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18 22:31:49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篇1

关键词:新旧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选材;比较

内容选材是教科书编写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所以要从中选取既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又具有典型性,还要体现历史教科书教育功能的历史材料实属不易,人民教育出版社藏嵘先生曾说:“几乎所有编写过教科书的人都认为,历史教科书编写中最大的难题就是选材。”①内容选材的不同体现着教科书编写的不同理念,也直接影响着教科书的质量。

我国于2001年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2003年4月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用以代替以往实行多年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编写依据,每套共九本,目前,经教育部审查通过的高中历史新教材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岳麓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编写的,简称为: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版。

在本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新版教材在内容选材上有一定的变化,因为历史是由一个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构成的。高中教科书在对繁多的能反映知识点的历史材料和历史人物进行选择时,即使是对同一历史事件,同一历史人物的描述,不同的编写者在不同编写思想的指导和个人主观想法的左右下,也会有描述角度、侧重点和详略程度的不同。这就体现在教科书的具体内容选材和呈现方式的差异上。因此,本文以人教版03版旧历史教科书和07版新历史教科书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为例,试分析比较二者在内容选材上的差异。

2003版教科书《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首先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的描述,教科书采用了大量的文字从政治、经济、阶级等方面交代了革命前英国国内的形势。如关于英国资产阶级兴起的经济根源,教科书用文字描述了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促发的海外贸易和掠夺及国内的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这样详细的文字讲述,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经济根源交代得很清楚。在描述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兴起时,教科书选取了一首关于工人劳动的16世纪的英国民歌在文字后面做补充,以进一步体现当时的圈地运动导致农民与土地分离,农村阶级关系改变,英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向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在描述当时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宗教专制时,教科书紧接着用楷体文补充介绍了代表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

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的描述,其中选材和呈现方式如下表:

其次是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03版教科书在介绍议会斗争时,补充了一段楷体文简要介绍了英国议会的形成;在介绍英国内战时,教科书运用了两幅历史图片,分别是英国内战形势图和克伦威尔在纳西比战役中的图片。通过内战形势图,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当时英国内战的形势;接着,教材还用文字详细的介绍了护国主政治时期的克伦威尔,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的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等人的具体做法,并附上了一张克伦威尔驱散议会的图片,在光荣革命方面,教科书介绍了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詹姆士二世,迎接威廉玛丽的过程,并附上了一张玛丽和威廉加冕典礼的场面图。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的描述,其中选材和呈现方式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3版教科书对于历史事件经过的描述比背景的介绍要重视。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的文字描述很详尽,并且选取了多幅历史图片加强对正文的介绍。形成一种重过程,轻原因、结果的高中历史教书的模式。

2007版历史教科书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历史知识点的处理,与2003版区别甚大。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新的内容:“责任内阁的形成”。具体在内容选材和呈现方式上,2007版教科书分为三目:光荣革命、议会权力的确立、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光荣革命这一目介绍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在分析革命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时,只以两句话的文字概括,却只字未提圈地运动。在介绍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时,也仅仅以文字简单概括,未介绍统治者实行宗教专制的宗教背景。在介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时也未详细介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具体行径。

2007版教科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过程的选材和呈现方式如下表:

第二子目议会权力的确立,这一子目是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和影响,在介绍《权利法案》的内容和影响时,教材进行了原始文献史料的补充,在学思之窗栏目选取了一段《权利法案》的原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权利法案》的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和议会权力的变化。

2007版教科书与旧版相比还增加了一个教学内容――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在这个子目中,教科书详细介绍了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和发展,选取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沃尔波尔的图片,并且用楷体文补充介绍了英国党派的形成和演变,最后,在历史纵横栏目,补充介绍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内容选材上的侧重点不一样。

首先,2003版教科书侧重于介绍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史实。07版教材则侧重于让学生探究历史问题。例如在介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时,03版教材还涉及介绍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及圈地运动。而07版教材对圈地运动只字未提。在介绍革命过程时,03版教材详尽介绍了议会斗争期、内战期、共和国期、护国主政治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和光荣革命。而07版教材只简单介绍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光荣革命,对克伦威尔的护国主政治时期只字未提。07版教材更注重的是让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如关于《权利法案》,07版教材给出了一段原始史料,并且针对史料提出了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而0 3版教材只是单纯总结性的介绍了一下法案的内容。

其次,2007版教材更侧重于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来取材。例如,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与03版教材相比07版教材更侧重介绍英国的议会权力和责任制内阁,着力于介绍英国政治制度的近现代化。

总的来说,2003版教科书和2007版教科书在内容选材上各有优劣,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相互借鉴。

注解: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篇2

[关键词]《青史》;藏族史;《贤者喜宴》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27-03

廓诺・迅鲁伯所著《青史》作为藏文历史、宗教著作,是研究藏族史、藏传佛教史的重要参考资料。《青史》所记载的藏族历史、各教派发展史方面的珍贵史料,成为藏学研究者参考的重要依据。苏联藏学家罗列赫认识到《青史》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19世纪40年代,罗列赫到印度时,与精通梵、藏、英文的著名学者更敦群培合作,把这部史学巨著翻译成英文。《青史》(The Blue Annals)的英译本分两部分出版,第一部分于1949年问世,载于《孟加拉亚洲学会会刊》专号第七卷;第二部分于1953年由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出版。①198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著名史学家郭和卿先生翻译的汉译本。本文以此汉译本为对象,解析这部藏族史学著作及其价值。

