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修订本)生词释义研究

时间:2022-06-24 12:14:34

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修订本)生词释义研究

摘 要:《汉语教程》(修订本)是北京语言大学推出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该教材目前在国内外广泛使用,但在生词释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词性标注、词义范畴、时间义、语法意义、近义词意义”这五个方面,对《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一二两册的生词释义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列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汉语教程 词性标注 词义范畴 时间义 语法意义 近义词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科学、实用的对外汉语教材是不可或缺的。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尤其是在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科学的生词释义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的使用者汉语基础薄弱,如果生词释义不准确或不恰当,学生很容易理解不当,产生偏误,这对汉语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汉语教程》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要讨论的是2009年6月第2版。该教材的生词释义由“词性注释、语音标注和英译”三部分组成。总的来说,其生词释义的结构是比较科学的,翻译语言也较为精炼,但在具体注释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们以《汉语教程》第一册和第二册为研究对象,分析对外汉语教材在生词注释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

一、词性标注不规范

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词性的标注,有助于留学生在自学生词时,在词性这一层面上快速把握一个词,为全面掌握生词的意义及用法打下良好的基础。词典往往会列出一个生词的所有词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生词注释则不需要,因为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一个生词的词性大多是唯一的;列出生词的所有词性,反而会降低学生对生词词性的掌握效率,甚至会对该生词的运用产生偏误,导致事倍功半。因此,我们既不能不标或少标生词词性,又不能标注生词的所有词性。

另外,部分生词虽然词性已标注,但标注的英汉词性不准确。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准确标注词性也是十分重要的,李晓琪(1997)指出:“词类标注必须准确。如果词类标得不准确,就会产生相反的作用,甚至会误导学生对该词的使用。因此,准确性是标注词类时第一重要的问题。”

总的来说,词类标注不规范包括五个方面:不标、少标、多标、错标、英汉词性标注不准确。根据对《汉语教程》与其他基本教程的分析,我们发现,不标、少标、错标这三种情况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比较少,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多标和英汉词性对应不准确,尤其是英汉词性对应不准确。因此本部分将重点分析“英汉词性对应不准确”这一问题。如:

《汉语教程》第二册(下)第十二课中生词部分的“倒”注释为“(动)inverted; upside down”。小括号中的“动”意义为“动词”,但后面英译的“inverted”的词性为“动词的过去分词或形容词”,“upside down”的词性为形容词。虽然英文注释与被注释的中文词在意义上是一致的,但是两者的词性相差甚远,这极易导致留学生在使用“倒”时产生偏误。

再如,《汉语教程》第二册(下)第十六课中生词部分的“恐怕”注释为“(副)be afraid of; probably; maybe”。对于这一注释,汉语词“恐怕”的词性为副词,这是正确的,但后面的英语注释不是很准确。“be afraid of”与“恐怕”的语义相近,但两者词性不同,“maybe”虽然词性与“恐怕”相同,但语义不够准确。建议注释为“probably(something that most people expect tend to happen)”。这样,词性方面,“probably”与“恐怕”相同;意义方面,括号中的补充说明使得整个注释更为准确。

当然,词性标注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如,一个生词的其他词性在该课中也会涉及到。比如“姓”,在“贵姓”一词中为名词,在“我姓张”中为动词,此时把这两个词性都标注出来并加以比较和解释,是十分必要的。若一个生词的其他词性在之前的课文中学过,不妨将已学过的词性与需新学的词性一起罗列出来,通过对比分析加以巩固,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若一个生词的其他词性在之后的课文中才学,在本课中只列出课文中的词性即可,以免学生混淆。

此外,对一个词平时几乎不会涉及的意义可以先不加以注释,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发音”和“跟”的动词词性,以及“团”的量词词性在学生初级水平里并没有学到,并且也不太常用,不必列在词性标注范围之内,可以到中高级教材再出现这些词性。

二、注释词与被注释词的相关语义范畴不对等

汉英词语即使语义相近,在范围大小、词义搭配上也会有所不同。很多教材在注释时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学习者在理解上产生偏差。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其语义范畴不可能完全对应,因此,在用英语注释汉语时,出现注释词与被注释词的语义范畴不对应是很正常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在英语中寻找与汉语相对应的词,而应灵活采用各种对策,最常用的是使用一些限定语。注释词与被注释词的相关语义范畴不对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搭配词的语义范畴不对等,二是注释词与被注释词本身的语义范畴不对等。

(一) 搭配词的语义范畴不对等

对搭配词的语义范畴不对等,我们主要从词性角度来分类分析。首先是形容词,同一个形容词,在英语和汉语中,能修饰的事物范围大小往往是不同的。如:

(1)漂亮(形)beautiful(《汉语教程》第二册(上)第1课)

课文例句:“上海比过去更漂亮了。”

问题:“漂亮”只能与“人、物”类名词搭配;“beautiful”既可与“事件”类名词搭配,又可与“人、物”类名词搭配。

修改:漂亮(形)beautiful (can not delicate nouns which means "incident")

