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生育观念理性还是恐惧

时间:2022-06-24 01:48:25

现代人生育观念理性还是恐惧

人类要繁衍,社会要延续,我们就要养育后代,在养育后代方面,我们的传统观念可以用两句话总结:“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然而,中国人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我国生育观念已从“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生育观念渐变为现在的“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个样”的新型生育观念。尤其是都市女性,她们的生育观已随着时尚的风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愿生育的女性比例已相当高,还有一些女性表示,“即使结婚也不要孩子”,传统的生育观受到了冲击。

逐渐被颠覆的旧生育观念

旧生育观念,是旧社会的历史惯性和价值取向在人们头脑中的综合反映与集中定格。直到现在,一部分人在生育问题上顽固残留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旧观念,依旧是那样的浓厚,那样的根深蒂固。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数量猛增,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祸根和今后控制人口数量和平抑出生性别比差的巨大障碍和阻力。

任何一个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源自相应的社会存在,依赖于一定的客观实际,都是客观实在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变化的必然结果。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能够顽固地残留到今天,并继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也同样有它的客观背景、社会基础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

解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觉悟、法制观念和人权意识日益增强,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作用和权益日益提高。随着这一系列客观实在的转变,男尊女卑这一腐朽观念残留、生存与活动的空间越来越窄小。人们的生育观念也有了相当程度的转变。但是,由于农村确实还存在人多势众、以大压小、以强凌弱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生男生女,有无男孩和男孩的多少,对家庭乃至家族的实力、地位、作用和权益,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响。因而,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就难免残留到今天并仍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多子多福,养儿防老。是农业社会的旧观念。传统的农业社会,比如清朝,那时的社会是宗族社会,政府是不会理你的养老问题的,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是在家族里面解决的,只有依靠自己的子女,或亲戚。去解决老了之后的后顾之忧。而且又因为那时是宗族社会,子女越多,家族就越大,在这个家族中占的股份就越多,就更加有力量,就更加有话事权,所以说多子多福。还有那时也不存在养老保险体系,没有社会统筹,于是你就要养孩子,就要教他要有孝心,然后你老了之后,你有一个子女是一重保险,有两个子女是双重保险,有三个子女就是三重保险了……正所谓,养儿防老。

但是,在现代社会,这条路是完全走不通的。因为教育成本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养一个孩子,不是多煮一把米的问题,还要负担他的教育成本,这是养育子女的成本中最大的支出了。假如要养大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要投入的教育成本是30万,多养一个,那就要付出60万,这还仅仅是教育成本,还没包括日常吃饭穿衣的开支。况且,投入这么大,还不能担保他大了之后,是不是有能力可以奉养老人、让父母安享晚年,养多一个,你投多30万的教育成本,等老了之后收回30万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

王帆生于1978年,一年前结婚,夫妇二人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的父母都对两人组成的小家庭寄以厚望。老人家还时不时到王帆家里“视察”,旁敲侧击,长吁短叹。

“你以为我不想有自己的孩子吗?看到隔壁家小婴儿,眼睛都不会动了。我们夫妻就这个问题商量过很多次,最后还是决定不生,不是不想,是不敢啊!”王帆面对提问显得有些激动。

王帆对记者无奈地叹了口气,算了笔账:从小孩出生到三岁,奶粉钱所费不菲;三岁之后到七岁要进幼儿园,教育费用水涨船高;入小学之后到高中,家长必须在抢夺优质学位上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许多重点高中的学位连钱也买不来,大学学费也不是个小数目。另外,孩子的衣食住行、课外培训、旅游度假、娱乐休闲,无不要钱。有调研报告称,父母养大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平均要花掉49万元。这个数目乍看很惊人,但再仔细算一算却属实。在北京、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养育孩子的费用还会更多。另外,养大一个孩子同时要投入责任、感情,对父母形成的压力甚至比物资投入更重大。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是多子多福,而是多子多愁了。

压力改变观念

面对社会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当越来越多的房奴、车奴在背负着生活压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没钱不生孩子”的观念,当“丁克”二字成为当代知识青年追逐的一种时尚,当职业女性为了事业无奈地放弃生育或是推后生育:旧的生育观念正在被潜移默化的改变,“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摒弃。

2004年全国妇联曾对外公布:中国的“丁克家庭”已经突破60万,年轻已婚女性中有四成以上不愿意生育子女。和一些坚决“丁克到底”的独生子女夫妇相比,有些人不要小孩有着莫大的苦衷。

现代社会,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在事业方面的能力并不比男人差。也有相当一部分女性把事业看得很重,不愿为了结婚生子而耽误前程。

“要孩子,还是要工作?”今年大学毕业的何琳对记者说:“几乎所有用人单位都会对女大学毕业生的结婚生子时间有要求。签协议,口头上也要警告‘保证3年内不结婚,5年内不生育。’求职心切的大学生只能答应这样的要求。”……要工作还是要孩子,已经成为困扰许多职业女性、甚至家庭的难题。