一、作者生平简介与修书时代背景

廓诺・迅鲁伯(1392~1474),元代藏族著名译师、噶举派著名高僧,廓是其族姓,廓诺意为廓译师,迅鲁伯是其名,意为童德。他生于乌斯藏穷结地方,相传系吐蕃王赤松德赞大臣廓墀阐的后裔。他曾前往尼泊尔和印度等地,在许多班底达座前,其中包括宗喀巴及其弟子,听受了许多教法,成为最善巧通达者。五世达赖喇嘛在其所著的《王臣记》中也称赞他是一般史学家奉为顶上庄严大宝般的人物。廓诺・迅鲁伯著作很多,曾翻译过许多密宗的教法,如《时轮续大疏》、《时轮释难》、《宝性论大注释》等,《青史》是其代表作。因其为噶举派高僧,精通教法,对各教派也比较了解,因此,史书真实可信,为后来研究者所重视。后世的许多藏文名著都参考或引用了《青史》。

13世纪中叶,正式纳入元朝版图。元政府尤崇佛教,扶植萨迦派统领,使藏族社会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历史,步入统一稳定的时期,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14世纪中叶,元朝走向衰亡之际,噶举派帕木竹巴崛起于泽当,代替萨迦,统治。②这一时期,藏族文化经过自身长期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开始从中原内地及周边民族吸取到新的多样性文化思想与内容,同时,向中原传播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经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使原来比较单一的藏族宗教文化,获得了新的养分。在这种情况下,藏族历史文献的发展同样也很迅速,许多教派的首领和佛教史学家纷纷撰述教法史、王臣史,特别是内地的印刷术传入藏区,把藏族文化事业推向了高峰。而当时文化事业几乎被寺院僧侣所垄断,凡是较大规模的印刷机构都掌握在上层僧人手中,作者作为噶举派的上层高僧,在《青史》的编纂和出版方面都占据有利条件。

二、《青史》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青史》作于成化十二至十四年(1476~1478),成化十七年(1481),经过校正,刻版梓行(原版藏于羊八井红帽派主寺,乾隆年间转归功德林)。全书结构宏大,书中介绍了教法源流、中原王朝及乌斯藏王朝世系,前、后弘期佛教史,尤其是对后弘期佛教的传播、教派形成、传承系统、各派名僧、寺院、经典的记叙尤为翔实。关于噶举派的教法史,叙述得最为详细。此书博取众家之长,采取编年史的体例,取材丰富,比较清楚地勾勒出藏族各个时期历史和藏传佛教各个教派、教法的传承情况。《青史》分15辑,内容可概括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介绍王朝的历史,主要内容为教法来源、历代王朝、前宏期佛教和后宏期佛教。第二部分为描述各教派历史及传承,包括旧译密乘(宁玛派),大译师玛尔巴及著名的噶举派,新密乘及其随来的《道果》等法类(萨迦派),阿底峡尊者及其传承(噶当派),息解派初、中、后三期如何而来的情况。第三部分为各教派教义思想及来源、传承情况,包括峨诺、把操译师传承录及其中观、因明、慈氏法类如何而来的情况,密续部说规如何而来的情况,廓乍巴和里姑玛简史,《时轮》传承及其教授的宏传,大手印法门谭,能断魔镜行者及喀惹巴的概况,大悲及金刚N等法类。第四部分为往昔僧众来源及问答等类的轮廓。作者所划分的15辑基本上按时间先后顺序来编排,各个部分独立成章,但内容却上下衔接、相互贯穿,如教法的传承就贯穿在教派世系的传承之中,教法、教派的世袭传承贯穿在人物的描写之中。

三、《青史》的叙事风格

《青史》采用的是编年体写法,对于藏传佛教史上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名僧大德的生平活动,多有明确纪年,生卒年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一般准确可靠,对一些不太明确的年代,也通过考证辨析,做出作者自己的判断。

在编排体例上,《青史》以人物为中心来叙述历史,每部分都汇集了众多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与佛教相关的史事。在叙述各教派源流及其历史时,以传承关系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中心突出。对于人物事迹的记述,《青史》采用的叙述形式多样化,没有整齐统一的格式,字数也不一样,但重点突出,对在藏传佛教史上有名望和突出贡献的人物,作者从不吝啬笔墨,叙述较为详细,对一些场景的描述十分具体,包括人物之间的各种对话等细节。噶举派历史是书中叙述最为详尽的部分,作者对噶举派的每一位大师的家世、生平、传承活动以及重大历史事件都作了详细的叙述,脉络清晰,使人读后即对噶举派的传承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噶举派的历史是本书中作者所要突出的重点。

