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野下的《阿里山纪行》的教学

时间:2022-06-27 06:25:43

美学视野下的《阿里山纪行》的教学

一、欣赏景物美

《阿里山纪行》就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于1997年畅游阿里山之后所写的一篇佳作。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阿里山自然景物的句子,用“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说话。学生很顺畅地按照作者的游踪,从进山时林海的幽深、森林小火车的古典神韵到进入深山之后的清澈的潭水、静谧的林区、通幽的曲径、无边的森林、壮观的神木……窥见阿里山的全貌,并通过学生的赏析,真正领略阿里山如画的自然美景,体会祖国河山的无限美好。

自然景物美是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审美形态,也是人们最向往的风景。饱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所以自然景物美在学生审美中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二、发现人性美

自然之美让人如痴如醉,人性之美更令人万般敬佩。人性美,在《阿里山纪行》中,虽然鲜见,但透过字里行间,仍然可以发现。我让学生根据文中的一段话“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课后搜集有关姊妹潭的传说,并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人性美。学生兴趣盎然,很快搜集了不同版本的姊妹潭的传说。这些美丽的传说留给学生的思考犹如咖啡的醇香耐人寻味。

三、感悟结构美

作者吴功正自己在《我写〈阿里山纪行〉》中讲“整个文章的毛坯出来了,然后便是细作琢磨、反复修改、润色。”“在篇章结构上,力图向精致化、精巧型的方向发展。”的确,这篇游记散文的谋篇布局是颇具匠心的。我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感悟本文的构思精巧之美。

文章开头由一次宴席中的一句话开始,落到一首大陆人最喜欢传唱的、脍炙人口的《高山青》上,以悠扬的旋律开启全文。引用宛若天成,不着痕迹。

中间主体部分,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按照游踪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依次写下来。第二段,“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是第一个推进文势的句子,由此开始了作者的阿里山之旅。第三段,“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第二个推进文势的句子出现了。文章内容进一步加深,并且展开了下面的一系列美丽画卷,直到神木出现。

结尾由下山路上不知谁哼起的《高山青》的旋律看似无意地回应开头,同时又宕开一笔,写到没有看到“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使文章平添了几分情趣,波澜顿生,再回过头来归结全文“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的主旨,短促有力,有戛然而止之美,回味无穷之韵。

四、品味语言美

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真可谓“掷地作金石声”。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下列几个方面找出例子,谈谈感受。

节奏美。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疾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构成声音的节奏。

拟声美。用语言来摹拟各种各样的声音,如小火车的“咣当咣当”。

音节美。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一个字更合乎节拍,读来顺口,听来入耳;有时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交替使用,同样能产生美感;有时妙用助词,也可使句子完整,音节整齐

修辞美。恰当的修辞也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而且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

如“森林恰似一片,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典雅的语言之美还体现在把古诗文词句化用到自己作品。例如:“亭午时分”出自郦道元的《三峡》,“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入云深出亦沾衣”出自唐诗张旭的《山中留客》……诸如此类的语句很多,作者游刃有余地把自己的积淀发挥得淋漓尽致。

上一篇:构建初中写作序列的一点想法 下一篇:初中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