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效复习有捷径

时间:2022-06-28 07:10:28

高中历史高效复习有捷径

专题复习在高三学年历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对单元教学成果的巩固,又是使知识系统化、形成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又为第三轮综合训练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当前在专题复习教学中暴露的问题比较多,如流于重复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又如只就知识讲知识而不与考纲、考题挂钩,不能构建起适应高考需要的知识体系或框架。专题复习如何适应高考的需要,借此,本人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整体把握,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

系统科学中的整体原理告诉我们,学习的最佳策略应遵循这样的公式:整体—局部—整体。即首先要认识整体,然后再去探究部分,最后才能深入地认识整体。专题教学应体现“整体—局部—整体”的特点,首先应从宏观上和整体上帮助学生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走向,总结每一专题历史知识给后人的启示。这样,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棵棵孤立的树木,而是一片森林;学生学到的就不单单是孤单的历史现象,而是结构化了的历史科学知识体系。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体系必须注意三点:一要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以时间为序列的纵线索和以地域为区位的横断面相互交织而成的柱形历史舞台;二要把每一人国家的每一个历史横断面看作是一幅时代政治、时代经济、时代文化相互交织的历史画卷;三要打破教材的编排程序,沟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把具体的历史知识看作是可以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连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

二、局部归类,解决“一盘散沙,不得要领”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材是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历史内容分散在不同的章节或几册书中,显得像一盘散沙,学生复习往往不得要领。专题复习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运用归类法,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历史内容予以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左右并串、中外联系、条块分明、专一集中的、全面系统的专题知识网络。这种归类的过程,好像“梳头发”、“扎辫子”,头脑中留下的不是一团团“麻”,而是一条条“线”,从而理清了头绪,减少了相互混淆,加深了理解记忆。但是,归类却不是同类历史知识的简单相加,而应着力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如在“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专题中,我们不仅要将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不同派别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主要观点、主张、意义进行归类,而且应着重从中总结出这种探索表现出来的特点及其趋势。

三、突出重点,解决“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

专题教学不同于单元教学,不必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切忌平均用力,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根据“考纲”的要求和历年高考试题的走向,确定每个专题的讲解重点,进行突出重点的教学。在专题复习中,有不少教师特别重视“量”,生怕说漏了什么,于是大容量、高强度、疲劳战;而对讲解“质”的研究重视不够,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该多讲,哪些该少讲,心中无数。重量轻质舍本逐末,往往事倍而功半。一般来讲,课本叙述用于衔接的文字,课本的小字,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战争发生经过的内容,不是教学的重点。而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特点、意义、地位和影响等则是专题教学的重点。专题教学如何确定重点?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考试说明”、高考试题、历年高考评价报告,同当前社会的密切程度,从而确定出教学的侧重点。

四、讲清规律,解决“就事论事,就题论题”的问题

复习教学不同于平时教学之处在于,复习是知识与能力系统化、深刻化和规律化的过程,而不是停滞在简单的知识重现和反复上。规律教学应是专题复习的主旋律,失去规律提示的教学就失去了专题教学的灵魂。例如在专题教学中经常涉及对一些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性质、特点和意义的分析,应掌握分析的窍门。像分析革命运动发动的原因,就须先从分析经济上的矛盾入手,进而再分析它如何引起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使革命形势逐渐成熟,但成熟不等于就爆发,这就需要指出适应形势需要而产生的革命政党或领袖人物的革命活动。有些历史现象还要指出它的导火索或直接原因。分析历史事件的性质,如战争的性质,就要抓住交战双方的各自目的,从正义性和非正义上判定;政党的性质,不要只看领导者属于哪个阶级,还要分析这个政党的纲领、政策;革命性质,要分析革命的斗争目标、口号和行动等。分析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要从客观、主观两方面去分析。对革命领导阶级的局限性及其在革命中的具体表现也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要反映出失败的经验教训。专题复习阶段还要做大量的试题,如何讲评这些试题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有不少教师图省事,在讲评试卷时,把解题作为最终目的,教学流于对答案,缺乏综合、归纳和提炼,对训练中发现的问题不做本质剖析,对典型题例不作思路分析,讲评过后,学生往往依然故我,不见提高。我们认为专题复习阶段对试题的讲评要克服就题讲题的弊端,训练试题的设计应适应高考的要求,有典型性;试卷的讲评,应建立在归纳、综合、提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应通过对试卷的批改和讲评,找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距,应通过错题统计,找到教学中的漏洞,尽快补救。

五、娇正补救,解决“亡羊补牢”的问题

对复习和训练中学生出现的普遍性错误以及高考中尤其要注意的个别性错误,在教学中应作补救性讲解和训练。对学生学科能力方面的欠缺进行娇正补救,应选择突破口,如果全面开发、没有重点,往往效果不佳。对学生学科能力考查的定位来看,主要集中于分析、概括、综合等一般能力方面,因此我们对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重点放在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教学中应重视启疑导思,训练中应大量使用一些新情境题。新情境题的特点是,立足于中学的基础知识和中学生的能力范围,同时给出一定量的新信息,它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理解、接受新信息;结合新信息,迅速调用已有的知识,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从而产生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上一篇:浅议初中物理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下一篇:谈谈陶行知思想与“后进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