《青史》取材丰富,史料详细、新颖,侧重于描写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发展历史与传承。在对高僧大德记述的内容上,《青史》具有藏传佛教人物传记的写作特色,细致地描述了佛教大师的家世、师传和业绩。由于《青史》作者本身出身于僧侣阶层,修史的目的也是为了弘扬佛法,因此,作者对藏传佛教人物事迹描写的重点也侧重于他们的德行善业。如在《王统记》中说:“夫此世间一切福善利乐本源,厥为大宝佛法,而佛法弘扬因缘,又实赖诸天竺、吐蕃法王菩萨之恩德。若尔,则先德之史事,应当广为流布。特此边地雪域,曾蒙本师圆满正觉所授记,谓圣观自在菩萨当在此土,随类施教,现变化身,度诸有情,登解脱道,尤以圣者心密所变化之护教法王,如松赞干布等及其相继出世之法王祖孙数代,其大兴佛教之史事,更应广为流布,故今特撮略讲述,望能凭其起信祛疑,并将教法源流铭记心中,勿望为祷。”③上述文字认为世间值得特书的史事除了大宝佛法源流外,还有传扬教法的王统世系以及对佛教有贡献的个人,如松赞干布等,他们皆有载入史册的价值。所以,藏族传统史学著作皆注重教法史、王统史及个人传记。④

宗教感情在宗教意识形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于维护的凝聚力具有不可缺少的引力作用。没有这种感情,一个宗教共同体是很难维系和巩固的。⑤以密宗为特色的藏传佛教,包含丰富的宗教感情体验和宗教心理研究,《青史》中有关藏传佛教人物的记述带有浓厚的宗教感彩。神佛或前辈大师的预言、梦兆,与所观修的佛本尊之间的神秘交流,受到护法神的护佑等,是叙述人物过程中多次出现的内容。如在讲述噶举派的创建者玛尔巴和他的大成就弟子米拉热巴及其他高僧时都是如此。《青史》中对佛教大师密宗修行达到一定境界而拥有的神通,看作是高僧大德的一种显著标志。《青史》中对噶举派诸位祖师和后来历世活佛的记述中,就很关注他们拥有的神通,凡是记述所遇困难危险、重大事件的决策、转世灵童的认定等,神通频频显现,给他们蒙上了一层深邃难测的宗教色彩。作者采用这种修史风格,也有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的意味,主要以此来论证他们统治地位的合理性。当然,这一叙述风格是《青史》、《贤者喜宴》等众多的藏族史书中所共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宗教感情在宗教意识形态中的体现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了解了藏传佛教文化和历史语境,才能够从根本上把握《青史》叙事风格的文化渊源。

《青史》是一部理论性较强的佛学史,为了避免生硬化,在叙述上,作者把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简明扼要的评论相结合,夹叙夹议,没有过分的修饰和华丽辞藻的堆砌,语言简洁明快,使整部著作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

四、《青史》与《贤者喜宴》之对比研究

廓诺・迅鲁伯所著《青史》和巴沃・祖拉臣哇所著《贤者喜宴》⑥都是藏族典籍中有代表性和重要价值的史学著作,两部书均对噶举派的历史作了详细的记载。两部书的作者都为噶举派高僧,其生活的时代也是噶举派兴盛时期,所以,他们对本教派都比较熟悉,能够系统讲述该派的历史。但是从细节上来看,两部书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青史》中的噶举派部分从教派的创建一直记述到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时间跨度很大,尤其是对各派系的传承情况,提供了很多历史细节的描述。

(一)两部书叙述风格的相似之处

两部书都以人物为中心来叙述各教派的历史,人物事迹的取材上侧重于大师的德行,叙事文风朴实,事实多而议论少。

(二)两部书总体结构安排的区别

《青史》分15辑,详细论述吐蕃王室的传承和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发展历史;《贤者喜宴》分五大部分、若干章节,论述了世间总论、印度佛教史和印度王统世系史、吐蕃王统世系史和藏传佛教教派史、于阗等王统世系及五明文化简史等方面的内容。从这种结构安排来看,《贤者喜宴》所记载内容要远远多于《青史》,涵盖了作者所知道的佛教流传地区。但《青史》在《吐蕃王室的传承和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历史发展》这部分内容上则更加丰富、细致。

(三)两部书叙述内容的不同

一方面,两部书都对吐蕃的历史有所涉及,但相比较而言,《贤者喜宴》记载得更为详细、完整。如对吐蕃的“如”的划分、“千户制”等重要的制度建设、社会阶层的划分,《贤者喜宴》中有较为详尽的记述,《青史》中的记载却很少。另一方面,整体上两者要突出的重点都是噶举派的历史,但在具体的叙述方式上又有所区别。《青史》主要以人物的世袭传承关系为主,整个章节分为25个阶段来叙述噶举派的传承关系,即从玛尔巴、峨宗世系传承阶段开始记载到冻措热巴《修心教导》的传承阶段。而《贤者喜宴》则详细叙述了噶举派领袖人物与元、明王朝特别是帝王之间的关系往来等历史活动。另外,除上述两书相重叠的内容外,两者叙述中所特有的内容还在于:《青史》对于除噶举派以外教派如宁玛派、萨迦派、息结派等的传承历史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贤者喜宴》除记载藏传佛教史外,还兼顾叙述了周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四)两部书中就有关噶举派具体内容的叙述,侧重点不同

