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资金互助社缘何被“山寨化”

时间:2022-06-29 01:42:44

农村资金互助社缘何被“山寨化”

[摘要]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之所以构建不了,就是缺少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金融。通过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调研发现,我国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正面临被“山寨化”的尴尬,即正规资金互助社发展举步维艰,体制外的资金互助社“转正难”,部分农民自发的资金互助社走向流动性陷阱。究其原因主要是监管滞后和融资制度缺乏这两大政策短板造成的。为应对这一尴尬处境,应加大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准入力度,推进监管制度的改革,建立起国家财政、货币、金融政策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起农村政策银行、商业银行向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机制,让资金互助社架起小农户与大银行的桥梁。

[关键词]资金互助社 山寨 监管 融资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央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编号:081003414)《探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模式及其推广价值――以“百信”和“九山”等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非常感谢草根金融论坛秘书长谢勇模同志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一、农村资金互助社现状

调研小组对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资金互助社调研发现,农村资金互助社正遭遇被“山寨化”尴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正规资金互助社发展举步维艰

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共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在银监会2009年-2011年三年试点规划中,共计划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资金互助社被边缘化成既定事实。

不仅如此,这16家资金互助社由于缺少融资制度的支持,加上监管制度的枷锁,发展缓慢。以百信为例,截至2009年末,互助社股金16万元,较开业增长60%,社员人数143人,累计贷款431笔,累计贷款187万元,支持农户132户,贷款余额57万元,没有出现不良贷款,信用记录保持良好。但是却面临吸储难、从商业银行融资难的等融资困境。

2.体制外的资金互助社“转正”难

浙江省玉环县玉城街道九山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代表,位于“全国百强县”之一的玉环县。

2008年7月26日,苏光锋等18户农民在国家农村金融新政的引导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率先在全省探索资金互助模式,为社员提供资金余缺调剂服务。截至2010年5月31日,共发展社员363户,募集股金722.86万元,累计借贷金额1802.60万元,贷款余额692.49万元,贷款到期收回率100%。

但是该社至今没有获得金融许可证。据“中国小额信贷之父”、中国社会科学院杜晓山教授统计,截止2009年年底,全国没有获得金融许可证的各类资金互助社已近万家。

3.部分农民自发的资金互助组织走向流动性陷阱

江苏盐城是苏北一个地级市,截至2009年底,该市已开展资金互助社试点95家,其中乡镇级81家,村级14家(一般村9家,扶贫村5家);近9万农户入社,吸纳社员股金及互助金8.69亿元,投放互助金余额7.01亿元,累计投放15亿元。但是由于盐城农民资金互助社不是由银监局监管,而由农办审批,民政注册,发展不规范,尤其是存贷款业务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钱庄”也挂着“资金互助合作社”、“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种招牌,墙上大都贴着存款利率的红纸,承诺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大都在5.6%~6.9%之间,是国家规定的银行存款利率的2至3倍,存款时间越长,利率越高,甚至有8%~9%的利率。而发放贷款的利率基本在15%~20%之间,是国家规定的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3倍多。 高收益背后就是高风险。当合作社出现运营风险时,合伙人卷款而逃,社员将自己的血汗钱放到合作社,合作社一下子没了,社会必然不稳定。

二、农村资金互助社被“山寨化”的原因

1.银行监管机构缺位,农村资金互助社被“山寨化”

自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以来,各地农民在中央政策的鼓励和地方政府的引导下,纷纷成立资金互助组织。基于农民的强烈需求2006年年底,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把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市场准入政策的支持。然而,监管者偏好商业性银行准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得到了大力发展,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民资金互助社被边缘化。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获得银监会准入的资金互助组织才16家。而根据笔者在浙江九山、江苏盐城等地的调查,体制外的资金互助组织主动接受监管的请求屡次被以“没有指标”为由给予拒绝,只能继续游离于监管体制之外,被“山寨化”。银行监管者缺位,是造成农村资金互助社被“山寨化”真正原因。

2.小农户缺少合作金融组织的服务大银行没有对症下药办“村镇银行”

众所周知,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缺乏、特质性成本与风险、非生产性融资这四大农村金融难题是商业金融折戟农村金融市场的根本原因。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在于建立植根于熟人社会、以社区为单位的农民自我管理的合作金融组织,这也是国内外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而我国名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却因官办商业化而变异,小农户缺少真正为之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无法架起小农户与大银行的信用桥梁,以致出现银行难贷款和农民贷款难的困境。而在新一轮的农村金融新政中,大银行并没有吸取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教训,而是以下乡“村镇银行”的形式重回农村金融市场。但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村镇银行一开始就“厌农”、“弃农”。他们只是与当地信用社、农业银行争夺优质客户资源,对需要扶持的农民缺乏兴趣,严重悖离了政策设计初衷。

3.农村资金互助社主要资金来源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配套融资办法迟迟不出

按照国家政策设计初衷,农村资金互助社资金来源主要是社员存款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制度设计:一是避免农村资金互助社以高息来吸收公众存款扰乱正常金融秩序;二是国家可将农村资金互助社信用风险纳入国家呆账核销体系内;三是便于对农村资金互助社进行政策性支持;四是有利于建立起大型银行通过农村资金互助社延伸服务体系。而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拥有金融许可证,但仍然很难从金融机构筹集到资金。配套融资办法无法落实。

江苏盐城“山寨银行”之所以会以高出银行存款利息数倍的方式高息吸储,是因为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也是此类机构依靠法人财产吸收存款溢价风险的正常表现。

三、如何避免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被“山寨化”

农村资金互助社被“山寨化”主要是监管滞后和融资制度缺乏造成的,只有进行监管体系的更新,并建立起相应的融资制度,才能支持农民资金互助社健康发展。

1.加大对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准入力度,推进监管制度的改革

金融监管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要加快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准入,条件具备的可以探索建立县(市)农村资金互助社联合社或协会组织。如在安徽凤阳,由凤阳县农办牵头,在56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全国首家县级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联合会,进行自律管理。

2.建立起国家财政、货币、金融政策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政策体系

中央财政建立专项担保基金,为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向金融机构融资提供增信支持;支持持有金融许可证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向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申请再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实行贷款保证金制度,对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开办信用批发贷款业务。

3.建立起农村政策银行、商业银行向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机制,让资金互助社架起小农户与大银行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 仲艳雄.《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经验教训》[J].山东农业科学2004(3)

[3] 银行监督委员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R].2006-12月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5] 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6] 张乐柱.《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7] 李树生、何广文等.《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8] 张德元、张亚军.《关于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分析与思考》[C]

上一篇:人民币国际化前景探析 下一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