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时间:2022-06-29 10:33:56

情境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一个好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从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一、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不但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创设一个分西瓜的情境:唐僧师徒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吩咐八戒去找点水来喝,不料八戒找来个大西瓜。悟空说:“咱们把西瓜分了吧,师傅吃西瓜的四分之一,我和沙师弟吃西瓜的八分之一,八戒吃它的二分之一。”八戒听了,气呼呼地说:“猴哥,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该多分点,怎么说也要分我六分之一或者八分之一吧。”悟空笑道:“真是个呆子……”教师问:“为什么悟空说八戒是个呆子呢?”生动有趣的故事,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反思】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会被有趣的生活情境所吸引,并引起他们专注地思考。因而,教师可以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入手,采用故事、设疑等方式创设新颖的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在操作情境中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尤其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性。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利用自身的多种感官,去探索知识、建构知识。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建构知识,认识角。

1.摸角

师:请你摸一摸三角板上的一个角,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1:尖尖的,用力一摸有点疼。

生2:刺刺的。

师:再摸一摸这个角的两条边,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1:两条边都是平平的。

生2:两条边都是直直的。

师:现在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模样的。

2.做角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现在请你用带来的材料(绳子、纸条、木条等)和同桌合作做一个活动的角。

3.比角

师:活动角做好了,现在和教师比一比谁的角更大好吗?

生:好!(教师拉出三个大小不同的活动角和学生比。)

师:同桌两人也像刚才这样拉一拉、玩一玩、比一比,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

生1:我发现拉得越开,角就越大,拉得越小,角越小。

生2:皮筋拉长了,角还是一样大的。我和同桌比过了。

【反思】这一组操作活动,首先学生从摸角中初步感知角,了解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其次,从做角中,加深了对角的认识,实现了知识的内化。最后的比角是对角的知识的延伸,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学生在一系列的操作情境中真正掌握了知识,实现了对角的知识的构建。

三、在问题情境中启迪思维

问题情境是个体对客观问题作出主动反应、知晓一定目的,但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困惑。创设问题情境实质上是为了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矛盾,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使学生进入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状态。

四、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的教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创设实践情境正是给了学生运用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学习了折数和百分数的知识后,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实践情境。

师:我想买一台电视机,原价是2600元,现在三家商店都在搞活动。

出示:A店:满2000元送400元赠券

B店:全场九折

C店:满2000元减10%

请你帮老师出出主意,到哪家店买电视机比较划算。

生1:到A店买最好,因为可以送400元赠券,下次就可以省下400元。

生2:这样不好,因为这次还是得付2600元。到C店买好,可以直接减去260元。

生3:那到B店买也是一样的,打九折也只要付2340元,也是减去了260元。

【反思】在这一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运用所学的百分数、折数等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这样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更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全面的、清晰的信息,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数学的知识、技能,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责编 黄 晓)

上一篇:一堂课引起的思考 下一篇: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策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