《青史》中主要记载“当知从至尊玛尔巴诞生起直至现在(作者当时)丙申年已经是四百六十五年了”⑦的历史,其中主要记述了整个达波噶举派的概况。噶玛噶举派的历史是《贤者喜宴》记述的重点,尤其是噶玛噶举派历世黑帽系活佛(又尊称为“噶玛巴”)和历世红帽系活佛的记载尤为详细。

(五)两部书汉译本对比

在整体内容叙述上,《贤者喜宴》比《青史》更容易理解,语言的组织形式更接近现代的文体和叙述方式。《青史》中部分词句作者采用直接的梵文音译,常常令人费解。在注释方面,《贤者喜宴》中译文的注解十分详细,《青史》中注释则略显简单。当然,这些都是翻译者个人语言组织风格所致,但对原作者的真实意图都尽可能表达清楚,已是难能可贵。

五、《青史》的不足之处

当然,《青史》也和其他藏文佛教史籍一样,都带有宗教色彩。由于藏族史学家中多数都是宗教信徒,所以,在其著述中着意渲染宗教的作用,其宗教观念在著作中也时有流露。另外,作品内容过于详细,文章略显冗长繁琐。再加上其中部分语句较晦涩,注释也略显简单,有不少费解之处,一般人不易读懂。纵然如此,《青史》仍不失为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史书。

六、结语

《青史》这部历史名著,“总的说来,法王松赞干布的年代、阿底峡和仲敦巴等的年代,乃至教主峨宗的年代,这些都是无误的。敬祈(读者)于心中”。⑧作者用最后一章的篇幅来集中说明了书中有关年代的考据,这也是《青史》这部书最大的一个特点。所以说,《青史》是研究藏族文代史第一手资料,它补充了其他史书史料之不足,特别是书中的纪年,成为后来文献的写作依据。这部成书于15世纪的藏文史籍在我国藏族文化史上享有的崇高地位,其史料价值有口皆碑。它对后世藏文文献的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罗那它的《印度佛教史》、土观・罗桑却吉尼玛的《宗派源流晶镜史》、贡波交的《教法史》等都曾取材于《青史》。同时它还是研究藏传佛教史和藏族历史弥足珍贵、十分可信的资料,和《王臣记》、《布敦佛教史》合称为“藏文三大典籍”。廓诺・迅鲁伯不仅是通达佛教的圣贤高僧,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史学家。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也值得肯定。廓诺・迅鲁伯对他的著作倾注了对佛教文化的炽热之情,他的著作也凝聚着他的智慧才能,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注释]

①杜永彬:《二十世纪奇僧――人文主义先驱更敦群培大师评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孔繁秀:《藏学历史文献发展简述》,《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③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王统记》,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④孙林、张月芬:《藏族传统史学的体系及其史学观念的总体特征》,《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

⑤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⑥著名藏族史学专家黄颢先生上世纪80年代开始翻译《贤者喜宴》,1980~1986年,在《民族学院学报》分19期连载。但至今没有完整的《贤者喜宴》汉译本出版。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篇3

准高一学生就是下学期即将上高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将要从初中向高中过渡,因此,合理利用开学前的这个暑假,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准高一学生暑假学习计划是怎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准高一学生暑假学习计划精选最新.欢迎阅读!

一、暑假该如何预习高中课程?

语文:从高中起,阅读侧重于感悟,写作侧重于议论,因此,暑假阶段要做的就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不断提升阅读写作能力,注重语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暑假还要加强练字,保证字迹工整清晰。

数学:高中数学在运算速度、准确度、精细度方面的要求都要远远高于初中,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所以,高中数学要研究方法、活学活用,做到这步的前提是要打好基础,所以,这个暑假就要把高中数学课本变成自己的老朋友。

英语:英语广播、英语歌曲、英语电影、英语单词、英语作文,这些是暑假必须要有的,不少高中学校开始全英文授课,所以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也是这个暑假需要加强的。

物理:学好物理要明白物理定理、原理、现象,所以,打好基础是关键,要把初中课本上的力学、电学问题重点复习一下,为整个高中物理打下良好基础。

化学:保证初中各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了解各种化学物质的属性,在预习高中化学知识的同时,要加强课后练习,保证学习效果。学会学习是高中生必备的素质。

生物:要巩固一下初中所学的生物知识,高中生物的①细胞的结构 ②显微镜的使用 ③光合作用④细胞呼吸等知识都与初中生物有关联,最好是通过借阅或者购买课本的方式来了解高中生物的知识架构。

政治:高中政治将围绕着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生活等展开,高中政治不同于初中政治,一定要明白其中的政治原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如果还是死记硬背,学习起来会非常的吃力,此外,要关注新闻评论、时事政治,这些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

