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

时间:2022-08-27 05:07:53

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

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能、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为人之道,培养优良品德,培育人;“授业”就是讲授文化知识,即教书;“解惑”是指解答做人和文化方面的疑难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教书育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得更明确,他说:“你们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还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他们应当是学术方面的专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具备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事实说明,历史上无论哪个时代,教师职业道德是处在当时社会道德的较高水准上,作为人类道德继承和发展的主要桥梁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如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徐特立所言:“做教育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子。”说教育是“先进分子”,具体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毫无疑问,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教师必须坚持较高的标准,达到较高的水平,否则就不配为人师。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对的新形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有利条件,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带来了积极的、消极的或正面的、负面的双重效应。

1.市场经济对价值的追求,对教师人生价值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出现了以“坑、蒙、拐、骗、假”的手段去追求价值的违法乱纪不道德的行为,造成商品拜物教、拜金主义思潮的蔓延。高职教师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潮流之外,有的人还在市场经济这种负面影响下,染上了弄虚作假,追求名利的坏思想,坏作风,出现了人格的扭曲。

2.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社会上有的人把等价交换原则不适当地运用到人际交往甚至党政工作中,助长了权钱交易腐败之风的蔓延。教育领域虽不是重灾区,但在一些高职教师中也出现了按酬付劳,“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无钱不干”的单纯雇用思想。有的人在工作中斤斤计较个人利益,有了一些本领就摆资格、索高价,亵渎了教师这个神圣职责。

3.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诱使一些人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重利轻义”乃至“见利忘义”,置国家人民利益于不顾。在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教师也出现了重金钱、轻事业、敬业精神下降;有的热衷于经商炒股票,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增加“灰色收入”;有的千方百计跳出相对清贫的高职院校,挤进利益丰厚的本科院校或其他国家行政部门,如此等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而且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4.市场经济的竞争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的自主、自强、自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有了一定的增强,使学校教学工作充满了生机。但是,有的高职院校过分强调个人本位,纪律松懈,自由散漫,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竞争难免带有盲目性,出现种种市场利益的选择机会,即有利可图,从而使有的人把谋取盈利作为自己追求的唯一目标,高职院校教师中有的人也存在这种现象。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不但要研究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揭示其同以往时代教师职业道德的联系及本质区别,探讨其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还应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探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以帮助高职院校教师从基本内容方面把握其职业道德的本质问题,更自觉地内化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劳动实践中,自觉遵守教师的道德规范,必然转化为其内在的道德品质,由于高职教育实践的丰富性,教师人格的个体化,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笔者认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忠诚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集体事业,社会主义教育是这一集体事业中的基础性建设事业,是为未来社会培养接班人,这就决定了教育劳动的价值实现具有滞后性。由于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教师要站在社会的、全局的、人民的长远利益为社会集体事业,为青少年的未来,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眼前利益的大小,立足全局放眼未来,奉献自己的劳动以至一生。

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定位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上,其次是技术型的,再次是高层次的。教学重点应当是专业加技能的教育,做到基础理论教学要突出实用性,以应用为目的;专业教育突出针对性,紧贴行业和岗位;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增加了因材施教的难度;实践教学的设施、场所、基地建设差距大,难以满足实训实践教学之需;同时,高职院校教师的物质待遇相对较差,而教学、管理还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的能力,这在客观上增加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精神压力和工作责任感。高职院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能够促使教师超越个人的利益,忠诚并献身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强烈的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品牌专业,突出学生动口动手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优秀人才。否则,忠诚高职教育事业就是一句空话。

2.锤炼正直诚实的思想品质

正直诚实是教师为人处世的基本品质。正直诚实表现了一个人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处理个人与社会,事业的关系。教师是以宣传科学、传播真理,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师德是以诚为首的,坦诚为人是做教师的基础。孔子言:“人无信不立。”古人言:“诚五行之本,百行之源。”教师是教人做人之人,做学问的人,唯有诚实,才能心正,心正才能人正,人正教人才能出正人。堂堂正正做人,表里如一,是教师的第一人品,是为师的第一资格证。因此教师为人处世必须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公正无私,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伸张正义,忠实坦诚、正人正己。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承担教师职责。

应当承认,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基础是参差不齐的,但他们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尊心的,要把他们培养成才,更需要教师的辛勤劳动,更需要教师了解高职学生的优缺点和特长,了解高职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在先进与落后之间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学习差的就不理不睬,漠不关心,这样会伤害一部分同学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为人处世公道正派,热情,认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在日常生活中举止文明,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以善教去育人之魂,以真才实学去传授真理,用正直诚实的道德楷模置身于学生,影响学生,教师自己正直诚实的品质还关系到高职学生能否成为正直有为的社会有用之才。

3.坚持自尊自强的人生信念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道德人格应是高尚的,良好的,事实上,教师的道德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无可比拟的。正如鲁迅在回忆藤野先生的文章中所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最伟大的……”老师高尚的人格,可以说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道:“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老师蔡云芝先生,她爱我们……连她握笔的姿态都急于模仿。”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以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痕迹,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道德面貌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所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高职院校教师应普遍具有自我意识,时刻关注自己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

当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有一部分人不但学习基础差,而且道德品质也存在某些方面的缺失,这更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完善的人格、崇高的人生信念、良好的品德去影响和引导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用之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严以律己,自尊、自强。自尊即要维护教师的声誉,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自觉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自己、规范自己,不做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事;自强则是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道德完善,高标准、严要求,永不自满不松懈,永向理想的道德攀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完善的道德人格是高职教师为人师的基础。

4.养成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艰苦朴素,就是要求人民节俭无奢,养成与广大劳动群众同甘共苦的良好品格。我国历史上就有“成由节俭败由奢”的古训,这是因为任何事业的成就,人生的业绩,都需要情志专一,艰苦奋斗。教育工作虽不涉风雨,但是一种极艰苦的呕心沥血的劳动,只有乐于奉献,艰苦奋斗才能承担这一社会重大责任,终生不渝地献身这一事业。

目前,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远远赶不上办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物质待遇与重点大学,甚至普通高校的待遇尚存在差距,这更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清贫的,有些重大的、大量的超额劳动是无法计算的,如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长年累月不分节假日地家访和帮助后进学生,带领学生外出勤工俭学,参与社会实践等等,这一系列的大量工作,主要靠高职院校教师超越个人利益,以自己的道德责任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待遇、地位并不如意的情况下,仍要忠于职守,辛勤耕耘,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高尚品质。“安贫守志”是我们高职院校教师敬业守则不可缺少的崇高品质。

5.提高开拓创新的自身素质

高职院校只有以创新教育为基本手段和培养方向,才能办出特色,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技术进步。否则,就会削弱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特殊作用,甚至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高职院校要和全国重点大学比理论学习的教育质量是怎么也比不过的,但是高职院校如果办出职教特色,可能那些重点大学在生产线干不了的事,处理不了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干得很好,受到欢迎。

创新的过程就是新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形象思维,用独特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去探知事物;另一方面,创新就意味着大胆去想,勇敢去做,别人没“说”的,自己去“说”,但要有合理论述,别人没想或没有想到的,自己设法去想,别人没做或没做到的,自己尽力去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开拓创新素质,引导高职学生不断开拓创新。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开拓创新素质,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因循守旧,善于打破陈规旧胆改革;不主观教条,善于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不盲目崇拜,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攀登新的目标;高职院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专业技能学习,使自己迅速成长为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应用能力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承担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

上一篇:师生冲突:原因、功能与应对 下一篇:在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