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学习的组织模式分析

时间:2022-07-01 11:00:26

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学习的组织模式分析

摘要: 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学习是一种常用的课堂学习方法,一直以来颇受广大师生好评,这是由于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单纯的教师讲授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个性学习发展的需求。这时,讨论学习就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方法。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学习的几种组织模式进行分析,对这种先进的学习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讨论学习 组织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讨论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理论上讲,讨论学习相对于单纯的讲授型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极大地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学习方法,是对传统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与推广中的有效补充。

1.传统讨论学习模式的主要存在问题

传统的分组讨论教学法是讨论学习的一种,也是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讨论学习方法,可以代表目前讨论学习的整体现状。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还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创造力。但是,就目前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的讨论学习方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具体分析总结如下。

1.1学习内容单调,参与人数少。

由于讨论学习一般以主动发言为主,对某一问题进行线性深入探讨,因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的自身基础和表达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能力都是不同的,存在层次上的差距,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基础相对好的和表达能力相对好的同学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参与讨论学习,更多的基础一般的同学以参与为主、被动性地接受别人思考的结果。小组汇报时,通常由固定的几个学生进行汇报,使课堂讨论取得预期的效果。

1.2注重形式,缺乏实效。

教师在设置讨论环节的时候,就自身设计的问题通常会设计标准答案或者是思考的方向,提问时更注重偏向于自己答案的回答,这其实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限制。这是由于历史学习不同于自然学科或基础学科的学习,其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在不同的人看来也是不同的。但是,目前的课堂上,大多数教师是以应试为目的的,针对每一个问题设计标准答案,这无疑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这种形式化的讨论学习环节难以真正取得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2.高中历史教学讨论学习组织模式的设计方法

为了避免高中历史教学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真正达到讨论学习的目的,在设计讨论学习的组织模式时,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具体的组织模式设计方法如下所述。

2.1内容上——注重所提问题的启发性。

历史课堂中讨论学习问题的设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过于简单的问题没有讨论价值,不能引发学生兴趣;过于复杂的问题晦涩难懂,学生思考困难,不能思考出结果或思考出的思路很有限,不能形成讨论的效果,浪费了课堂时间。所以,教师一定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一些具有讨论价值并且容易形成讨论气氛的问题。比如说,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经常会将一些不同的制度和体系放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对比和讨论,说出相同和不同之处,诸如“雅典的民主政治”和“中国的中央集权制”进行对比,找到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就可以达到讨论学习的效果。

2.2形式上——注重组织模式的多样性。

在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存在讨论形式单一的问题。长时间以来,分组模式固定、分组成员固定、讨论形式固定,造成学生对问题探讨的热情削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因此,在组织模式的设计中,形式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介绍几种实用的组织教学形式。

(1)整合法

学生们在进行分组讨论的时候,可以先进行独立的思考,说说每个人自己的看法观点,再一起将这些观点整合起来,形成小组一致的意见,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到每个人都围绕问题进行了思考。

比如说,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相似性,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出讨论:“美国联邦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区别是什么,并总结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基本特点。”之后让学生们各自发言,再将他们的发言进行汇总,整合成这个问题最后的答案。除了同一单元内部的整合之外,还可以进行跨单元跨国家跨角度的整合。比如“近代以来英美等西方国家分别设立内阁,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内阁有何本质区别?并分析其影响。”再如:“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可以改写吗?”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整合中英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多方面史实以形成综合实力的比较和判断,此类讨论题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是一个挑战,可以让他们先发言,将一些显而易见的观点收集起来,再让其他同学发言,最后进行整合。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将相关知识相联系,促进知识的体系化和网络化,打破章节限制,更好地学习历史通用性的规律。

(2)补充法

补充法可以针对一些错综复杂的难点问题。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几个小组代表进行发言,然后,依次让其他成员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补充和完善,逐渐找到正确的方向,进而对知识本身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可以培养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

比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中,设计讨论题:“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学生在讨论中自然而然地联系当时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其可能性,然后进一步深系社会根源和经济根源分析其必然性。有同学甚至比较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3)提问法

当然,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讨论学习中,传统的提问法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不过,提问时可以丰富提问的形式,变老师向学生提问的传统模式为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甚至是学生设计问题向老师提问等。这样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更培养他们的思维模式,由单纯的接受与回答变为主动的提问探寻,这是非常理想的一种学习思维方式,在国内外的历史教学中备受推崇。

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时,可以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获得自身需要的知识,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和完善,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新要求所提倡的。

3.结语

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学习的组织模式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仅指出了传统讨论学习的一些弊端,还提出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完善了讨论学习的组织模式,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些组织模式的推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教师应本着遵循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特点,不断总结完善,找到最适合自身教学的组织模式,优化课堂,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讨论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起他们更旺盛的求知欲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拼搏精神,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叶小兵.历史老师的提问[J].历史教学(津),2005.(11).

[3]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上一篇:以合唱艺术之“美”,导行为习惯之养成 下一篇: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