历史:巩固初中历史是这个暑假最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初中阶段历史成绩不好,那么到了高中就很难学好更深更难的历史知识,因此,现将初中不会的知识弄懂,然后再根据高一历史课本努力,梳理出高中历史的知识框架。

地理:做好计划把初中地理四本书复习一遍,梳理知识框架,初中地理知识到了高中一样有用,千万不要以为两者没有任何联系,巩固好初中地理也是学好高中地理的基础。

二、文体活动也是学习计划的一部分

“劳逸结合”是学习的最佳状态,暑假期间除了要对各科进行有计划的预习外,还应该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大家在备战中考的时候,可能会暂时放弃一些爱好,这个暑假就可以“重操旧业”了。

此外,可以参加夏令营、与老师同学组织游玩或者和家人出去旅游,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还能休闲放忪,也是增长见识。

三、该如何制定暑假学习计划

其实,暑假学习计划并没有那么神秘,也没有那么难以制定,只需要把握两个字“详,实” 。

详就是详细、详实。首先从宏观角度来思考,整个暑假我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分配给每天,这样我们就知道每天该做什么了,学习计划不仅要有时间和学科,还要有具体的安排,比如:看哪些章节、做哪些题,这样每天我们就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实就是要务实、实际。不少同学之所以学习计划得不到落实就是因为计划不实际,有的是时间上过于紧张,没有自由的时间,最终不了了之;有的是任务安排过多,越学越累索性就放弃了。所以,一份好的计划绝不在于它的起点有多高,而在于它是不是能帮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能不能得到更好的执行,这才是关键。

四、制定暑假计划注意事项

①每一份暑假计划都不一样,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大家在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如果把握不准,可以和老师、家长商讨,这样制定出来的学习计划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②制定暑假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接下来高中更好的学习,不要为了制定计划而制定计划,这样的计划制定出来华而不实,看起来很好,但是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

③学习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所谓“计划不如变化快”,如果因为一些活动或者是特殊原因影响计划实施,就可以适当调整一下;如果觉得计划中的某一项不合理,也可以及时调整。

④制定计划不难,实施计划不难,最难的是坚持实施计划,暑假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如果同学们能够将制定的计划坚持下来,那么,接下来的高一学习将会非常的轻松。

学无止境,虽然中考结束,但是学业还没有结束,因此,准高一的同学们千万不要有“终于可以放松”的心态,而应该为接下来的高中生活做好准备,这个暑假就是最好的缓冲阶段,希望同学们要好好把握。

准高一学生暑假学习计划精选最新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篇4

关键词: 高考历史 选择题 材料题 问答题 答题规范化

2015年高考就要到来了,广大考生都在积极复习备考,模拟考试也隔三差五地进行。在这关键时期,我想提醒广大考生,不但要弄清基础知识,还要培养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做好选择题,关键是审题

1.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要求考生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具备前提条件后,再辅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2.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关键。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审题方法,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领会题意和要求。

3.审题的钥匙――正确解读“命题用语”。(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弄清时空范围。(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

二、关于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有一个主题。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浏览材料,尽可能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主题,这样才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分析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在阅读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材料分析题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能否把材料中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和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然后对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可在试卷上动笔答题。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唆,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三、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近几年全国文综卷第41题是问答题,12分,多数考生解答此题时得分率不高,无从下手,下面讲讲解题技巧。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地运用。考生能否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回答什么,能否对试题进行深入发掘,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要注意什么:(1)审要求。审题首先要明确试题具体要求,学会分析试题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以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2)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断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论述题、论证题、比较题三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题型对提高答题的针对性是有益的。另外一道题如有几问,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3)审题意。例如: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政治领域内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列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该题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评书题。题目表述明确、严谨,三问之间联系密切、浑然一体,试题合理淡化纯知识记忆的要求,但对审题能力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要求很高。审题难点在第二问,要找准时空界定,时间为19世纪30到60年代,空间是世界,但限定于政治领域。审题关键在于抓准“据此”二字,“指出”二字是提示考生答案要高度概括。(4)审答题重点审题要注意试题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重点也不同。确定答题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篇5

何为试卷编制原则?闫蒙钢在《中学考试学概论》中指出:试卷编制原则指“考试命题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我认为,就历史高考要求而言,试卷编制体现出目的性、科学性和时代性,规范性和稳定性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部分规定历史课程的总目标为: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强思想教育的要求在中学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规定。

重视高中历史教育目标的实现,展现高中历史教育功能,是历史高考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高考试卷编制中,利用试题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试题关注历史与现实,以史为鉴,把知识考查,理论认识,能力运用高度统一。

在教学中,考试目的不同,类型不同,试卷结构、题型、难度、区分度就不同。

高考是国考,目的在于适应当今对人才的发展要求,选拔具有良好“道德素质”,较高“思维能力”和较强“综合能力”的学生。高考是着眼于未来人才发展需求的考试,要着重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学习潜能的考查。历史高考试卷编制要重视高考的考查功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科学性和时代性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具体表现为:

1.试题的准确和完整

试题的准确性指表述要“严密完整”,“准确、无歧义”。试卷力求在试题的文字表达,参考答案的制定,难易程度的控制以及学术方面都准确、严谨。尤其是选择题的编制,要保证“题干”和“题肢”间没有歧义,注重区分度,降低“试题猜对几率”。

