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客观报道与公共服务的平衡

时间:2022-06-28 02:04:24

社会转型期客观报道与公共服务的平衡

【摘要】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殊环境之下,新闻专业主义所倡导的客观报道与公共新闻所提倡的社会服务责任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本文简要分析如何在具体国情下把握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寻找公共新闻中的新闻专业主义与公共服务的平衡点。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新闻专业主义 公共新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经济体制到社会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进入了转型时期。新闻媒体受国外新闻事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共新闻作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被引介到中国后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并出现了对公共新闻实践上的探索。媒介要想担当公共服务的职责,搭建公共领域解决问题的平台,必须清楚地认识转型时期社会的复杂性。

一、转型中国的社会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各方面发生巨大变革。市场经济体制代替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成分多样化引发了经济利益、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阶层结构随之更具多元化特征。①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格局,媒体置身于全球广阔环境,国际事务进入信息选择视野。社会成员的生活层次、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信息的需求也呈现个性化的趋势,传媒同样面临转型的挑战。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中国的新闻媒体逐渐从纯粹的事业单位转向“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在党的领导下,新闻传媒逐渐走向市场,成为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营实体,并在本质上逐渐回归到自身,即社会信息传递的枢纽和媒介,以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己任,②并在舆论监督、社会服务、文化娱乐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职能。公共新闻则成为媒体实现社会服务、以期公共事务能得到充分讨论并合理解决的一种方式。

二、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产生与特点

1830年美国的便士报开始兴起,报纸逐渐摆脱政党的束缚,取得经济与话语权的独立,专业化的职业出现,全日制职业、新闻教育、同业协会、法律保障、道德规范成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判断标志。新闻专业主义坚持中立性与客观性,中立性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价值选择时,要按照中立的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取舍;客观性是指基于权威性与职业性的要求,新闻报道应摒弃个人主观的感情与理念,分离事实与观点,准确冷静地陈述真实的新闻事实,从而表明报道的可信性,提升自身的专业地位。新闻专业主义秉承从非党派、非集体的立场客观报道新闻事实的理念,服务于公众利益,成为公共权力的捍卫者,并以此赢得市场。同时新闻媒介保持自由与独立,机构运作不受行业规范之外的权力控制。新闻专业主义作为西方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长久以来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重要的职业规范。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公正,也成为国际新闻事业中职业道德的共同准则。

2、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根据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志对中国新闻业现状进行分析,中国的新闻业已成为独立的职业,在各高等院校有自己的新闻教育系统,有记协、报协、摄影协会等一系列同业协会,虽无明确的新闻法律保障,但相关规定散见于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条例,由此可以说中国已存在新闻专业主义。中国的媒体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即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③这使得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变,媒体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转型期下的公共新闻

1、兴起

公共新闻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倡导新闻报道不仅要传播信息,同时要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促进问题合理化解决,从而鼓励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责。从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来看,大众传媒提供公共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社会结构发展的必然需要,实现公共领域职能是实现民主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策略之一,新技术的开发、市场竞争和信息消费模式的转变也促使媒介转向公共领域。④因此,公共新闻以2002年初电视节目《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为起点,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

2、现实矛盾

近年来,各地电视台纷纷建立了公共频道,对民生新闻也作了积极尝试,表现出重视公众参与的倾向。但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坚持的客观性与媒介公共服务的职能间出现了一定的对立。首先,当关系到公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引起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时,掌握话语权的媒介肩负信息传播与社会服务的责任,通过报道此类新闻贴近公民生活,发挥公共领域的职能,维护人民利益,赢得公众信任,树立权威形象。媒介在公共事件的报道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中立的旁观者,而是以推动者与协调者的姿态,积极投身到社会事务的运行和解决中。这种协调有利于公共问题的解决,却动摇了媒介作为专业组织客观报道事实的原则,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受到极大的挑战。然而媒介如果丧失了环境监测、社会服务的功能,不再是意见交流的平台,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务得不到及时解决,信息阻塞将激化社会矛盾,威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舆论导向的责任与喉舌功能不可缺失,媒介在表明自己立场、引导大众的基础上,如何坚持并维护新闻专业主义要求的客观与真实成为公共新闻中至关重要的契合点。

3、客观性与公共性的平衡

针对中国语境下的新闻媒体面临的公共新闻报道困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客观报道与公共服务间的平衡,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渗透进新闻事件中去。现代传媒由于经济上的独立,对体制的依附性减弱,某些有强烈使命感与职业理想的媒体,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已做出积极的尝试,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的共同点是用公共性对工具性进行解构,既适应了现阶段国家对新闻宣传的要求,又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这是传媒的历史进步。

⑴“真”与“善”结合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应该在客观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衡量报道可能出现的社会影响。媒介在占有大量信息的资源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全面衡量各方利益,客观、公正地还原事实原貌,平衡各方观点,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发表自身言论,引导、协调公共事务朝着有序合理的方向发展。通过全面客观地报道事件,保持公众长时间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认真地思考和做出决策。深刻解析引导人们生活的社会系统的愿望,不仅仅关注事件本身,同时帮助读者看到事件背后潜在的社会问题的根源。⑤

⑵慎重选择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选择的把关人,应站在客观、平衡的立场上选择有意义、有代表性、契合公众利益的公共新闻事件,议程设置上避免公共新闻庸俗化,集中于家常里短的市井生活、娱乐刺激的奇闻轶事,而淡漠了对于公共领域内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的关注。避免公共新闻成为提高报纸发行量的招牌,故意策划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煽动公众情绪,对社会事务没有实质性推进,推进的仅仅是报纸发行量的提升。⑥

⑶合理引导

公众作为新闻信息的接受者,逐渐改变了过去的被动接收地位,尤其在参与公共事务中,公众作为享有发言权的重要一方,需要媒介尊重公众的民利,培养公众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度与参与意识,引导公众从群体利益出发来看待公共领域中的问题,致力于提高整个公共讨论空间的质量。媒介必须营造符合中国当下转型阶段的具体国情的舆论环境,积极入世,以负责任的形象坚定地朝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迈进。

结 语

纵观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社会现状,影响着新闻媒介在专业理想与社会服务的道路上的选择。转型时期中国新闻媒体的公共新闻如何将客观性与公共性有机结合,将成为媒介探索生存与发展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①②丁伯铨:《中国当论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③《中国新闻年鉴》,1995年版

④殷晓蓉:《新闻传播学术精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⑤⑥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三版

(作者:中国海洋大学07级新闻学学生)

责编:周蕾

上一篇:突发事件与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 下一篇:浅析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