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冲突:原因、功能与应对

时间:2022-06-23 11:47:54

师生冲突:原因、功能与应对

师生冲突是师生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近20年以来,师生冲突问题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视角研究了师生冲突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笔者力争对这些研究进行疏理,以展现本领域研究的全貌。

一、师生冲突的涵义

1.冲突的概念

最早注意“冲突”现象的是西方社会学家。一开始,社会学家把冲突现象看成越轨的、反常的和病态的现象。随着对“冲突”问题的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冲突既可能是一种破坏社会稳定的因素,也可能是促进社会整合的因素。社会学家对冲突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冲突观认为,冲突是指各派之间直接的和公开的旨在遏止各自对手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如小罗宾・M・威廉斯(Robin Williams,1970)认为:“冲突是一方企图剥夺、控制、伤害或者消灭另一方并与另一方的意志相对抗的互动;真正的冲突是一场战斗,其目标是限制、压制、消灭,否则将受到对方的伤害[1]。”而广义的冲突观认为,任何公开的或隐蔽的对抗,即把诸如势不两立的目标、互相排斥的利益、感情上的仇恨、抗争、暴力斗争以及常规下的相互抵触等种种状态都包容到冲突的概念之中。例如,刘易斯・科塞(Lewis A.Coser,1956)认为冲突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2]”。

2.师生冲突的概念

学者们对师生冲突的观点各异。陈振中认为,“师生冲突是指由于师生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3]王建军认为,“师生之间由于某些原因(如目标差异、感情差异、权力差异等)而产生的潜在或公开的排斥或妨碍对方的过程。”[4]田国秀认为,“师生冲突是指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直接的、公开的旨在遏止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过程。”[5]综合起来看,师生冲突应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其一,师生冲突是一种社会互动方式;其二,师生冲突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即可能是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也可能是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还有可能是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或学生个体与教师群体之间;其三,师生冲突的发生反映了教师与学生在价值观、地位、目标、或是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其四,师生冲突现象十分普遍。

3.师生冲突的类型

师生冲突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师生冲突的主体的不同,把师生冲突划分为师生个人间的冲突、教师与“小团体”的冲突、教师与学生干部的冲突[6];根据师生冲突的性质,可以把师生冲突划分为良性冲突和恶性冲突[7];根据师生冲突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师生冲突分为隐性的、间接的冲突和外显的、直接的冲突[8];根据师生之间行为对立和对抗的程度,可以将师生冲突分为一般性的行为冲突和对抗性的行为冲突[9];根据冲突行为目的指向,可以将师生冲突分为手段性冲突与目的性冲突;根据冲突对学校组织的影响可以将师生冲突分为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10]。

二、师生冲突的原因

1.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作为师生冲突的主体之一,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产生师生冲突的重要原因。首先,有的教师存在着人格缺陷的问题。学生总是喜欢富有爱心、和蔼可亲、公正、知识渊博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而冷漠、偏心、不负责任、才疏学浅的教师容易同学生发生冲突。如果教师现实人格与学生期望的教师人格相距甚远,就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对立[1]。其次,有的教师缺乏必要的个性修养。这些教师可能富有责任心,一心为学生着想,但常常情绪失控,作出一些过激行为,导致师生激烈冲突。第三,有的教师教育能力不足,不善于组织教学和管理班级,面对突发事件缺乏教育机智,常常引起学生的不满。

2.学生方面的原因

师生冲突产生的原因也会来自学生方面。首先,随着学生个体身心的不断发展,学生个体自我意识、独立精神逐渐增强,尤其到了中学阶段,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成人感”,出现过度自尊、反抗成人控制、固执己见等现象。如果教师不能理解学生这一特点,就很容易导致冲突的产生[11]。其次,学生的挫折感也会引发师生冲突。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焦虑和恐惧,引发挫折感,师生冲突往往成为学生宣泻挫折感的一种方式[12]。

3.师生差异的原因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社会角色认知、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也会导致师生冲突。首先,在当今社会中,科学知识日新月异,学生获得知识信息渠道日益多样化,教师自身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如果教师死守“师道尊严”,就会与学生产生对教师社会角色的认知差异,引起师生冲突[11]。其次,教师与学生价值取向存在着差异。在当今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而不少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评价标准主要是学习成绩和纪律,并力图把学生塑造成高分、听话、顺从的优等生。教师狭隘、局限的价值观与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发生了激烈的碰撞[13]。第三,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观念不一致。师生之间由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及家庭社会诸因素的制约,观念上的差别是普遍存在的。[14]教师和学生之间对美丑、善恶、荣辱、好恶等许多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往往会导致师生之间情绪上的对立,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4.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的组织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师生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首先,“学校组织的异质、多权威、多层次结构”强化了学校组织的科层化[13]。教师在这一组织中是重要的管理者、控制者,常常“重事不重人,缺少人情味”,而学生讨厌官僚习气。二者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师生关系的冷淡僵化进而产生各种形式的冲突。其次,应试教育导致学校把工作重点放在升学方面,教师只专注个人传授知识任务的完成,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第三,学校有重点和非重点或好校和差校之别。升入基础薄弱学校的学生,往往自我定位较低,对学习的信心丧失,容易产生与学校和教师的对立和对抗。

三、师生冲突的功能

1.师生冲突的负面功能

师生冲突的负面功能备受关注。研究表明,师生冲突的负面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冲突一旦发生,教师必定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处理,这样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秩序就被打乱,从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整个课堂教学将会陷入难以控制的混乱之中。其次,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冲突使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如果教师不能恰当处理,这种对立情绪作为非智力因素久而久之必然会伤及师生的身心,影响其健康[15]。第三,引发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冲突是属于课堂中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可能会因为教师的失误而造成对学生的伤害,这将会受到行政处理,甚至刑事法律制裁。这对教师和学生都将造成终生的遗憾。