现代年轻女性思想大胆前卫,生育观也令人咂舌。记者在某大学随机对几位女大学生进行了采访。女大学生们对于“即使结婚也不要孩子”的观点认同率颇高。她们说,现在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太大,年轻的时候肯定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拿来干事业。对于不结婚只想要个小孩的观点,也有个别大学生表示赞同。而一些女大学生认为,生不生孩子要看将来的经济状况,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会选择要个孩子,使自己的生活没有缺憾。

小夏在北京开办了一家汽车培训中心,和老公感情极好。结婚5年来一直没要孩子,而且随着培训中心学生的增多,几家连锁培训中心相继开课,小夏打算以后也不要孩子。小夏告诉记者,如果生孩子,培训中心的事情就没人管理,如果继续工作,孩子又没人带,交给别人不放心,交给父母带,父母年纪都大了,行动也不方便。她是外地人,北京没有亲人,因此培训中心的所有事情一向都是亲自打理,她可不想把自己辛苦打拼来的事业丢弃。

记者调查发现,现在像小夏这样的都市职业女性很多。对她们来说,生孩子是件很困难的事,选择生孩子就可能面临事业的危机。

现在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公司内部竞争激烈,员工每个月都有固定的任务额,公司定期对一线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排名,实行末位淘汰制。女员工即便怀孕仍要遵守这样的制度。生了孩子,就等于丢了工作。在开发区某企业工作的何菁告诉记者:“我身边就有女同事因生孩子丢掉好岗位、好

职位的事儿。在我们企业,女职员一怀孕就被调到行政部门或是做文秘工作,等生完孩子再想回到一线创业部门简直比登天还难。即使女职工可以休3个月的产假,但是大多数生产的女职工为了保住一份工作,不得不满月就上班。”

一些专家指出,现代职业女性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知识女性,独立性较强,事业心重,因此把生孩子看得较淡。加上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生育可能会影响到一些机会,一些女性往往就把生孩子当做个人发展的障碍。

据了解,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选择不生孩子的女性越来越多,而生育女性的年龄也在逐年提高。不难看出,现代社会女性生育年龄逐年提高已经成为―个不争的事实。

正确转变现代生育观

在当今的社会,传统的观念正在受到挑战。现代家庭的生育观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现代人们对“生孩子会影响工作发展”、“养孩子的花费太高,养不起”的担心最为突出。由此可见,来自职业、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成为年轻夫妇们迟迟不敢要孩子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现实的困境就造成了现代都市人的尴尬:不要孩子无保障,想要孩子不容易。

经过多年的丁克,也许有人真的已经习惯了,也许有人更加崇尚自由、不羁的生活方式了。但是,丁克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精彩,它同时也给这群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专家认为,丁克家庭的增多,虽然能减少出生人口数量,但会导致离婚率的上升、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而且在“丁克”夫妇年老后,还可能因无子女引发社会养老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事实上,丁克家庭始终都缺少一个生活的重心。丁克多年,夫妻双方的工作都已经很稳定,而且年纪大了,事业上想要大发展基本上也不可能了,于是,生活就缺少了追求的目标,空闲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这时候,如果有个孩子,就不会觉得寂寞,生活也有盼头。孩子其实就是家庭的重心,夫妻感情的纽带,没有了重心和纽带,家庭就摇摇晃晃。据社会学家的相关研究表明,丁克家庭的离婚率高于普通家庭的离婚率,两个人的生活,没有孩子的牵绊是自由的,而一旦没有纽带维系的二人世界出现感情危机,便很容易破碎。因此,再也没有比养育一个孩子所带来的“同舟共济”的感受,更有助于婚姻、家庭的稳定了。

其次,也有些当初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而被迫丁克的夫妇,随着工作形势的稳定和收入的增多,具备了生养孩子的客观物质基础,从而自然退出丁克行列。然而丁克们需要面对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高龄生育的尴尬。

从医学上讲,不生孩子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女性选择生育的时间最好在30岁以前,因为高龄生产会出现很多生育问题。一般认为,35岁以上的初产孕妇为高龄孕妇,也称高危孕妇。虽然现在很多高科技手段以及先进设备可以帮助高龄产妇生下健康宝宝,但医学专家也明确表示,与适龄生育相比,高龄产妇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分娩时间越迟,越容易生下畸形儿。不提倡女性在35岁以后怀孕,因为高龄生育不仅会增加宝宝的危险,同时对母亲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很大。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构成单元的表述,完整的家庭结构,有助于增加一个家庭的稳定性。我们应理性对待当今社会所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各界共同努力改善社会对女性待遇的不公制度,在摒弃“多子多福”的旧生育观念的同时,与我国所倡导的“优生优育”宗旨并行,在多元他的转变中实现大家、小家的共同和谐。

上一篇:流动人在宋庄的和谐生活 下一篇:水利部:我国累计解决3.4亿农村人口饮水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