试题的完整性反映在考试内容、试题表述和考查目标上。试题考核内容方面,试题要涵盖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基本内容,考查全面;试题表述方面,试题要完整反映解题信息;试题考查目标方面,试题要全面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获取信息以及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2.试题多样、灵活

试题要具有多样性。高考是检验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成果的考试,试题的设置具有多样性。具体到历史学科,目前高考试题主要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

作为各类考试中广泛使用的题型,选择题从1981年开始引入历史高考,优点是题量大,考查面广,减少书写过程,阅卷客观、方便。作为新成员,非选择题在1990年开始引入历史高考。其优点是从教学实际出发,选取材料,设置试题,考查学生多种能力,在能力考核上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又有具体的类型。选择题具体分为图表类,乡土类,漫画类等,形式、考查角度和立意多样。材料解析题则有简答、填充、论述题以及近年刚刚兴起的小论文题。

试题要具有灵活性。历史高考试题编制在材料选取,情境设置,设问角度,考查角度上要具有灵活性。实际上,高考年年举行,讲求稳定性,考查内容和范围一般不会有太大波动。这种情况下,只有尝试在试题选材、考查角度和设问方式进行变化,才能编制出新题、好题。命题要以教学目标为考查目标,以课本知识为依托,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设题,尝试不同角度,不同考查方式入手,追求能力和知识的和谐统一。

3.试题的难易程度设置具有层次性

命题要根据考试性质,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进行。高考具有选拔性需求,试题要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状况,具有层次性。

层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试题具体设置上,要小切口,深挖掘,考查面广,设置有梯度。每一题难度要有区别,符合认知规律,具有层次性;②整张试卷设置上,分布具有层次性,先选择题,后非选择题,试题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避开偏题、怪题。

4.试题设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要适宜,具有一致性

作为主要组成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考查的特点和评分要求不同。选择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而主观题的答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需要评分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评分,而实际上每位评分教师理解又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试卷的设置与答案制定以及评分细则,要保持高度的同步,具有一致性。

(二)时代性原则

试题的时代性原则指试题的设置要从生活入手,和当今社会发展相联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明白“以史为鉴”的道理。作为联系国家与学校的媒介,通过高考试题的设置,政治理论和国家意志被贯彻到中学教育中。同时,高考试题的命制要依据《考试说明》每年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体现高考命题“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特点。

三、规范性、稳定性原则

历史高考试题的题型、题量、难度以及评卷要求等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规范。具体表现为:

1.题型固定,基本为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选择题一般为单选,材料解析题则有简答、填充、论述题以及近年刚刚兴起的小论文题。

2.题量稳固。进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历史学科试题题量一般为11个选择题和2个材料解析题,学生在45分钟时间内可以基本完成试题。

3.试题难度适中。高考有具体的难度值标准,具体为0.55~0.65。偏离这一标准,即为难度失衡。依据该标准,100分的试卷平均分应在55分到65分左右。

4.评分细则明确、详尽,便于操作

试卷评分标准要与“试题测量目标”,“考查的行为目标”一致。

编制试题后,要做出详实、精确的参考答案和明确细化的评分标准。同时,要结合样本测试和审核的结果及时调整、定稿。

高考中非选择题占相当比重,其答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需要评分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灵活阅卷。因此,历史高考试卷的评分细明确、详尽,保证了阅卷的公正、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闫蒙钢. 中学考试学概论[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雷新勇. 基于标准的教育考试――命题、标准设置和学业评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4] 陈孟义. 试卷命题与题型编制要则[J]. 教学与管理,1996(6).

[5] 张耀萍. 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 ――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D]. 厦门大学,2007.

[6] 郑慧淑. 新理念下中学历史纸笔测试命题原则及其影响[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篇6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老师们首先应该认真的研读《历史课程标准》这一本书,这本书里面讲述了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对于如何进行高效的教学课程设计也进行了说明,并且给出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形式、教学建议以及评估建议等。这本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反映了国家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在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合理的解释,老师要不断的研读该书,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对于如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进行深刻的讨论。《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根据高中阶段的学业情况,制定的在教学、学业评价等方面的一种依据,同时结合《历史课程标准》一书,来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基本实现。历史书中关于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法国及德国等各国的法制进行了一一介绍。《历史课程标准》一书在先期的目标是探究每个国家的体制特点与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制度与民主政治的异同,最后在进行整体层面的异同工作总结,从而让学生们不仅了解书本知识内容,更是从中体会到各国不同的价值观,《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严格遵循《历史课程标准》一书,并且《历史课程标准》一书讲述的更加详尽明了,更能让老师们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策略

