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育雏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时间:2022-07-01 10:19:23

育雏是指雏鸡从出壳到脱温这段时间(一般指0~6周)的饲养管理,需人工供温4~6周。雏鸡畏冷畏热,胃肠容积小,抗病力差,必须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以获得理想的育雏效果。

1. 选择健康的初生雏鸡

选择信誉好的种鸡场和孵化场。健康的雏鸡应体格健壮,手握充实、有弹性,活泼好动,眼睛明亮无分泌物;绒毛丰满整洁、色泽鲜艳、长短适中;蛋黄吸收良好,脐口闭锁干净平整,泄殖腔口附近羽毛干净,无白色粪便,体重不宜过大或过小。对于弱雏,要精心饲养。过弱过小的雏鸡,往往带菌,易成为传染源,要坚决淘汰。

2.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适宜是育雏成功的关键。温度低,雏鸡畏寒扎堆,卵黄吸收不良,易诱发白痢甚至挤压致死;温度过高,雏鸡正常代谢受抑制,食欲减退,体质虚弱,发育迟缓,易诱发啄癖。育雏开始温度要求为33~35℃,5天后每天降低0.5℃,降到24℃为止。雏鸡日龄越小,对温度的稳定性要求越高,初期昼夜温差应在3℃以内,后期可以放宽,但不应超过5℃。壮雏育雏温度可略低,对体重偏轻、体质弱的鸡群育雏温度应略提高。

温度是否适宜可以通过观察鸡群的表现来判断:温度适宜时雏鸡均匀分布在笼内,活泼好动,食欲旺盛,睡眠安静,睡姿舒展;温度低时雏鸡扎堆,靠近热源,夜间睡眠发出唧唧叫声;温度过高时,雏鸡远离热源,张口喘气,食欲不好,大量饮水。若出现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要随时调整。

3. 保持适宜的环境湿度

育雏初期,环境湿度应控制在70%左右,以缓解雏鸡失水和脱水症状,避免出现脱水引起的绒毛脱落、脚趾干瘪等现象,以利于提高成活率。可采用地面洒水、加热水散发蒸汽、喷雾消毒等方法提高环境湿度。

随着雏鸡的生长,新陈代谢旺盛,呼出的水汽会增加鸡舍的湿度,此外粪便、水槽中水分的蒸发,也会使湿度增大。湿度大,细菌、球虫等不易杀灭,增加雏鸡感染疾病的机会。因此,育雏后期湿度应控制在50%左右。降低湿度可采取通风换气、勤出粪等方法。

4. 适当进行通风换气

育雏前期应以保温为主,兼顾通风换气。在舍温不高需要通风时,一般安排在中午或下午进行,且每次通风时间不宜过长。育雏后期以通风为主,兼顾保温,此期可以借助排风扇来完成通风。加强通风换气能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和其他疾病的发生。通风时注意不要将冷空气直接对着雏鸡吹,同时注意通风后及时提高舍温,避免温度忽高忽低。

5. 合理安排饲养密度

鸡群密度过小,房舍、设备利用率低,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若饲养密度过大,因饲槽、水槽的限制,采食时弱雏受壮雏的欺凌,将导致弱雏更弱、壮雏更壮,影响鸡群的均匀度。

鸡群密度的大小,应根据雏鸡日龄、饲养方式、季节和鸡舍结构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育雏开始时每平方米笼底面积以饲养40~50只雏鸡为宜。随着日龄的增长,饲养密度应逐渐降低。

6. 科学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

光照除用于保障雏鸡采食外,主要是刺激雏鸡机体的生理发育。随着日龄的增长,育雏的光照原则是逐步减少光照时间和降低光照强度,不可增加光照强度。开放式鸡舍在日照逐渐缩短的季节育雏光照采用渐减法,即1~3日龄23个小时光照,以后每天减少光照15~30分钟,最后采用自然光照;在日照逐渐延长的季节育雏光照采用恒定法,即1~3日龄23个小时光照,逐渐减少到20周龄的自然光照时数并维持不变。光照强度建议第一周20瓦/米2,第二周10瓦/米2,从第三周逐步降至5瓦/米2。日常管理时,应经常清除灯泡上的灰尘和更换坏灯泡;采用弱光,杜绝恶癖发生;补光时光照时间不要时长时短,以免造成光照紊乱,失去刺激雏鸡机体的作用。

7. 加强饲养管理

雏鸡先饮水后开食。初饮时在饮用水中加入葡萄糖、电解多维,以促进肠道蠕动、卵黄吸收和胎粪排出,增强食欲。开食应在初饮后3~4小时进行,每次喂量应掌握在20~30分钟吃完为宜。及时断喙,上喙断1/2,下喙断1/3,以免影响采食和增重。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案。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消毒,建立科学的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程序。

总之,生产中必须做好雏鸡的饲养管理,为充分发挥品种生产性能打好基础。

(作者联系地址:河北省行唐县兽医防疫站 邮编:050600)

上一篇:GPU矩阵乘法和FFT算法的性能优化 下一篇:太阳能杀虫灯在西北干旱塬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