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语文课标卷的解读与思考

时间:2022-06-24 08:41:03

对高考语文课标卷的解读与思考

一、各个部分大同小异,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1.现代文阅读。新课标卷用议论文阅读代替了全国卷的科技文阅读,因为它是本试卷的第一题,为了让考生容易上手、消除对高考的恐惧心理,所以命题的形式全是客观题、讨论的主题多为考生所熟悉、内容的表述也比较平易。注重考查信息筛选与分析整合的能力。

2.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所选材料均为课外的人物传记和文言散文。考查范围涉及新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意义、18个虚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但在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解释和与人物有关的信息筛选上,考生辨析起来会有一定难度,看来命题还是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功;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单篇鉴赏,多选律诗、绝句和小令,以唐宋作品为主,题材丰富多彩,大家与小家并重,内容与表达齐飞;名篇名句默写,主要考查考生对古典文化的背诵与积累,范围只考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古代优秀诗文诵读篇目64篇,其中初中内容多于高中内容,并且兼顾体裁与朝代的均衡性。

3.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内容。为什么要用这两类文体进行对选呢?因为这两类文体在现在和将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因为这两类文体体现着高中学生不同个性倾向的发展需要。选考题采用题组选考的方法,在题量、题型、赋分、难度等方面保持一致,做到题组等值,即一道选择题、两道简答题、一道探究题。值得注意的,有一道以往试卷没有的探究题,因为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所以这类探究性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多角度性。不过,学生在回答探究题时,对观点的提炼和理由的阐述还是有很多问题的。

4.语言文字运用,考查范围虽然涵盖字音、字形、标点、词语运用、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但是最喜欢考查的主要有成语、病句、排序、得体和仿写,因此其它考点不能麻痹大意。不考名词术语,只考查学生在一定语言环境下语言文字表达应用的能力。

5.写作。从命题形式上来看,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一直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不同的是有时以文字材料出现,有时以图画材料登场。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区别在于,旧材料作文强调在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放宽的目的,是想使新材料作文有更多的写作角度,有更多样的写作个性。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新课改的高考作文,有更大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探究性,这是与高中新课改的精神相吻合的。

二、高考语文课标卷引发的思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改革,都要除旧布新,符合实际。可以说,新课改、语文课标卷也是如此,变的是考题形式,不变的是考题内容;变的是陈腐观念,不变的是新鲜血液。

1.与过去试卷相比,阅读语段增加了选做题型。选做题是一把“双刃剑”,表面看来,似乎给考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实际上考生常常因选来选去而举棋不定在浪费时间,甚至影响做题的情绪和节奏。

2.新课标语文卷的考查由重知识转变到重能力。客观题数量减少,主观题分值增大,侧重阅读,突出能力。如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阅读、文学类阅读、实用类阅读、语言表达材料的阅读以及作文材料的阅读,无一不在或明或暗、或浅或深地培养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3.新课标语文卷更贴近实际。语言运用着眼现实需要和实际运用,作文选材鲜活,紧扣新时代。显然,在作文备考方面,不能光积累一些历史上的人和事,而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上一篇:空谷飞香待人觅,几多幽径可探寻 下一篇:浅谈散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