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学生群体特点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2-06-26 12:32:52

民办院校学生群体特点分析与研究

摘 要: 把握民办高校学生的群体特点,做好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全面提高民办院校学生素质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民办院校如何能把握机遇,适应挑战?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为今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切实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作出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民办院校 学生群体特点 德育建设 对策分析

民办高等学校教育,在十来年发展的时间里,以其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专业紧贴市场需求、注意实用型人才培养等优势,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下应运而生,并以旺盛生命力,迅速崛起。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前景。

一、民办院校学生群体的特点

民办院校的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形成,但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原因,他们自我教育与管理、自我完善的方式欠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足。他们富于热情,乐于奉献,具有报效祖国、实现自我价值的远大理想,但普遍缺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心理上有急躁情绪,普遍反感目前形式主义、敷衍了事的德育工作,不愿参加统一的德育教育活动。

(一)思想行动上积极热情,但缺乏耐挫力。

民办院校学生高考失败后,有很强的不服输心理,对学习抱有一种强烈的积极性,特别渴望成功,渴望与自己昔日的同学一起进步。思维活动能力强,热情大方,喜欢交际,活动能力较强。在文艺、体育、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一切有益的活动中积极性与热情极高。但当遭受挫折或不顺利时,却容易感到烦恼、痛苦、悲观失望,甚至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

(二)学习行为上要求进步,但缺乏意志力。

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积极要求进步,但由于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对,因此进步不明显。也有的学生不爱学习,怕学习,学习自觉性差,表现在上课睡觉或迟到、早退,甚至通宵上网,经常旷课,考试多门功课不及格。更有一些学生娇生惯养,吃不得苦,没有刻苦钻研精神,缺乏恒心。还有一些学生不太啃书本,甚至厌学、不自律,因而其理论与书本知识不太扎实。这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学校的管理规定,在学习上缺乏吃苦拼搏精神,有决心没有信心,有心动没有行动。

(三)生活态度上崇尚创新,但缺乏分辨力。

民办院校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关注,尊重社会美德和公益,他们追求和接受浪漫、新奇变化和挑战,他们自信独立却又重视评价、跟随时尚却又独特保守、富有理智却又冲动行事、不乏功利却又愿意付出、崇尚科技却又心怀忧虑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情爱方面观念开放,在成功方面否定金钱的最高标准。对于一些社会现象,表现得比较困惑,有时不知如何分辨对与错、好与坏。

(四)职业意识明确需求,但缺乏竞争力。

中学阶段职业意识的引导较薄弱,加重了大学阶段的矛盾与困惑。大学生进校以后一段时间处于矛盾困惑的过程。高中阶段初步形成的理想色彩未褪尽的职业意识使得初来乍到的大学生对大学幻想多于现实。又由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的信息封闭,进大学后的专业思想教育的滞后,加之对专业的发展前途的不可预见性,招生过程中志愿调剂的普遍存在,等等,进校不久的大学生职业意识自由分化。多数大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自我教育,能将专业与职业协调统一,但少数大学生出现专业思想不稳定,厌学、得过且过、专业与职业之间有距离的现象。在职业方面,更表现出竞争力的欠缺,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不足,基础较差;竞争力的提升力不够,优势薄弱;竞争力的超越力欠缺,能力不足,等等。

因此,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学生主流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是突出的,我们应正确认识学生,分析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切实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民办院校德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尚待提高。

民办大学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任务。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能力素质,而且要具备成熟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目前校园文化存在着形式化,偏离德育重心的现象,充分体现在重视显性文化建设,忽视隐性文化建设;封闭型的活动较多,对外吸取和辐射较少;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校园文化档次不高;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缺乏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等等。同时,学校的迅速发展,学生规模逐年加大,对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认识的偏差和价值取向的差异,等等,导致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滞后于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速度。离开了大学精神文化,单纯的大学物质校园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只能流于形式与肤浅。

(二)主人翁意识培养力度不够。

我国大学德育没有以培养主人翁意识为目标,在大学校园内依然存有部分学生主人翁意识差,漫不经心、自私自利、随心所欲、缺乏自律、各行其是等不负责任的现象。现今,社会纷繁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上的风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他们注重现实,注重物质与享受。一些学生对于理想的意识较为淡漠,在金钱、物欲中目标不明确,在社会上内心焦躁空虚、双眼迷茫空洞,不知道自己是谁,将走向何方。精神素质的全面恶化,总是处于痛苦状态而难以自拔,长此以往,陷入追求感观刺激与放松精神修养的恶性循环中。这些问题,都将造成大学生主人翁意识的缺乏。因此,我们应建立以大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为立足点的大学德育体系。

(三)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有待完善。

民办院校普遍建校历史短,工作中客观存在着不足之处,再加上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校风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机关工作人员,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个别人身上存在自由主义倾向;校园常态气氛不浓厚,科研基础薄弱,教育管理规范不健全,部分年青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校园学习气氛不浓厚,学生没有真正形成热爱读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良好风气,学风建设有待加强。

三、民办高校德育建设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以德育教育为主渠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对国外的文化,学生面临着选择和评判,他们迷茫困惑,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必要的社会正义感遭到冲击。高校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当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德育水平。可以通过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或者座谈会、辩论会进行礼义廉耻诚信教育,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文化知识必修课或选修课,大范围地进行人文知识普及教育,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人格修养。

2.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德育教育和引导。

大学生群体如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兴趣小组等广泛存在于大学校园内,是以共同兴趣,以感情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学生通过组织和参加一定形式的活动,可获得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群体组织对于成员各方面影响很大,我们要做好群体的引导工作,把群体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平台。要善于发现精心培养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同学,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从而带动周围同学,形成“培养教育一个,带动一片”的局面。在大学生群体组织的领导和管理上,委派素质好责任感强的专任老师对群体活动给与全方面的指导,通过积极高雅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民主、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3.充分利用网络实施德育教育。

当今时代互联网给高校育人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德育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网络德育教育是传统教育手段、方法的延伸,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关心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网络信息传播很难有效控制,对大学生有某些方面的消极影响。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德育开辟了新的天地,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化、形式的多样化、交流的交互性、时空的无限性等特点都为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网络促进了德育方式、方法的改变,网络加强了德育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发挥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功能,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教育的格局。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目标。

在全面把握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学生工作体系,坚持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同时开设马列主义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新生军训、法规学习,抓养成教育,强化组织纪律,完善约束和激励机制等,加强正面引导和纪律约束,以实现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以学校管理为重点,完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教育大环境学校德育要发挥管理的效能,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管理模式多种多样,但追求的目标都是力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道德感,使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德育教育管理必须注重实效性,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留下深刻印象,并持续影响其一生,引领和规范其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注重和发挥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制订符合学生发展的德育工作目标,优化德育形式,使德育教育方法更具个性化、综合化和有效化;德育的内容应贴近学生,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学风是一所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校风学风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管理水平,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的灵魂和气质,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校风、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校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因此,学校管理要以学生为主体;广大教师要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氛围。大力倡导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对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行为培养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把握民办院校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的工程,只有以德育教育为主渠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目标;以学校管理为重点,完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才能切实保障民办院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洪早清.高校教学管理者必须树立的若干观念[J].中国大学教学,2003,(1).

[3]于德顺,杨宏益.认识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探索教育创新的道路.

[4]温暑文.建设高职高专特色的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2005,08,(17).

[5]潘留仙.从学生特点出发,切实做好民办高校德育工作[Z].

课题项目:本文是民办教育协会立项课题之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M2010054

上一篇:导读导思导作及其他 下一篇:《尔雅•释诂》疑义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