2.师生冲突的正面功能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师生冲突可以发挥正面功能。其一,师生冲突就如安全阀一样会及时地发泄师生心中的不满和烦闷,有助于师生身心健康,使教师和学生承受冲突的能力与信心得到提高,应对和处理师生冲突的方法和策略也会更丰富、更灵活[16]。其二,师生冲突的存在促使师生正视问题,关注矛盾,而处理冲突的过程,刚好是师生双方增进了解、心灵交流的契机,也是改善师生关系、强化群体凝聚力的重要环节[17]。其三,冲突激发起人们对已潜伏着的规范和规则的自觉意识。如果没有冲突,这些规则也许一直被遗忘或未被人们意识到。通过冲突,唤醒了冲突各方对支配他们行为的规范需求的自觉意识,使对抗者认识到他们属于同一个道德世界”[2]。其四,师生冲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过度控制、压抑学生是不能形成其独立个性的,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学生在冲突中,可以增强主体意识、独立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18]。

四、师生冲突的应对

1.师生冲突的应对的途径

如何有效应对师生冲突一直是师生冲突问题研究的核心。大部分学者认为,教师在应对师生冲突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9]。根据师生冲突产生的原因,学者们提出师生冲突应对的五条途径:其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过度强化权威的作用,滥用对学生的管理权力,势必导致师生冲突一旦爆发就难以消解的局面。解决这种师生冲突的关键在于消解教师权威的合法性,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20]。其二,掌握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师生冲突发生的伊始一般都不是对抗性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高超的教育艺术来把握住课堂变化的脉搏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变策略,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21]。教育机智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具体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22]。其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保持良好教学心境,面对复杂问题,始终都能控制情绪,冷静处理。其四,树立教育法制观念,使自己处理问题行为的方式控制在教育法律所规定的范围之内[13]。其五,教师要实行民主管理,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23]。

2.师生冲突应对的策略

研究表明,教师在面对冲突情境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应对策略:一是回避策略。教师面对冲突情境,采取逃避或否认的态度。回避策略可以避免问题的扩大化,有利于暂时缓和矛盾,但并没真正解决问题,长期使用效果不佳,反而可能进一步加深冲突。二是强制策略。教师运用自己的权威,以强制的手段解决冲突[24]。三是克制策略。当教师发现自己有错误,应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接受学生的批评和监督,将冲突的损失降到最小。四是合作策略。师生双方采取合作策略,尊重差异,进行心灵的沟通,努力寻求整合的结果,这是一种最优策略,是最为理想的解决冲突的方案[25]。五是妥协策略。当双方各有道理而目标相互排斥时,或学生的要求有充分的理由时,教师选择的最好方法就是妥协[26]。

纵观二十年来的师生冲突研究,我们发现,师生冲突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师生冲突的涵义、原因、功能、应对等方面,尚未有关于研究师生冲突心理机制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师生冲突的研究主要还只是思辨性研究,很少有经过严格设计的实证研究。因此,本领域的研究应更重视实证的研究方式,重视师生冲突的心理机制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乔・H・特纳著,吴曲辉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刘易斯・科塞著,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陈振中.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0(2):40~42.

[4]王建军,邹红.师生冲突的分析及其管理对策[J].现代教育论从,2003(6):50~53.

[5]田国秀.师生冲突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探究――基于刘易斯・科塞的冲突分类理论[J].教师教育研究,2003(6):44~45.

[6]房凤容.正确处理师生冲突――兼论教师的心理素质[J].河南教育,2001(1):16~17.

[7]徐爱芬.中学师生冲突现象研究――以兰州市安宁区的部分中学为例[Z].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8]石艳.隐性冲突:一种重要的师生互动形式[J].湖南师范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2):67~70.

[9]禹旭才,彭辉.师生冲突的再认识[J].煤炭高等教育,2002(1):51~53.

[10]田国秀.师生冲突的含义,类型及特征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7):12~15.

[11]张旌旗.师生冲突探微[J].宿州师专学报,2003(1):96~97.

[12]Timothy D.Evans.Encouragement:The key to reforming classrooms[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6(9):81~85.

[13]周兴国.课堂里的师生冲突:根源及对策[J].教育评论,1999(1):48~50.

[14]王闯.教师过激行为的探讨及预防[J].现代技能开发,2000(7):38~39.

[15]Rebecca P. Ang.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ventoryUsing Exploratoryand ConfirmatoryFactor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2005(1):55~73.

[16]Elizabeth W. Saft, Robert C. Pianta. Teachers'perceptions of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Effects of child age, gender, and ethnicity of teachers and children.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01(16):125.

[17] Pianta R C. Enhanc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teachers[M].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9.

[18]Steven A.Meyers.Strategies to Prevent and Reduce Conflict in College Classrooms[J].College Teaching,Vol.51(3):94~98.

[19]陈爱萍.避免师生之间恶性冲突的“变”“立”“控””联”[J].基础教育研究,2003(6):47~48.

[20]鲍聪.2002年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3(4):24~27.

[21]张金芳,刘秀英.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冲突刍议[J].龙岩师专学报,2004(2):126~128.

[2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3]时盛荣,杨和平.论课堂师生冲突的成因及对策[J].重庆师专学报,1999(4):44~45.

[24]Ryans D G.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M].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1960.

[25]DeCecco,John P.,Schaeffer,Gary A. Using Negotiation to Resolve Teacher-Student Conflicts[J].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1978(4):64~77.

[26]田国秀.接纳冲突:当代教师面对师生冲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27~30.

上一篇:自主学习型教师自我发展模式探索 下一篇: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