中刚学过的某些词语甚至课文大部分内容,从而产生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1.范读。

播放录音或教师自己进行示范朗读,为学生的朗读树立榜样。通过教师示范读,学生能听出课文中刚学过的某些词语甚至课文大部分内容,从而产生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

2.领读。

录音或教师的领读是朗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关键。对于长、难句子,教师可根据句意把句子分成若干组,利用节拍领着学生反复朗读。教师深情有表情的领读,正确又优美的语音语调,将使内容富有感情、真实感,有更强的感染力,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好英语的积极性。

3.伴随情景的朗读。

借助图片、投影片、简笔画、实物等教具设备,教师边呈现情景边领读,学生跟读,不看课文,充分想象当时的情景,细细揣摩说话人的心情及说话的语调,表情可以夸张,但不宜过分,这种朗读方式便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齐声朗读。

齐声朗读是学生独立进行朗读的自我实践过程,它便于教师检查和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有利于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加学生朗读的机会,鼓励胆小怕羞的学生朗读。

5.个别朗读和分角色朗读。

个别朗读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朗读难点,便于检查和督促,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提高朗读质量。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有成功和快乐感,增强自信心。叙述体的课文可要求学生采取轮流读的方式,即每人读一句或一段。为防止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可点名读。

6.背诵并复述。

背诵并复述是英语朗读教学应达到的较高要求。实践证明,能背诵课文的学生,英语学习不差。通过复述,学生能够熟记语音材料,积累语言知识,有助于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要正确使用背诵手段,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因为任何机械的死记硬背方法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四、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由于小学英语课时少,课内朗读训练有限,把朗读延伸到课外势在必行。如果说课内的朗读教学重在树立和逐渐强化学生的朗读意识,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朗读方法的话,那么通过课外的朗读,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1.读前要“扫障”。

这里的“障碍”指的是朗读材料中的新词新句。通顺是朗读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连读通顺都成问题,更别说通过朗读巩固语言知识了。要求学生朗读前,教师要先教学课文中的生词、词组、难句,使学生会读、能读,保证朗读的流畅性。

2.读时要大声。

大声朗读有助于学生冲破心理障碍,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大声朗读,特别是长期坚持,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大声朗读,有利于学生初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可以这样说,学生敢于大声朗读英语课文,就敢于开口说英语。

3.读后要反复。

朗读教学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72-01

朗读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智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作品情感的传递,使学生在朗读中作品的内涵;朗读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库;朗读有利于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因此,朗读教学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课文内涵作为朗读教学的目标。下面就在朗读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朗读教学要注重教师范读,用范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会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由于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范读会诱使学生进入作品的创作情境之中。当教师范读完成以后,多数学生会模仿教师的语调和语速对作品进行默读,这时教师应给学生恰当的诱导和暗示,让学生保持这种激情,并让激情通过学生模仿教师范读释放出来。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有感情的对课文范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范读主要有课前整体范读;讲解课文时的部分范读;课后范读。但是教师范读要把握时机适可而止,绝对不能在教学中用教师的范读顶替学生朗读。

二、朗读教学要重视课文情境的创设,通过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课文情境的创设对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当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作品情境中去感悟课文背后所蕴涵的情感。在创设的课文情境中绘声绘色的朗读,学生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领会作品的内涵。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朗读教学中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力求能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和精神需要。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如教学《儿子们》时,通过开启想象文中的对话情景学生会领悟到如何才是真正的回报母爱。学生通过朗读情境的创设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合理有效运用视频、音频材料为朗读创设课文情境,是提高朗读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如教《海底世界》时,学生对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情景很难通过朗读来感悟。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海底的奇妙世界”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视频、音频材料的使用,使学生在视、听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重现了文字所蕴涵的情感。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一些配乐朗读,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情感来。如在教《会自己的祖国去》时,播放旋律婉转、激人奋进、报效祖国的爱国乐曲,会使学生真正的感悟到华罗庚当时得知中国解放的消息、急切回国以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在朗读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心灵不断的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

三、朗读教学要重视表演,通过表演来感悟作品的情感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课文,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绘声绘色的进行表演。通过表演,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浮现在课堂中。教学中加大对课文中人物说话语气和表情模仿的的训练力度,这样可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景的理解;有了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学生就能很好的把握课文的感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表演过程中,学生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态,忽略了朗读的语气和神态。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方式、语气以及神态适时的进行指导,让学生反复地对自己的朗读方式、语气以及神态进行比较和纠正,以提高朗读技巧和表演水平。学生朗读技巧和表演水平一旦形成了,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和表演时,自然会跃跃欲试。

四、朗读教学要重视评价,用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是不可缺少的。评价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课文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只要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能准确理解和表达课文内容,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

朗读教学篇7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事实上,由于诸多原因,语文的教和学都存在朗读弱化的现象。本人认为,准确反复的朗读,能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达到讲解所达不到的效果,从而,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并且把“上学”称为“读书”,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教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便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这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事实证明,注重朗读教学,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摈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

