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集团化研究

时间:2022-06-30 01:32:20

中国出版集团化研究

【摘要】在党和政府进行出版业体制改革的政策支持下和国外大型出版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巨大压力下,中国出版业有必要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出版集团化是重要的改革途径,但不是唯一方式,集团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从根本上整合出版资源、培育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构建有效的中国出版集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出版集团 出版集团化 资源整合 竞争力

一、出版集团化概述

1、出版集团的含义。出版集团作为一种经济组织集团,是一个以少数(也可以是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大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或影响的法人企业为,通过资金及契约等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系而构成的经济联合体。出版集团的构建不是几个出版企业的简单叠加,将若干出版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形成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出版集团品牌才是出版集团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2、出版集团化的模式。从世界出版集团化的发展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欧美模式”和“日韩模式”,见表1。

从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历程看,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中国出版业缺乏实行“欧美模式”的条件,完全由市场主导是不适合的。在出版集团化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集团组建初期,政府的主导作为、政府所发挥的扶助支持作用将非常显著,探索属于中国的出版集团化发展模式是必由之路。

3、中国出版集团化现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出现的集团初级形式――出版发行联合体,到90年代初以行政区域为基础的紧密型出版发行集团,再到90年代末以来按照母子公司模式组建的集团,中国出版业进入了集团化发展的快车道。截至2005年底,已组建的试点集团共有69家,包括报业集团39家、出版集团16家、发行集团12家、期刊集团1家、印刷集团1家。此外,非试点集团的建设也在积极进行。出版集团化是中国出版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深化,在政府主导和支持下形成了一定的优势,见表2。

二、出版业集团化的必要性

1、出版业存在的问题。1978年以来的出版改革一直是以划小核算单位、缩小经营模式为取向的,这种改革适应于当时的行业发展状况。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原有的发展成果在近阶段逐渐显现出问题,见表3。从现存问题看,目前的行业现状不仅不利于出版社的优势发展和规模经营效益的形成,还将导致出版竞争的加剧和资源闲置与浪费并存现象的出现。

2、出版业集团化的趋势。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出版业在垄断保护下均衡发展而形成了结构性矛盾,使得出版单位的规模普遍不大,缺乏龙头和骨干,出版业的质量和效益普遍不高,缺乏发展潜力。出版集团化就是为了解决这些深层矛盾而采取的一种战略选择。另一方面,从国际发展来看,西方出版业也经历了集团化的重要阶段(见表4),并通过这一发展阶段稳固了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促进了行业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

3、我国对出版集团化的政策支持。新闻出版总署将“集团化战略”作为新世纪我国出版业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200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了《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地提出了媒体集团化的内容,集团化的改革目标在政策中有所涉及。2004年4月初,中国出版集团正式改名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为第一家以企业身份出现的出版单位。这意味着国家行政出版部门明确了出版社的性质,今后将完全把出版社作为与其他企业一样的经营主体来看待。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出版集团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使出版业改革获得了支持的力量。

三、出版业集团化现存的问题

1、认识误区。近年来,中国出版集团已经越来越多,在数量上可能已经超过了美国、英国、德国等出版业发达国家。很多出版集团的组建已经超出资源整合和获取规模效益的范畴,出版集团被看作改革的标志。事实上,组建出版集团是出版改革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全部,不能用组建集团来代替出版改革,特别是出版体制改革。只有出版集团竞争力的提高、竞争优势的构建才是真正需要的改革成果。

2、市场集中度不足。中国出版社数量虽多,但市场集中度不够。据2000年数据统计,我国出版码洋排在前四位的出版社的总定价仅占市场总额的5%,同样指标在美国则为24%。以地区指标来看,前四个省份(上海、江苏、山东、广东)仅占19%。目前的出版集团基本上以省的地域区划组建,尚未形成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因此以地区指标计算的市场集中度,基本能反映出我国出版集团目前的市场集中水平。这一现象说明中国出版企业分散,资源配置也随之分散,难以形成规模,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行业竞争力不足。

3、现代企业制度作用不够。中国出版业更多的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理清出版集团各成员单位的产权关系,政企分开等工作尚未到位,难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团治理结构。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管理工作中,集团的投资者和经营者都缺少法律的规范与保障,更缺少现代企业制度的激励与制约,管理层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外,一些出版集团的发展战略和资源整合方向不明确、制度不匹配,使出版业发展面临重重问题。

4、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集团的经营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市场结构,本质上取决于其能够在市场上获得发展并成功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很多出版集团还存在“跟风”现象,这也是一些出版集团大而不强的原因所在。

四、出版业集团化发展的建议

1、正确认识出版集团化。出版集团化是出版业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优势的重要改革,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集团化是出版业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模式,改革不等同于集团化。一方面,出版业集团化的改革目标是培养行业领先者,而不是要求所有企业都通过改革实施集团化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特色化经营形成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创新体制,单纯去追求集团化只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堆砌,达不到资源的有机整合的目的。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出版集团是一种新型的出版组织,它既不同于出版社、杂志社、书店,又不同于出版总社、出版管理机关,必须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明确出版集团的社会地位、市场地位和法律地位。立法部门和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出版集团化法规。在法律法规完善的过程中,适当发挥行政手段的扶持、引导、约束、制裁作用也必不可少。

3、实现资源整合。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企业横向一体化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是同质企业间的合并,目的是追求出版机构的影响力和在目标市场上的高份额;二是异质分销企业的联合,目的是追求优势互补可能带来的综合收益。另一方面,中国的出版集团内部包括印刷、出版、发行等企业,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通过资源整合使出版集团形成最佳产业链结构,这就是纵向一体化方式达到的良好效果。

4、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出版产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集团化的出版企业中应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资产授权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管理替代行政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出版业企业化、市场化,一些规模小、经营水平低的出版企业会逐渐被规模较大、经营水平较高的出版企业兼并,形成真正意义的出版集团。

5、培育核心竞争力。出版业的发展需要行业中的领先者首先提高竞争力。根据我国出版业的实际情况,出版集团可以把行业从资源分散、优势不明显的无序发展态势下引领到资源集中、优势突出的发展状态中。集团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独立负责的市场竞争主体,造就市场竞争中的行业领先者。出版业的集团化发展是发达国家出版业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周建新:中外出版集团比较研究[J].电子出版,2003(5).

[2] 封延阳:出版集团化:体制改革比规模扩张更重要[J].中华读书报,2002-1-18.

[3] 崔保国、陈星:我国出版集团的六大问题[J].编辑之友,2002(4).

[4] 万荣水、林姿蓉:出版集团化研究的价值和它的议题结构[J].出版科学,2007(3).

[5] 师增志:我国出版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中政府的作用[J].中国出版,2006(5).

[6] 金平:出版集团的“先天不足”和社会资源的整合补救[J].中国图书商报,2004(10).

上一篇:浅析陕北地区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 下一篇:浅议上市公司担保风险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