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师生关系

时间:2022-03-18 10:53:35

从《论语》看孔子师生关系

摘要:孔子所以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因为他特别重视教育,孔子凭自己的学识和德行,赢得了弟子的尊重,那他又是怎样对待学生的呢?本文试从孔子与学生的交往过程看孔子倡导的平等关爱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孔子;师生关系;平等;关爱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18-01

两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进程,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与文明,其文化的本源是儒家文化。受传统文化的多项影响,在中国师生交往史上,专制性的师生关系一直存在着,教育中民主、平等、自由鲜有市场,师生关系的尊卑贵贱现象至今在一些教师身上仍有影响。其实在师生关系上,圣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典范。从《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师生交往的材料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

一、尊重学生,师生平等

在教育层面上,孔子及弟子堪称平等师生关系的典范。孔子跟弟子相处,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教育平等。“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根本,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孔子弟子三千,多出于贫寒之家。颜回、原宪、曾参等人,生活饥寒交迫。据载,颜回身处陋巷,原宪住在只有一丈见方的茅屋里,曾参常常衣不蔽体,捉襟见肘。孔子照样收他们为徒,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孔子招弟子不要学费,送上几条干肉当薄礼,他都统统收下给以教导。且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的人都平等的加以教育,子路比孔子小九岁,生性粗鄙好勇,曾当面羞辱孔子,可孔子还是设法诱导。“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孔子针对子路鲁莽的品行,建议他不要勇猛过头而有生命危险,应该考虑还有年老的父兄在,非常具体,通情达理,改变其操守,最终成为最亲密的弟子之一。孔子对学生的教育秉承“一视同仁”的思想,对弟子毫无保留,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从来不对弟子隐瞒什么,“我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让你们知道的,这就是孔丘啊。”对待学生和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没有厚此薄彼。

尊重是平等的基石,互相尊重,才会有互相平等。子曰:“当仁,不让于师。”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孔子和他的弟子把“仁”当作最高的目标,在“仁”面前,学生也无需受到老师的压力,人人平等。

二、关爱学生,亦师亦友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孔子和他的学生感情深厚,情同父子。另外我们从颜回和子路等学生与孔子的言行来了解。

颜回,字子渊,一作颜渊,又称颜子,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曾经这样评价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操行卓越,可生活艰苦,饮食不周,居住条件差,而孜孜不倦地在追求“仁”。颜回死后,孔子伤心欲绝,反复念叨:老天爷要了我的命!跟在身边的人说:你哀痛过度了!他却反问:我不为这样的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颜回死后,鲁哀公曾经问孔子:弟子当中谁好学?孔子回答:颜回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则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孔子对颜回有很高的评价,在孔子看来,颜回是努力践行自己理想人格的学生,好学而安贫乐道。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鲁国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直率鲁莽,在言语和行动上经常和孔子发生分歧,表面上似乎两人师生关系不好,子路当从指责孔子“子之迀也!”甚至“凌暴孔子”,必是动手了,然而,孔子表现出超然的大将风度,“君子和而不同”,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真诚接受子路的建议,有效缓和师生矛盾,又以柔克刚,“设礼,稍诱子路”,以礼仪感化了子路。在卫国统治集团的内讧中,率直忠厚的子路被剁成肉酱,噩耗传来,孔子失声痛哭,也是呼天抢地,这使得七十多岁的孔子更快地走向了生命的终结,在子路死后四个月,孔子就与世长辞了。

颜回和子路,两个个性完全不同的学生,颜回对孔子毕恭毕敬,子路率直,不盲从,孔子与他们的关系亦师亦友,互相称赞。足见其师生关系和谐。《论语》记载,伯牛德行很好,却身患重病,据说是麻风病,孔子前去探望,从窗口伸进手去握住伯牛的手,哀叹道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孔子对弟子的爱如此深厚,显示了孔子在道德方面的伟大。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师体罚学生、学生恶搞老师的事件时有发生,师生关系紧张,其结果导致师生关系对立,严重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难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孔子的师生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模式。

三、相互切磋,对话教学

在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基础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使教和学形成良性的互动,主张教学相长和对话式教学,学生可以坦白地向老师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批评,孔子也常常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充分展示孔子的对话式教学,他和学生谈论问题时曾明确表示: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你们就不发表意见了,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们在孔子的启发诱导下,依次谈了自己的看法,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对每个学生的看法,孔子并没有肯定或批评,只是说“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来打消学生的顾虑。这种对话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

从孔子与学生的关系上,我们看到了孔子终其一生为其奋斗的“仁”“礼”二字,师生之间的交往侧重于德行、政事、思想传播。与当前我们的师生关系有不同之处,当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存在以教学为前提,在教学内容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像孔子那样以无限的仁慈和宽爱对待学生,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尝试着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不分年龄、不分个性、不分等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用热情去鼓舞学生。在教学过程上,采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那么孔子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会历久弥新,传承下去,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云多.论孔子师生关系观及其现代意义[J].教学评论.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上一篇:刍议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随意性编创以及其对舞蹈院校民间舞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