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话语中的民粹主义倾向

时间:2022-06-26 04:51:05

网络话语中的民粹主义倾向

【摘 要】文章以国内近年来五次PX抵制事件为背景,分析了网上三个典型案例,探讨了当下互联网上的民粹主义及其影响,分析了民粹主义话语生成的原因,初步给出了对策。

【关键词】PX事件;民粹主义;互联网

自2007年6月1日厦门市民“集体散步”抵制PX项目开始,近年来国内接连发生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抵制PX事件”。在互联网上,这一系列“PX抵制事件”被看作是公民意识崛起、追求公民权利的群体实践。然而笔者结合三个网络平台上有关PX的话题内容和网民反馈分析,发现五次“PX抵制事件”并未给国人带来明显的关于PX和PX项目的认知改善;相反,互联网上关于PX的话语,充斥着民粹主义的倾向。

一、值得比较的三组网络数据

凤凰网曾经在2012年10月29—11月28日做了一个关于“您如何看待PX项目?”的网络调查,调查只有3个问题,您知道什么是PX吗?您知道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许多物品中都有PX吗?您赞成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附近建立PX装置吗?参与者为1647人。其中,有59.31%的人并不知道PX是什么,有59.89%的人不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品都有PX,但是却有78.97%的人反对在自己的城市附近建立PX装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网民在不了解PX是什么的同时,却选择了反对?

《人民日报》在2013年6月24日刊文《揭开PX的神秘面纱》,对PX高危害论进行辟谣,从而稳定人心,抑制可能再次发生的PX抵抗运动。文中提出三个论点:第一,PX的毒性等同于咖啡;第二,PX与生活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第三,国外PX装置离居民区并没有100公里,只要进行良好监管便不会存在危险。在此文刊出之后的当天,网友就进行了跟帖,截至6月25日,一共有576条评论。对此,笔者选取了前100条评论进行统计,发现有60%的网友对《人民日报》的观点提出了反驳,这些观点相似并且聚焦在几个近乎荒唐的回复上。例如,有29条表达了“既然PX毒性等同于咖啡,那么建议专家每天喝两杯”的意思,并且这个说法在人民网20201人参与的讨论中得到了7678人的推荐。有18条提出“PX项目应该全部建在北京,甚至是《人民日报》隔壁”,得到了6330人的推荐。

相比于以上案例中所表现出的极端言论倾向,我们注意到,近两年在科普方面取得较大影响的果壳网,其中就PX议题的网友意见表达则显得比较理性、平和。2013年6月25日,笔者在果壳网搜索到有关PX议题的帖子一共43篇,其中有32篇侧重于讨论PX的毒性,有9篇议论民间的PX抵抗运动,还有2篇则是从其他层面进行了探讨。除了发帖的主要内容,我们也考察了帖子之后的一系列网友跟帖。果壳网网友的跟帖并不总是与特定的帖子内容紧密相关,同样也会就PX议题的多个层面发表观点,比如在探讨PX毒性的帖子中也会出现对于PX抵抗的议论等等。笔者在上述43篇帖子中,截取了每个帖子的前5条回复,除去无效回复得到共计200条网友跟帖,以此观测果壳网网友对于PX议题的意见倾向,如下面所示:

果壳网PX议题之网友意见偏向分析

评论 PX毒性 PX抵抗 对政府的批评 不同学科分析框架 总计

低毒 高危险 批判 支持 阴谋煽动论

条数 15 11 33 9 18 71 43 200

百分比 7.5% 5.5% 16.5% 4.5% 9.0% 35.5% 21.5% 100%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果壳网上关于PX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PX的毒性”、“民众对PX的抵制是否合理”、“对政府的批评”、“不同学科分析框架之争”。不同于凤凰网上网友的简单反对,也不同于人民网上网友观点的情绪化,果壳网上关于PX毒性的正反意见表达较为平均,且其网友表现出倾向于利用数据、化学知识来佐证观点的特征。果壳网是一家主要面向都市科技青年的网站,其受众定位于内容呈现都带有了一定的知识群体色彩,相比于普遍意义上的网民,果壳网的用户无论是经济水平、社会地位或文化素养层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就民众“抵制PX”这个问题,超过一半的果壳网网友认为这样的举动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有帖子分享了自己遭到抵制PX的网民围攻的经历,认为自己的言论自由受到了网络民粹主义的挤压。另外,也有一些网友认为民众的反PX完全是受到了别有用心的人或敌对势力的煽动,被煽动“上街”的民众缺乏理性。而就PX事件发生的根源,有35.5%的网友认为是在于地方政府不作为、公信力丧失以及环境评估机制的不透明,认为政府自身的变革是减少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最后,大约有21.5%的帖子在探讨关于“PX事件”的分析框架到底是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还是自然科学的方法。从总体上来看果壳网网友就PX议题的意见偏向呈现出了理智、冷静、尊重观点多元的特征。

二、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生成机制

笔者认为,历次PX抵制事件存在着促进公民意识的意义,但是从事件中所折射出的非理性倾向同样也不容忽视。网上网下民粹主义话语的生成与互动,构成了中国当下舆论交锋的重要话题。是否准确认识这个问题,决定着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公民能否凭借更为合理的抗争方式来实现诉求。

民粹主义出现于19世纪的北美和欧洲,其思想体系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崇尚和信仰“人民”,并把“人民”理想化。其核心内容就是反智运动,认为一切精英化、权威化的文化都是不合时宜的,极端强调平民文化的价值和理想,将它们推崇到无上崇高的地步,把民众的愿望、需要、情绪当做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常常打着大众的旗号,强调对大众情绪与意愿的绝对顺从,常常把平民化作为所有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合法性的最终的和唯一的来源,对普通大众在特定情况下通常会出现的某种非理性的、情绪性的共识也盲目顺从。

