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师生冲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4-02 02:47:48

浅析师生冲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的事件越来越多。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师生冲突在学校教育问题中占极少数的比例,但是其产生的危害和消极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从教师角度来说,它严重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甚至教师可能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受到行政处罚或承担法律责任;对学生来说,也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会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受到校纪校规的处理,甚至因此而失去学习的机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从学校来说,师生冲突事件的发生严重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全校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严重的损害;从社会角度说,此类事件会造成公众对学校教育的负面评价,尤其是打击公众对教育的热情,从而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因此,找出师生冲突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减少、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这一问题从教师的角度作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师生冲突的成因分析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掌握着教学进程的进度、节奏和氛围,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学习,不能左右教学进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发生师生之间的冲突,教师显然要承担主要责任。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引发师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教师的某些不当行为引起学生的抵触、反感

唐代著名学者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下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实际上是指出了教师在教育中的职责。传道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授业是指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解惑是指解答学生疑问,为学生指明方向。但是,现在有一些教师经常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不端行为,如教师要求学生严格守时而自己却经常迟到,严禁学生抽烟而自己却在公共场所吞云吐雾,在休闲娱乐后带着满身酒气、睡眼惺忪地走上讲台,利用学生家长办私事等。这些不端行为极易引发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反感情绪,学生会认为这样的人不配当老师,没有资格教他们,因此,在上课时不仅不会认真学习,甚至会故意捣乱挑衅教师,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就是必然的了。

2.教师过于注重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

教师作为教学的管理者,为了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和保证教学的高效率,必须树立起一定的权威。但是一些教师对权威却存在错误的理解,认为教师的权威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低眉顺眼、服服帖帖,不容许学生有任何小动作,对学生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往往小题大做、暴跳如雷。比如:在教师讲课时学生的接嘴、反驳、扔东西、嚼泡泡糖等,而学生认为这些行为是无意的,感到自己受了委屈也就容易和教师发生冲突。

3.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处理不当而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引发冲突

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自控能力比较差,在学校犯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一些教师不能理性看待和正确处理,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罚和辱骂。如当学生迟到时不让学生进教室;当学生扰乱课堂教学秩序时,将学生直接赶出教室;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挖苦、嘲讽学生,甚至使用一些侮辱性的言语等。教师这些行为实际上都严重伤及学生的自尊,学生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在面对这些情况时,往往也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对抗教师。从实际来看,教师对学生错误处理方式不当是绝大多数师生冲突爆发的直接原因。

4.教师心理失衡,迁怒于学生

造成教师心理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工作压力过大,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并且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比其他人要更大。教师工作时间长,除了上课以外,备课、批改作业、与学生谈心都要占据大量的时间;工作任务重,尤其是现在许多学校都所谓的“末位淘汰制”,教学成绩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资福利,甚至面临分流下岗的风险;学生难以管理;职称晋升竞争过于激烈;社会对教师工作存在过高的期望等。二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过大。长期以来,教书育人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这些赞誉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敬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而教师的收入待遇在整个社会中相对比较低,同时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教师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社会地位,因此难免在心理上失去平衡。在面对心理失衡时,一些教师不能适时调整心态,在工作中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带着这种消极情绪上讲台,把学生作为宣泄的对象,也就容易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

二、怎样避免师生冲突的发生

作为教师,要避免师生之间发生冲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正人先正己,做好学生的表率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育人者,要教育好学生,须以身作则,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征服学生,赢得学生的敬重。

2.尊重学生

教师与学生,一个是教育者,另一个是受教育者,但是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能总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还不成熟,自尊心和逆反心理比较强,在行为上自控能力比较差,管不住自己。因此,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斥责、处罚,应该多予以宽容和谆谆教导。

3.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互信

从实际来看,师生之间发生冲突,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误会而引发的,比如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违纪行为理解为对自己的不尊重,是故意扰乱教学秩序;学生把教师正常的教学管理、批评教育理解为针对自己,是故意给自己过不去。消除这种误会的最好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谈心,通过交流使教师能了解学生产生各种不良行为的原因,使学生也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这样就能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即使师生之间有矛盾,也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理性解决,而不至于激化为冲突对抗。

4.在课前多备一些预案,课堂上善于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机智化解矛盾

教师之所以在课堂上生气、发火,很多时候都是由于出现一些突发的、意料之外的情况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程。当教师怀着满腔热情走上讲台时,所设想的都是学生认认真真听讲、做笔记、写作业,而不会设想到学生在课堂上讲话、睡觉、搞小动作等情况。教师在面对这些情况时,由于缺乏心理准备,自然怒从心中起。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各种意外情况及应对策略,以避免在课堂上疲于应付,举措失当。此外,当教师与学生已经产生矛盾时,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用开玩笑、戏谑、调侃等温和的方式来化解。如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话,教师通常都是对学生大声呵斥:“哪来这么多废话,闭嘴!”但是也可采取另外一种方式:“某某同学在下面说得很开心,我们请他到讲台上来讲,让大家都高兴高兴。”很显然,后一种处理方式既达到了阻止学生讲话,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的目的,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不会使矛盾激化。

5.善于排解压力,调整心态

据调查,教师群体中发生心理障碍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因此在面对压力时,教师更要善于排解。在平时,可以以跑步、打球等运动来释放压力,也可以通过看书、听音乐来调节心情,放假时可以通过远足、旅游来放松身心。切忌带着压抑愤恨的情绪走上讲台。

当然,引发师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因素以外,还有学生、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要避免师生冲突事件的发生,单单依靠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社会都参与进来,才能真正构建和谐课堂、平安校园。

(作者单位 自治区拉萨中学)

上一篇:浅谈学生体质健康与摄入营养的联系 下一篇:浅谈高职美术欣赏课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