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诸子经典论著, 明确教师角色认识

时间:2022-02-08 04:19:28

解读诸子经典论著, 明确教师角色认识

摘要: 教师是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是教师明确认识教育工作,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真正实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前提。

关键词: 为人师表 促进学习 道德示范 行为引领

“对学生来说,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我带给他们的哪些影响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选择了师范学校,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后,这个问题一直深深地困扰着我;走上讲台,面对学生,我一遍一遍地问自己。送走自己的第一届学生,我欣喜的同时更多的是迷茫,我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了吗?随着我的学生华丽转身成为大学生,他们跟我谈起最喜欢的老师,说得最多的是:一个老师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而真正让学生受益的是细节: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对学生生活细节的善意提醒,对弱势群体的悲悯情怀,对“捣乱”的学生的“处理”方式……

原来,“为人师表”,不仅仅是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研读教材教参,模仿教学教法,更重要的是写好一个字:“人”,符合真正意义的教师的条件的“人”——以学识渊博、学业精深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典型示范、以身作则的道德修养影响学生的品质,以自尊自律、涵养修为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的行为。总之,阅读诸子的经典论著,让我对“为人师表”有了真正确切而理性的认识。

一、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学业精深:能够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孟子认为教育者应具备“狂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的素质,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能透彻地理解问题,从而教授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为人师表。

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与采用。深奥渊博的儒家经典,只有经过教师的讲解与阐发,学生才能尽可能深入地理解与掌握,从而大大缩短学习过程。他说:“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如何成为一名教师,荀子有严格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首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就是说,教师除了有渊博学问之外,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尊严的威信;二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三要有讲授儒家经典的能力,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循序渐进,诵说时有条有理,不凌不乱;四要能钻研和精通教材的精粗,并且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而不是记问之学。

荀子说:“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就是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通深刻的道理,在讲授时加以发挥,从而把深层次的问题恰当地阐释。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等等。而怎样更好地运用这些方法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这就是教学能力了。具体地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机械灌输,做到“循循善诱”,有意识地创造一种师生间融洽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各言其志”、“畅所欲言”,在和谐松弛的氛围中,师生互相切磋琢磨,达到提高学生的志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端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在这样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在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在这样一种良性循环中使教与学都得到改善,自然达到预期效果。

二、教师是道德的示范者

自古君子、圣人、贤者多以德为操守,从至圣先师到凡夫俗子,从帝王将相到平民草寇都围绕着一个“德”生存。拥德之人流芳千古,无德之人庸庸碌碌,败德之人遗臭万年。所以,无论古今,优良的品德都是世人孜孜的追求。而注重品德修为,是评判一名合格教师的重中之重,甚至优先于文化知识,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关于道德的培养,孟子提出“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和“反求诸己”等方法。孟子认为气是充满全身的能够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与气是密切相连、互为因果的:“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他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就能形成“浩然之气”,通俗地说,就是正直豪迈的心理或精神状态。

孟子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教育者以身作则,建立典型示范,受教者则真诚地学习模仿这种典型,即:“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尽心上》)“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孟子“正己”的标准是仁义道德,反复强调教育的示范作用。欲正人,先正己;为人师者必须正言、正行、正思,为人师表,须知身教大于言传。他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尽心下》)由此认为:“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尽心下》)勉励人们以身作则。孟子要求施教者必须先践行正道,树立楷模,如不能建立典型,则就算亲如家人,亦不能施教。

三、教师是行为的引领者

孔子曾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一名教师所应该具备的个人修养。只有具备不断学习的决心、指点迷津的细心、百折不回的耐心,才能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培养更多的人才。

荀子说:“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意思是说教师不仅要树立受人敬佩的尊严和威信,而且必须有丰富的阅历及由此而树立起来的崇高信仰。这是对教师道德品质所提出的要求,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教师若想有此效果必须以身作则,注意自身修养。荀子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完成他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神圣任务,就必须从我做起,从自身一点一滴做起,时时处处事事给学生作出可以效仿的榜样,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修身》篇中,荀子明确说:“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仪者,典范也。”(《荀子·修身》)这句话的大意是:学习的宗旨就是学习礼法,老师就要以身作则,而且要自己心安理得地遵礼去做。老师符合礼仪法度的言行就会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变成学生的素质。

有学生曾对我说,有一个他们一直比较喜欢的老师,在一次跟学生私下聊天说起班上的后进生时说:“人家外面的老师一节课100元讲课费,况且都是车接车送,他们才交多少钱?还要求老师要高水平,他们也配要求好老师?我这样的老师,教他们我都觉得寒碜。”这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顷刻间变得渺小了,虽然是小范围的谈话,但几句话无形地暴露了那位老师的人品弱点:以金钱、待遇去衡量、判断、决定一切。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自己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不只限于课堂上,也存在自己的言行中,切实做好教师行为的自我评价及行为改进,使自己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自己完美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否则就无教育效果可言。

参考文献:

[1]王淑霞.荀子教育观初探[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9).

[2]袁振国.教师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阶段[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

[3]满帅,孙凌阳.对选拔教师人才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6(6).

[4]张宏.论孟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甘肃农业,2006(6).

[5]吴唐燕.以人为本——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涵[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沈健美.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视对教师的生命关怀[J].教育探索,2009(8).

[7]靳健.孔子、孟子对语文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8]张娜.从荀子教师观看教师专业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2).

[9]黄升霞.荀子的教师观之我见[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

上一篇:基于行动导向的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下一篇:历史课导入法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