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

时间:2022-06-28 01:21:40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

关键词:硬脑膜;血肿;外科;手术;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4—0620—03

慢性硬膜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10%,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手术疗效好。我科于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间共手术治疗6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现将有关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2例,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55~81岁,平均65岁;病程为25 d至5个月,平均43 d;血肿左侧27例,右侧23例,双侧12例。头部外伤者45例,否认头部外伤者17例。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病史者12例。

1.2 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

缓慢进行性头痛、呕吐者58例,一侧肢体麻木或轻偏瘫者41例,意识障碍12例,痴呆、精神异常者12例,失语者3例,昏迷伴一侧瞳孔散大1例。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低密度影,亦可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向对侧移位。

1.4 手术方法

1.4.1 手术方法 (1)钻孔引流冲洗术:①采用双孔法,选择前后2孔的位置宜定位在血肿的后下方和前上方,距血肿边缘约2 cm。先钻前孔,切开硬脑膜后,立即置入10号硅胶引流管并固定。再钻后孔,切开硬膜置入同样10号的硅胶引流管。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清亮后,2支引流管分别另行头皮刺孔引出颅外,接无菌引流袋,前孔引流管排气,后孔引流管排液。②采用单孔法,根据CT显示血肿所在部位,选择血肿最厚处做切口4 cm,钻孔一处,骨孔直径约1.5~2.0 cm,电灼硬脑膜,十字切开,可见酱油样液体流出,10号硅胶管置于血肿腔内,生理盐水冲洗,同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至血肿腔的各个方向,直至冲洗液清亮后,保留引流管于血肿腔中部偏前,接无菌引流袋。

1.4.2 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术中多行马蹄形皮瓣,掀开骨瓣,可见青紫增厚的硬脑膜,先切开一小孔,缓缓排出积血,待颅内压下降后剪开硬脑膜及血肿的外膜。清除血肿及其内侧包膜,避免损伤脑组织表面。于血肿腔内及硬脑膜外各放置引流管1根,骨瓣复位。

1.5 术后处理

术后可采用仰卧位、头稍偏患侧、多饮水、不用脱水剂,可增加补液量,以等渗液为主,促进脑组织膨起,血肿腔闭合。引流管一般留置2~5 d。复查头部CT扫描,了解血肿腔的大小及脑组织膨隆回位情况。

2 结果

62例患者均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其中单孔法37例,双孔法23例。2例术中发现血肿腔内有凝固黑色血块50~60 ml,改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清除大部分血肿,并切除血肿内膜,术后无复发,无死亡。60例颅骨钻孔引流术者,57例治愈出院;2例患者术后3 d拔除引流管,症状无改善,CT复查证实血肿量较术前无明显减少,于原钻孔处重新置入引流管人血肿腔,反复冲洗,再置管引流72 h,复查CT无血肿,治愈出院;1例术后出现偏瘫加重,立即CT检查发现引流管移位至脑组织内,急诊手术拔出引流管后,扩大骨孔,重置软质引流管于血肿腔,术后止血、护脑、加强功能锻炼等治疗,偏瘫症状明显好转。3讨论

病程在3周以上的硬膜下血肿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10%,有的长达数年。本组患者多在1年内,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以进行性智能障碍、反应迟钝和表情淡漠为主要表现,偶有精神症状和偏瘫,如不及时明确诊断及治疗则可能发展为脑疝。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病因不明,65%~75%有脑外伤史,34%有酒精成瘾史,其他尚有抗凝药物治疗史等。本组病例中有头部外伤史的患者占72.6%,有阿司匹林类药物服用史的患者占17.3%。头部外伤者因头部受矢状位撞击后,脑组织在颅腔内前后活动范围大,脑表面的桥静脉易撕破出现硬膜下血肿。目前多数研究证明,慢性硬膜下血肿扩大与患者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电镜观察发现血肿外膜含有大量毛细血管网,除红细胞外,尚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在细胞分裂时有脱颗粒现象。这些颗粒基质内含有纤维蛋白溶解原,具有激活纤维蛋白酶、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诱发慢性出血的作用。

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较多,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治愈率高的优点,血肿量小于70 ml且血肿覆盖脑表面面积较小者可作单孔引流术,血肿大者作双孔引流术。术中应注意:(1)将血肿腔中陈旧的液态血液尽可能地排空。(2)冲洗管置于血肿腔的不同部位和不同方向,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至液体清亮为止,以将血肿腔内的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尽可能地冲洗掉,阻断纤溶酶原的溶解作用。(3)血肿腔内持续引流,使残留纤溶物质排空,脑组织膨起,减少血肿腔的容积。(4)在设计皮肤切口方向和钻孔位置时,应考虑到一旦改作骨瓣开颅时,皮肤切口及钻孔应在骨瓣开颅的切口线上,否则切口和钻孔在皮瓣和骨瓣中间将影响皮瓣血运。(5)引流管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手法要轻柔,避免插破蛛网膜而进入脑内,引起脑脊液漏、脑挫伤及脑内血肿等并发症。(6)术中放液速度宜缓慢,过快有时可导致脑组织迅速复位,可引起对侧桥静脉断裂出血,形成对侧硬膜下血肿。(7)拔除引流管时应让患者钻孔部位处于最高处,引流管连同负压引流袋一起拔除,预置缝合线迅速闭合头皮,减少气颅的发生。(8)术后补充大量生理盐水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闭合血肿腔。

如血肿未完全液化,术前CT示血肿腔内为不均匀密度,钻孔术中证实血肿包膜肥厚,有凝固性血块,则需改行骨瓣开颅手术。因血肿腔的外膜与硬脑膜粘连紧密,可连同硬脑膜一起翻开,不必剥离,否则可引起广泛渗血,不易止血。而内膜与蛛网膜很少发生粘连,一般容易分离,应尽可能切除。内膜与蛛网膜粘连紧密时可以残留,不会影响脑组织复位,不增加癫痫的发生率。但血肿腔内应置软质引流管,引流管的留置时间需延长至4~5 d。本组有2例患者术前CT示血肿腔内中、高密度影,颅骨钻孔切开硬脑膜后,见血肿未液化,仍呈胶冻样血块不能引流,故改做骨瓣开颅手术,术后均无复发,康复出院。

钻孔术中,颅骨孔直径应以1.5 cm左右为宜。在放置引流管时,引流管需平行大脑表面的切线面由后向前置人血肿腔内。切忌在小直径的钻孔内将引流管与脑表面呈锐角,或者垂直于大脑表面置人,使引流管穿破血肿腔内壁而插入脑组织内。本组1例术中置人的引流管质硬,未扩大颅骨骨孔,且未注意引流管的放置方向,结果引流管置人脑组织内,导致术后出现偏瘫加重。患者急诊CT检查后,手术拔出原引流管,扩大钻孔直径,平行于大脑凸面放置软质引流管,术后给予止血、护脑及加强功能锻炼等治疗,偏瘫症状好转出院。

上一篇:茶业当自律 下一篇:帕罗西丁与多塞平治疗持续躯体形式障碍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