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观浅析

时间:2022-06-27 07:41:52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观浅析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形成的新兴力量,其道德观对我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可以对其道德观有全方面的了解,为构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观;社会公德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081-02

一、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观的理论界定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到初级市场经济,由封闭的农业社会到开放的工业社会的跨越。在这一历史巨变中,亿万中国农民进入城市,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农民分工、分业和分化的新篇章,产生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群体开始了代际的更替,新生代农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观也必然会随之改变。在深入展开论述之前,首先需要对几个重要概念进行理论界定。

农民工作为世界工业化历史上的一个新概念,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当代中国由农业型社会走向工业型社会的过渡性群体,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辞海》将其定义为:“在我国,通常指具有农村户籍但已在城市做工的劳动者。萌芽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004年后,人数已达一两亿人。他们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则在城镇长期就业,他们是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支新兴劳动大军。”[1]进入90年代,因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进城就业的农民工逐渐增多,“离土又离乡”的他们成为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边缘性群体,无法融入城市社会享有市民的权利,甚至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政治地位与传统的产业工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较一致地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大多数是生长于农村,从农村中学毕业后或辍学后进入城市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全国目前有超过1.2亿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他们大多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在农村发展致富的环境中成长,很少务农,他们与父辈们强烈的“恋土意识”为主体的价值观相背离,从就业技能到心理预期上都将自己定位于城市,故产生了比父辈们更为强烈的融城诉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有着特殊的功效和能力,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人们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来识别社会发展的方向,确定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道德观就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对行为进行判断的思想观念。不同的认识主体,由于其自身的原因,或者是出于对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态度,或者是出于认知能力的缺憾或认识的偏颇,对同一道德现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而这种认识日积月累的重复就形成了固化的道德观,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观。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公德观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共同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2]。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也就是说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权利时,必须履行其应尽的义务。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化的群体,是产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进入现代城市文明,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一定的技术和知识,积累了职业经验、业务技能和生产资本,同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呈现出融入性、开放性、现代性和发展性的群体特征。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观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道德主体意识在觉醒,已具备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并且重视社会公德修养,对欺骗他人、损人利己、不择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最为厌恶,对工作生活充满责任感,积极进行公益劳动,在相互交往中更加注重礼仪规范,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等公德意识越来越深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心。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从社会地位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属于农民工而非城市市民,仍然被隔离于城市制度之外,生活在受歧视和不平等的环境里,身上沉淀了许多与城市生活不相融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从生活方式和环境来看,他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城市里,拥有“城市梦”却苦于没机会实现,扩张的欲望和干瘪的钱袋形成了严重矛盾。由于社会认同不足,自身的经济地位低下,出于对消费的欲求和对财产的占有欲,他们往往通过抢劫、抢夺等暴力手段达到目的。新生代农民工特别容易出现违法犯罪现象。其中高发型犯罪案件主要包括盗窃、抢劫、、敲诈勒索和聚众斗殴,其中侵财性犯罪案件所占比重最大。可见,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出现违法犯罪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为道德层面的缺失,而其生存状态的恶劣、社会关怀的缺位和合理表达机制的不完善,更容易导致其走向暴力化。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观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精神内核,是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唯有如此,才能在职场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不可能生存与发展。

不可否认,新生代农民工继承了父辈们的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他们任劳任怨、辛苦劳作、奉献社会,他们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市场经济必需的劳动力资源竞争优势。但是存在一些明显的障碍,影响了他们的职业道德。户籍的障碍、身份的障碍、素质的障碍,使他们容易受到城市文明的排斥、歧视和不公正待遇,从而产生自卑的心态,甚至产生反城市、倾向,有的表现为消极怠慢、不思进取[3]。所以,大部分农民工出于生存的考虑,虽然基本能做到“敬业”,但很难做到真心“爱岗”,更谈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一些新生代农民工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一些从事商业活动的农民工,经商过程中弄虚作假,以次充好,欺骗他人,言行与事实不符,不讲信用,不守承诺等等。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4]。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伦理观

家庭伦理,是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恋爱与择偶的关键时期,家庭伦理观决定了他们的恋爱方式和婚姻成败,关系其终身幸福。根据2009年的数据统计,新生代农民工中仅20%左右已婚,这意味着今天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人生特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一系列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标准顺应时代潮流,呈现出多元化、务实化趋势,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择偶时最注重两人感情,认为两人的感情才是爱情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缔结家庭的基础,这是他们择偶标准务实化的表现。对未婚同居持理解宽容的态度,传统婚姻观念已有所淡化,以感情为基础的未婚同居得到了近半数的认同。而对于离婚,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能够理性看待,在他们独立人格意识逐渐增强的同时,对婚姻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理性对待离婚,反映的不仅仅是婚姻观念的进步,更是他们家庭伦理观的变化。但是,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职业性质、工作时间、工资等,使得他们的经济基础薄弱,不敢谈恋爱,交际范围窄。

新生代农民工身处城市,相比农村,城市环境有一定的复杂性,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是其中的未婚群体,他们或多或少接触到城市中一些婚恋的观念,如自由恋爱、婚前、闪婚闪离、网络恋爱,但由于其年龄小、阅历少、思想不成熟,家庭伦理观需要引导和修正。

五、结语

道德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形成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现实社会的造就,更有着深层的历史文化传承的因素[5]。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逐渐成为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新生力量和主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到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是一种生产方式到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带来了他们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同时又继承和传播着乡村意识在他们思想上的烙印,原本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逐渐式微,但他们渴望的那种城市精神范式又未能建立,他们在城市成长和生活了许多年,基本上已经失去重回农村的可能,但是与城市原居民之间的隔阂、距离还很难消除。虽然他们的群体特征中蕴含着日益增强的现代性元素,特别是“平等开放”、“独立自主”、“尊重感情”和“两性平等”等方面的意识,但是他们在社会公德方面表现出社会责任意识差、违法犯罪事件多,职业道德方面表现出“爱岗敬业”不够、“诚实守信”不足,家庭伦理方面表现出高离婚率、婚姻犯罪率升高等。总之,除了在制度、政策上逐步解决他们的户籍就业、劳动保障、子女教育、居住医疗等方面的问题,还应当着力帮助这个群体建立起适应现代城市的精神大厦,提供更多的帮助、更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黄进.价值冲突与精神皈依——社会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胡艳辉.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三德”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28-32.

[5]许洁明,李强.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道德观浅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55-62.

上一篇:四川地震灾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研究 下一篇:个体工商户阶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