教学内容分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一起组成课程教学内容,它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内容进行编制的,其观点、内容等比较的先进,但是在模块的组织层面,并不是按照常规的顺序性来进行知识的讲解吗,而是按照从易到难,从简讲到精讲的过程进行的,老师在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时,也应该从易到难,但是对于历史朝代的时序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给学生们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时,应该秉持着一定的原则性或者顺序性。如高中历史书中有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介绍以及世界政治制度的介绍,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介绍从古代、近代一直到现代,并且逐渐的细化到各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的介绍。对于世界的政治制度的介绍,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近代西方的代议制、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等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做了详细的介绍与说明,面对如此众多的朝代以及国家的划分,如何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记住,需要老师花费一些功夫在知识的梳理层面做一些详尽的工作,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将知识进行模块化、结构化,让其主题更加的简单明确、一目了然,层次分明有条理,更加的利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高中历史的课程教学内容除了进行知识在时间上的梳理之外,在板块的学习期间,某些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性。上一册的书本与下一册的书本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在世界的多极化格局这一环节,上册讲述的是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下一册讲述的是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这些知识都有着其内在的联系性,老师在进行课程的教学时从其内在联系性出发,统筹兼顾,全面理解与掌握知识。同时老师也要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将这些内容变为学生们容易消化与理解的内容,将这些难点问题化,并且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从而解决难点知识。

三、教学形式的设计策略

教学形式的设计即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被动,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究式学习,更好的合作学习,将知识真正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科学化、合理化以及多样化。在教学形式的设计层面,教师应该进行学情分析,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与依据,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涉及到某一较小层面的知识学习时,学生们对于该层面的大的知识背景还没有自己的认识的时候,学生需要根据以往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的归纳与总结,从中自己去主动的探索知识,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内化知识。如在讲述区域性的合作组织的时候,学生这时候还没有世界知识的概念与框架,但是根据以往所学的政治格局的内容,学生们可以从中自己去进行归纳与概括,从而将知识自主的学习起来。教学形式还要合理有序的进行,老师在给学生们传授知识的时候,除了正面传授,就是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们通过合作与交流无法解决的知识问题,就需要老师去详细的解释与说明,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讲述是最为关键的,同时学生们也能够认真的听下去,这时候知识的接收能力是最快的。因为前期学生们自主式的学习遭到了困难,老师在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们知道自己错在了什么地方,所以能够更加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的改正自己错误的地方。

结束语

在新课程的教学学习与设计中,老师与学生都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老师要学习的是如何更好的去教授与教育学生,学生也应该从中知道自身如何更好的去学习,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与计划,同时要密切的关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大家不断的努力实践以及不断的创新。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篇7

关键词:有效性 实用性 互动性 趣味性

历史知识网络教学模式是以历史教材中的章节标题为主体内容,以历史基本线索为主要导向,一设疑导向思维艺术为主要方法,采取双向交流,层层铺叙,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对各个历史知识点之间纵横的逻辑思维联系进行宏观,微观的立体传授知识的过程,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去驾驶历史知识及其结构体系,达到培养学生系统化思维的目的。

俗话说:“登高而望远”,“登泰山而晓天下”,人只有放眼于高角度,高层次的目标,方能较客观地分析、评议、归纳、比较历史事件或历史事物。

高层次、高素养的时代特征决定了高中历史的基本任务是旨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目标要求,注定了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必须从事情出发,强化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性质、后果(影响)进行精辟的分析,加强对重要历史任务、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及分析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理想效果。

随着课堂教学思维,理论能力要求的提高,高中历史教师在自我完善,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同时,采用历史知识网络教学模式势在必然,它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把握历史基本知识,基本历史线索,历史概念及其相关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常说:“历史象一条河”。那么历史教材就是这条长河的远距离浓缩。怎样知道这条历史长河的来龙去脉呢?历史的发展遵循何种规律呢?历史各章节,各段落有何特点呢?历史与其他学科有何密切的联系呢?历史知识网络体系能使我们从从容容融入这一“思”的境界。这就是要求课堂一展开,历史教师就象建筑设计师一样启发学生营造“思”的阶梯,巧设疑问多立挫点,确立教学目标,知识重难点,与学生共同编织这节课的立体知识大厦,并结合幻灯,图像录相,挂图,录音等电化手段相应辅助,优美的板书艺术,盛情盎然的语感,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层层捕捉历史基础知识,善于挖掘历史隐形知识。如讲授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四章第四节《美苏争霸》,首先教师应用幻灯,录像,图像形式勾勒这节课的立体知识结构,营建历史知识大厦,确立教学目标,知识的重点,难点,思想教育内容等,而后通过多种史料巧立疑问渡入新课,如教师在讲明历史知识结构后设疑:“美国在二战后能够成为头号强国的原因?具体表现?”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都不先正面回答,而是运用幻灯,文献,史料,挂图等让学生分析理解二战的前因(背景),过程,后果(影响),教师通过为断的设疑导引,使学生轻松愉快的了解其基本原因:

1.美国本土远离欧亚战场,没有遭到炮火的洗劫。

2.美国利用大战之机大做军火物质生意,获利很大。

3.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拓展国外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又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新兴产业。

4.进行改革,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通过列举大量图片、文献、史料,并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归纳,学生也较容易明确美国成为二战后初期头号强国的两点表现:

1.经济上,“藏金之富甲于天下”,其工业生产总值到1948年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体系1/2强,黄金储量占74.5%。