同样地,这时用英语中意义相近的形容词来注释汉语中相对应的形容词,就会导致学习者产生理解上的偏误。

另外,存在问题较多的是动词,英汉语言中,动词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还可分为行为动词、连系动词、能愿动词等等。语义相同或相近的动词在英语和汉语中并不一定属于同一类的动词。如“成长”与“grow”,“成长”一般只作不及物动词,而“grow”既可作不及物动词,又可作及物动词。如“He grew up.”“I grow rice in my country.”。再如“变成”与“become”,汉语中的“变成”属于实义动词或行为动词,英语“become”属于连系动词。《汉语教程》中存在问题的例子如下:

(2)做(动)to do(《汉语教程》第一册(上)第15课)

课文例句:“你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

问题:汉语中的“做”不能和具体名词搭配,而英语“do”皆可。

修改:做(动)to do(abstract thing)

(3)罚(动)punish; fine(《汉语教程》第二册(下)第14课)

课文例句:又被公园管理员罚了五十块钱。

问题:汉语中“罚”的搭配与英语“punish”并不十分相符。“punish”一般可用作“punish somebody”,而“罚”则不用作“罚某人”,除非在“某人”后再加一个宾语,用作“罚了某人100元钱”。“罚”后面大多单独跟事物宾语,而不单独跟人宾语;或者用作被动语态,同“fine”的用法“be fined”,即“被罚”。

修改:罚(动)fine(passive voice or used before object, barely a person)

再如:

参观(动)to visit(《汉语教程》第一册(下)18课);教(动)to teach(《汉语教程》第一册(下)第17课)等等。

(二) 注释词与被注释词的语义范畴不对等

对“注释词与被注释词的语义范畴不对等”这一问题,出于方便,我们也主要从词性角度来分类分析,这里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动词和名词。这里的语义范畴不对等侧重于词义不对等,其根源是由于词语多义性的存在,包括:“汉语一义对英语多义”的“一对多”“多对一”,以及“多对多”。如:

1.动词

(4)知道(动)to know(《汉语教程》第一册(上)第10课)

课文例句:“您知道他的手机号吗?”

问题:英文中的“to know”除了有“知道”义,还有“认识”义;而汉语中“知道”无“认识”义。

修改:知道(动)to know (sth)

2.名词

(5)门铃(名) bell (《汉语教程》第三册(下)14课)

课文例句:“张太太家的门铃坏了。”

问题:“bell”有以下义项:①钟,铃,电铃;②钟声、铃声。“bell”并不能准确地注释出“门铃”。

修改:“bell”为“doorbell”

有论文将以下这个也归入语法类,笔者觉得不是很准确,认为这应列入语义这一大类中词语的文化意义部分。因为这类词的引申义是基于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文化而产生的。

(6)绿(形)green(《汉语教程》第一册(下)第21课)

课文例句:“你从这儿一直走到红绿灯左拐。”

问题:汉语“绿”只表示颜色义,而英文词“green”既可以表示颜色义,还可以表示“春天,希望”义,甚至可以表示“嫉妒”义。

修改:绿(形)green (commendatory sense)

有些生词注释,在涉及到用法问题时,通常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全面详细地讲解,注释不可能包含用法讲解。因此,英语注释需要细致,也要把握好“度”。

三、时间义不足

英语时态用动词的词性变换表现出来,时态很容易区分;而汉语的时态(为了表达得准确,我们使用时间义),则通常是通过时间状语、助词和一些“时态词”(如“原来、曾经、了、掉、完成、将、正在、己经、开始、结束”等)来表示。对于第一语言为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正确地判断与表达汉语的时间义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材需要对这些词加以确切的注释。对教材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主要从四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汉英都为多义,对应义为不常用义,英译需一定的限定,以下简称“多对多”;其次,汉语单义,英语多义,英译需一定的限定,以下简称“一对多”;再次,汉语多义,英语单义,英译需一定的补充说明,以下简称“多对一”;最后,是汉语在英语中的对应词不存在,以下简称“一对无”。

(一) “多对多”

(7)以后(名)after(《标准汉语教程》上册・三,第21课)

课文例句:“他来了以后,我跟他好好聊聊。”

“after”指时间时,意思为“在……之后”,如果用于注释“地震以后”中的“以后”是可以的;但课文中的意思并不是指“在他来了之后”,而是指“等他来了,我跟他好好聊聊”。“以后”在这里只是一个虚指,指的是“将来的某一时刻他来了,然后我跟他好好聊聊”,因此在生词的注释中应该体现出时态,且该生词的词性注释也不准确。建议注释为:after(usually indicating future)[1]。

(二) “一对多”

(8)又(副)again(《汉语教程》第一册(下)第26课)

课文例句:“你们队又输了吧?”

