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初探

时间:2022-06-25 06:17:11

数学课堂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初探

摘 要:本文探讨了教师如何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以便改善技校生对数学学习普遍感觉枯燥这一状况。

关键词:行为引导;组织;引导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数学课堂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消极地学,机械地用,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消失。特别是对于技校学生,技校生源每况愈下,学生基础太差,学习积极性更差,上课要么睡觉,要么吵闹,下课又生龙活虎,面对这样一群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我们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还能适用吗?

因此,改革势在必行,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就这样应运而生,并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1.教师应做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最直接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定向发展有赖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对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有计划的组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功能的提高和完善;②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程度。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表现在“引导”上。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或背着学生“走路”。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因势利导把教学过程导向预定目标的教学策略。如果教师的行为不是建立在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活动规律或特点的基础上,那么教师的主导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为此,教师的引导必须做到三个适应:一是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特征;二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是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必须在平凡的教学中发掘创新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感受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

学生往往会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在教学“银行的利率”“打折销售”时,先让学生到银行去了解利率、利息、利税等或去商店看一看商品的打折情况,了解标价、折数、售价等。教学中,每个小组先讨论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特点的社会个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使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比如,采用合作学习法,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探讨中来,让成绩差的学生树立信心。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思考、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1997,(03).

[2][美]G.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M].暴永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郑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心理压力调节的几种方法 下一篇:从Drupa看印刷技术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