2.军事上,垄断了原子武器,拥有1200多万人常规力量,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500各军事基地。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空前膨胀,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不久美国通过各种途径,确定了它在政治,经济上的霸主地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极力推行全球扩张霸权主义政策。但是美国的霸权政策遭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抵制,苏联成为二战后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正是这种契合、互送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事物的发展演变,历史知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轻松愉快地接受历史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学科的主体功能,呈现了历史事件,历史事物的相关联系,历史演变,深层分析的特征,帮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理解认识历史现象及其本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解答问题的能力和处理史料的能力。其操作工艺如:

二、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单独或固定的操作模式,但是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高思维高素质能力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势必要求学校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系统逻辑思维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高知识技能为主导。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有需要,它主要强调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识论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第一线的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时代的挑战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人力的竞争。鉴此,历史知识网络体系教学它体现培养学生能力,知识并重的原则,它能使学生宏观上驾驭教材,处理史料,分析实质问题能力的提高(即提高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高考“大跨度,高概括”的考核特点。这种教学模式的本质目的是对教材主体内容宏观,微观多层次,多形式的优化组合,加强分析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相关联系,促使学生明确历史知识的脉络体系,做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因而历史教师讲授时应立足于宏观知识,善于捕捉,传授微观知识。“粗中有细,细中有粗”详细分析各种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并加大论证,比较,归纳,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历史知识及其规律。

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重引导轻灌输,训练方法恰当,内容少而精。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学生在学习中会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从而产生骄傲。”骄傲也罢自豪也罢,都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的一种主动形式。诚然,一堂质量较高的课堂教学都必须给学生驰骋思维的广阔天空,教师,教材,教法及其他教学手段都以“学生”这一教育主体服务,并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多方激起学生“思”波澜,泛皱多面波纹,在思维中最大限量地获取教村知识,思想,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系统化,发挥学生主体功能。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摆正知识,思想民,能力三者地位,也就是首先要获取最大限量的教材知识,其次获取思想教育,最后才是加强阅读,分析,归纳,比较,评价,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立体教学功能,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教师讲授时应立足于中下等学生,特别注意不要过分强调培养能力而造成学生知识超位脱节现象。

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 课程体系 变化分析

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教育界同样如此。教育要跟现代化建设相合拍,要为学生的综合发展着想,因此,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必然的。新课程标准自从落实以来,教育的不同层面上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使教育再现了生机和活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史实,还使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深层问题,从而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以史为鉴。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探讨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发生的种种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从灌输知识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

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出现了多元化。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体系中,注重的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目的是在应试中获得高分,而没有将历史学科深刻的人文性和情感价值观发掘出来,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历史的感触也比较僵硬。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这三个要素突出出来,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剖析和深刻挖掘,总结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实践学习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历史老师的引导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减轻对老师的依赖程度。

第二个变化是,高中历史新的课程体系中,对课程目标的概括十分具体,包括总目标、模块目标等,学生从这些目标中就可以得知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可以认识到具体的要求。比如高中历史“程朱理学”一节课中,要掌握程朱二人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这些观点的提出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这些观点的文化本质是什么等等。不同层级的课程目标中都有详细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再单纯背诵书本知识。

二、课程体系专题性突出

以往的历史教材编排中,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和从中国到世界的层次来编写历史教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著都按照这个原则,这样编排有一个弊端,就是初中和高中学习的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重复的,会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的编排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就是改变了直线式的历史内容的编排,而转为专题性的历史知识编排。比如,必修一设置为政治制度的学习,涵盖了我国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和国外的重点政治制度;必修二则设置为经济史专题,将我国不同时代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汇总。这种专题性的编排,有助于对历史内容进行归纳,而且与初中时代学习的历史没有重复,就相当于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利于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在历史必修教材中,每一册都设置了不同的版块,这些版块也是一个小专题的汇总,不同版块之间既有独特性,又有割不断的联系,能够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知识体系之间的融会贯通。

三、兼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高中历史课程分别设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以前就存在,不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新发明,但是新课标落实阶段的高中历史必修课和选修课,与之前的必修和选修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尤其体现在课程的结构方面。以往的历史选修课,就是直接将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划归到选修行列内,但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选修课的设置是将必修课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细化,进行扩充,目的是满足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更多追求,开拓学生们的知识面,学历史的目的不只是应试,还在于人文素养的一种提升。例如,选修教材中有一个“重大历史改革事件回顾”的专题,实际上是从必修一中的政治制度这个专题中延伸出来的,它讲述得更加详细和具体,能够结合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共同思考历史,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历史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以上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论述了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二,与新课程标准精神相一致的历史教材编排出现改观,不再是线性历史,而是专题性历史研究,不同的专题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体系,进行归纳和比较;第三,高中历史设置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较之以前,更加合理和完善,选修课不是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而是对某一专题的细致研究,能够扩大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

【参考文献】

[1]吴卫东,骆伯巍. 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7(05).

[2]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2007(05) .

[3]顾泠沅,杨玉东. 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06).

上一篇:市场调查方案策划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