“又”表示“同一类事物或情况重复发生”,往往表示己经发生过的事情或情况。“again”既可用于己经发生过的事情或情况,也可用于还未发生的事情或情况。建议注释为:again(used to describe things or situations which have happened)

(三)“多对一”

“时态注释不足”除了体现在时间状语、助词和一些“时态词”的注释中,也体现在动词的注释中,尤其是一些既表示实义动词,又表示能愿动词的动词上。如:

(9)要(能愿)to want to;to wish to (《汉语教程》第一册(上)第九课)

课文例句:“我要去银行换钱。”

(10)要(动)to want; to desire (《汉语教程》第一册(上)第七课)

课文例句:“你要几个?”

“一个。”

分析:在两课中出现了“要”的两个不同义项,但翻译大致相同。第一个义项“要”为能愿动词,表示“没有做而将要做”,因此,建议对第一个“要”应标注其时态特点:“will;be going to”。

四、语法意义不足

(一)离合词

汉语中有一类特殊的词,英语中没有,叫作“离合词”。其特点是:1.不能带宾语,因为其本身有宾语;2.可以分开,中间可以加入动态助词、数量词补语等成分,有些动词可以重复。常见的离合词有“理发、见面、谈话”等。在对外汉语教材中,有些离合词的释义,从注释角度看来,并没有什么错误,但仍然会导致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产生不少偏误。如:

(11)出汗to sweat (《汉语教程》第二册(下)第15课)

课文例句:“刚爬了一会儿就出了一身汗,……”

分析:因为英语中没有离合词,学生很容易把“出汗”当成一个普通的动词来使用。在英语中,“出汗”的用法是这样的,“He sweat a lot.(他出了很多汗。)”。按照教材注释,学生就极有可能这样使用“出汗”一词:“他出汗了很多”。因此,教材编写者在给这类词做注释时,应作特殊说明。

类似的例子还有“理发、结婚”等等。因此,在注释这一类生词时,必须注明它们是“离合词”,以避免偏误的产生。

(二)语法位置

汉语主要通过语序的变化和虚词来表达自身的语法意义。但很多对外汉语教材的生词注释却忽视了这一点,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掌握生词。如:

(12)光(形)used up; empty (《汉语教程》第二册(下)第17课)

课文例句:“汉语差不多都忘光了。”

分析:“光”在文中的用法是用于动词后,表示什么都没有,如“吃光”指“吃没了”,“用光”指“用没了”。但是“used up”的意思是“筋疲力尽或用光”,注释并不准确,且没有注释出“光”的语法位置,即常用于动词之后。

建议注释:“used after verb indicating nothing left”

类似的词还有“亲手、之一、以内”等。

五、近义词解释

汉语词汇中存在不少近义词,《汉语教材》中也涉及了不少近义词,甚至有些出现在同一课里。如,《汉语教程》第二册(下)第1课中的生词解释部分同时出现了“盖(大楼)”与“建(小区)”,在解释这两个词时,该教材都用“to construct; to build”来解释。

其实两词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否则课文中的句子 “大楼越盖越多,住宅小区也越建越漂亮”,也可以改成“大楼越建越多,住宅小区也越盖越漂亮”,显然这样的改法是不恰当的。

再如,同一课中的“意见”和“建议”,这两个词是近义词,但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编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注释“意见”和“建议”这两个词的时候,分别注释为 “opinion; different opinion”和“proposal; suggestion; to propose; to suggest”。试看这两词的解释,对于后者,如果不讨论词性,其注释是比较准确的;而对于前者,试从留学生的角度来看,看到释义“opinion; different opinion”,最先想到的自然是“观点、看法;不同的观点、看法”,而这与被注释的汉语词“意见”的意义是有不小的差距的。这里的“意见”若解释为“opinion with unsatisfaction”,或许会更恰当些。

类似的词还有“俩”和“两”,“我们”和“咱们”等等。

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的注释,要注意与其近义词词义的区别,以提高教学效率。

六、结语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生词注释需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加以考虑,不断加以完善。需要注释限定比较的地方,不能省略,需要简略之处,绝不累赘,尽量做到详略得当、准确、系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静.《汉语教程》生词释义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陈冰.《汉语教程》英译部分的问题考察及应对策略研究[D].哈

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3]王鹤楠.《汉语教程》中的英语生词注释问题解读[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11,(2).

[4]刘佳.《汉语教程》英语注释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

学,2012.

[5]刘航.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文注释存在的问题及由此导致的习得

偏误[D].长春:吉林大学,2013.

[6]矫政杨.《汉语教程》中的英语注释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

江大学,2012.

[7]侯嘉.对外汉语教材同译词语的考察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

大学,2012.

[8]王鹤楠.《汉语教程第一二册(上下)》英语翻译问题研究[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对外汉语系,2011.

[9]窦洪霞.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的英文注释问题研究[D].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2011.

(吴甜田 浙江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310023)

上一篇:李建树小说语言的修辞艺术 下一篇:“人称代词+一个+NP”格式的语义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