这种盲从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行动的无意识;二是话语的一边倒。就第一个层面而言,凤凰网的网友回复可谓是“无意识”。很多人并不了解PX是什么,如何生产,是一种简单的“为了反对而反对”。如果我们从网上看到网下,正是这样的无意识心理的影响下,人们在一条煽动性的反PX手机短信的号召之下,便能走上街头进行抗议游行。正如勒庞所言,进入群体中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自我意识及独立性,而表现为群体精神的统一性。群体总是表现出易受暗示和轻信的特征,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并且在相互传染的推动下,形成集体幻觉。在这样的氛围中,普通民众全然不知怀疑和不确定性为何物,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和想法,他们总是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误。

从第二个层面来说,网上对《人民日报》报道的评价体现出明显的反智主义色彩,质疑专家公信力,言语表达带有浓厚的个人化情绪。正如有学者指出,民粹主义话语总是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以强势的声音压制异议言论,形成了一种话语霸权。而其“民意”总是自然地倾向于弱势者一方,对于强调理性讨论的知识分子却总是不屑一顾,充满了对于官僚、雇佣文人的诋毁和厌恶。

让我们从网上言论回到五次现实版的“PX抵制事件”中。在历次PX事件中,反对者总是被称之为英雄,而支持者、为PX说话的人则被视为敌人,容易遭到围攻。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的话“千呼万唤不如街头一站”,现实中民众的误解、怨气转移到网上,就构成了网络民粹主义在某些热点问题上的发酵和爆发。我们发现,历次“PX抵制事件”中的网络言论和手机短信存在明显的激化、放大PX的危害的情况。以厦门“PX抵制事件”的一则短信为例,“这种巨毒化工品一旦生产,意味着厦门全岛放了一颗原子弹,厦门人民以后的生活将在白血病、畸形儿中度过”。“原子弹”、“白血病”、“畸形儿”等字眼营造了一种恐慌氛围,极尽夸大了PX的危害,从而为后面的行动创造了一种心理认同。而共同的话题则建立了潜在的反PX行动者之间的联系,使得最终能够形成一场规模浩大的反PX协同行动。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不仅使得线下的抗议行动因其范围广泛及迅捷的号召能力而得以可能,同时也能够引起全国各地的人们对于某地发生的PX事件进行讨论,在这几次“PX抵制事件”中,网络上大量的支持言论则为其提供了民意的合法性确认,并起到了一种助威的效果。线下的游行示威及线上的“盖楼”,形成了一幕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抗争图景。

三、破解之道与对策分析

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反映了中国当前社会的深层结构性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社会各阶层分享改革成果并不均衡,导致社会结构日趋断裂,人心也日趋分化。无论是出于对正义的渴望,抑或出于对自身未能分享改革成果的不满,民众通过民粹主义的语言及思维争取自身权益的尝试并不难理解。同时,在不少中相关政府部门“一拖,二赖,三认,四撤”的事件处理模式也使得政府公信力尽失,这使得“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得以蔓延,反而为民粹主义思潮泛滥提供了足够理由。

首先,我们要分析民粹主义思潮的网民基础。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10-29岁年龄段用户占据主体,初中以及初中以下学历占47.5%。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例为26.8%,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例为17.8%,无业、失业人员占11.2%。农村网民占27.9%,从收入水平看,有70%的网民月收入在三千元以下。通过这些数据不难发现,网民主体具有较强的“草根性”,整体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因此也易滋生出对现实的不满,产生极端化的民粹主义情绪,因此出现像上文所述凤凰网调查和人民网跟帖中的情况并不奇怪。而需要我们去做的,是如何倾听网上网下的各种呼声,弥合各个社会群体的情绪。

其次,我们要反思官方媒体的报道话语。以发生PX事件的几座城市为例,官方媒体过于注重对于政府工作的展示,而几乎忽略了引领民众形成对于PX的科学认知,忽略了潜在的工作重点,未能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官方媒体的“告知”与公众的“欲知”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从而造成官方话语在与民粹话语的博弈中居于劣势地位。另外,官方媒体对于事件的反应时间、反应态度和反应方式完全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态度,当地政府牢牢控制着官方媒体并试图将其纳入其危机公关的范畴。然而,多地官方媒体的反应时间比较迟钝,反应态度缺乏沟通的诚意,反应方式依然是文件式的话语,未能与民众和网络的话语构成顺利的对话沟通。一旦地方政府决意放弃PX项目后,通过官方媒体的表态又要借用“尊重民意”的表达,正是这样的做法让民粹主义话语屡次占了先机。

最后,虽然我们反对民粹主义话语,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它所反映出的官民关系危机。历次PX事件看似偶然,但其间往往夹杂着的利益分配矛盾也若隐若现。环保问题只是PX抵制的一个表面现象,在中国当前的语境下,它更多地反映了广大民众急欲改变社会不平等结构,获得分享社会发展利益、参与社会治理的愿望。民粹主义的兴起既反映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平民话语的崛起,也反映了传统政治共识的断裂和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的下降。被规定的共识被民众以一种叛逆的姿态不断地打破,网络民粹主义既是一个社会思潮问题,又是一个现实政治问题。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促进公民有序参与地方决策,成为了政府要考虑的议题。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J].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

[2]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9).

[3] 陈龙.话语强占: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0期.

[4] 李良荣,徐晓东.互联网与民粹主义流行[J].现代传播,2012年第5期.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舆论的民粹化倾向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K30400112)、2013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课题“突发事件中在苏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编号:13-C-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丁姗,女,讲师,硕士,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宣传文化工作。

上一篇:美在不期而遇(4) 下一篇:浅析协商民主以及我国的实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