需要正视的是,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正视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练习,让学生在读中“感知、领悟、体验、提高”。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长时间的摸索,以及多方面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把朗读训练分为“默读、阅读、朗读、诵读”四个阶段,然后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并用一个“情”字把这四者联接起来。默读、感知,阅读、领悟,朗读、体验,诵读、提高,由浅入深、由点及面,体会作者感情,引起心中共鸣,做到“文未出口先有情”,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作文能力的目的。

一、默读中品味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指导学生在默读这个阶段品味词语的感彩,是朗读能力培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在默读的时候,用“换词”的方法品味词语。把句子中需要推敲的词语,让学生换一个词试试,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出哪个词语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丰富感彩的感知。

二、在阅读中领悟

句子是构成篇的直接单位,往往能表达相对独立、具体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句子的赏析,指导学生去领悟作者的独特情感。 在这个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弄清句子中有深刻含义。学生体会了这种感情,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这来。

三、朗读中体验

品词、析句是对语言的局部把握。要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这一阶段,要利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如:范读、领读、趣读、分角色读等。

范读可以是教师读也可以是学生读。范读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模仿,而是听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需要正视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领读,就是让全班学生听出“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并以此来自觉要求自己。

趣读的练习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做填空练习 “( )的说 ……”学生会填“(兴高采烈)地说……” “(垂头丧气)地说……” “(热情)地说……” “(冷淡)地说……”等等。然后让一个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让其余同学评判,这样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分角色朗读对于对话较多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手段,如《草船借箭》一文,情节生动,对话丰富,是非常有利于分角色读的。可以几个同学为一组,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演出课本剧,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又是提高。

四、诵读中提高

古人曾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如何才能使学生达到“乐之”的境界,不仅是朗读教学,对于其它学科来说也是一种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在课堂中我会启发学生:“你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文中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你亲身所见,内心所感。你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染给别人,这样你的文章才有价值。”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读到“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学生把自己当作主人公,自然而然流露出心中的渴望:“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朗读水平必然会显著提高。再加上教师、同学及时肯定,学生必然会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不仅是课文,久而久之,在读自己的作文时,也会流露出真情实感。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让学生在“感知、领悟、体验”感情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接受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同时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也有帮助。

朗读教学篇8

【关键词】朗读;汉语教学;比较

朗读,以其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和表情达意的简捷性,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朗读为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我认为,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能提高朗读的效率。

比较是思维的操作手段,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下面分三个方面加以陈述。

一、课文片断之间的比较性朗读

文章结构方法告诉我们,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或总分关系,或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如《小站》中写到小站在荒山秃岭之中,却春意融融;《白杨》写到白杨生活在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沙漠里,却长得高大挺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通过二至五段的叙述解决第一段中“作者的疑问”,因果关系十分显明。对这些章节内容进行反复地比较性朗读,实际上就是把某一段落置于一定的背景中理解,由于语义间存在着相互补充和相互对照的关系,因此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而传统教学不是简单地读几遍课文,就是光注重某个段落的析读。很少运用段落间的联系加强朗读,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顺序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变序朗读:在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后面分别接读最后集中抒情的段落。这时学生情感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完全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中。

因此,在比较朗读中要注意精选训练内容,并把握训练的“度”,努力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二、重新设计词句内容的比较性朗读

情感与认知相互制约的规律告诉我们:情感与认知是相互促进的。有些同学之所以未能在朗读中很好地表情达意,是因为他们对课文词句的理解还未达到一定的阶段。这时,朗读俨然成了检验学生认知水平的标尺。重新设计词句内容,能帮助学生体会词句的含义乃至妙处。具体方法主要有删、换、添、调、补充等。如《舍身炸暗堡》中有一句“迸射出仇恨的火花”换成“发出仇恨的火花”,在对比朗读中学生对英雄的感情心领神会;《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删成“人们常常看到”,在对比朗读中加深了学生对总理的敬爱之情。另外,补充类似情境的内容进行比较朗读,可使学生获得暗示。如教学《将相和》时学生对蔺相如竟要与璧同归于尽大惑不解,教师可出示一则材料:“爸爸给弟弟买了一双新鞋,但弟弟哭着马上就要穿上,这时爸爸伸手把鞋扔了,弟弟的哭声戛然而止。”凭着生活经验,学生对蔺相如的举动恍然大悟,再读课文时,学生已经把握了文中人物的感情脉络。

费尔马哈指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在比较过程中,学生逐渐地进入角色,在朗读中传达出感情,从而训练了表象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培养了语感。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的繁琐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三、着眼学生差异的比较性朗读

由于学生有着各自的思想与见解,他们会在阅读时,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对课文中事物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读课文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也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

1、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给学生以创造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情况,有进步的给予表扬。

2、不同学生或不同小组同一段落的朗读比较。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一是鼓励学生互相挑刺,二是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三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

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时,要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感知性朗读与感受性朗读,一个层次较低,一个层次较高,在要求上也要做到循序渐进。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理解程度有高低,评价标准也应因人而异。要注意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上一篇:财政预算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阅读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