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情境教学”引入小学体育课堂的实践意义

时间:2022-06-23 09:43:09

将“情境教学”引入小学体育课堂的实践意义

【摘 要】课程改革后小学体育课堂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才利于课堂教学,一直是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思索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来探讨情境教学模式能否真正提高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能否确实改善小学生主观锻炼体验以及能否提高小学生运动技能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体育;有效教学

2001年6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为标志,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体育新课程改变了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形式,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顺应时展趋势和社会要求,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教育理论支柱。然而,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历史条件,在理论的实践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与理论的初衷不相符的地方。在学校教育的诸多教学形式中,体育课堂教学是独具特色的一种。因此,有必要对情境教学在体育学科的实践过程进行研究,以防止实践过程中出现机械照搬理论的现象。而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情境教学更多的用于小学体育教学课堂。现对情境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进行简要阐述。

一、新课程改革对情境教学的需求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理念、新思想、新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已很难适应这种要求。但长期以来,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脱节等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这些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教学方法呆板,过于强化技能的训练,扼杀了儿童的好奇心;课上满堂灌,抹杀了儿童乐于思考的天性;把知识孤零零地“塞”进儿童的大脑,使儿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目前“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具有如下特点:新课程突出思想品德教育;新课程内容回归生活世界;新课程的实践性增强。通过新课程的这些特点可以得出新课程需要情境教育的结论。

二、情境教学适用于小学体育课堂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之前,情境教学的研究散落在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学科领域中。情境教学的理论要求“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并且形成“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的立体教育模式,也就是说情境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体育课堂的要求。

李吉林还归纳了实施情境教育的六条途径,即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现情境。同时她还提出了以情境为核心的四环节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感知体验——引导理解——深化情感。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跟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符合体育教育规律和儿童的发展规律。然而,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和特定使用范围,情境教育理论也不例外。

三、小学体育课堂实施情境教学的误区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情境设计中走进了误区,他们只注重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爬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机,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1.片面性

某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但往往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情境,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教师的情境变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很容出现学生机械复制教师的情境的情况,从而妨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所以出现的问题是:情境教学是否只是教师呈现虚拟情境?客观情境是不是情境教学的一部分?构建情境是否只是教师的事情?等等一系列问题。

2.虚假性

情境不仅包括场景,而且内含感情。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有些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很到位的,是有意义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结果教师无精打采,学生也提不起精神。所以在情境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从心里克服虚假的表演成分,带领学生真正融入体育教学情境中去。

3.薄弱性

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教学情境的设计指导,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努力克服由于个别教师的认识不够,投入的精力不足致使其设计的教学情境不合要求,没有启迪、引导思维的作用,这些薄弱性就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应做到努力提高学识修养,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关注、反思社会生活,特别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周围的生活世界,并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事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既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又加深对生活的认识,这样才能建立知识与学习情境经常的、有机的联系。

四、小学体育课堂情境教学的实践意义

小学体育情境教学的构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使体育教学活动不再是呆板的、机械的,而是孩子积极参与的、主动探究的、愉快的学习活动。

1.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能否主动的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上体育课时的锻炼积极性,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都与他们的动机、兴趣、注意、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情境教学正是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将教材内容融于一种儿童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之中,在情境之中,通过暗示、角色效应,促使儿童积极投入到练习活动中。比如,在教耐久跑时,如让学生硬跑400-800米,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会有抵触情绪,而创设学生喜爱的“追赶敌军”或“夜行军”的情境,学生会带着积极的情绪,一气呵成,跑完全程。因此,体育情境教学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促进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领会与掌握

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体育运动,达到身心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一效果,须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才能合理、有效地参与锻炼运动。实践证明,过去的“灌输式”教学对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掌握效果差、时间长,常常会出现一些“对抗”情绪。而体育情境教学讲究“情趣”和“意象”,使儿童以纯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育情境教学其中的一个特点便是将所授教材融于情境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技术、技能,并能通过角色效应,以及教师的语言提示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去模仿,去探究某一运动技术、技能。比如,教学立定跳远时,为了能使儿童领会、掌握立定跳远时的双脚同时跳,同时落地的动作,创设“青蛙学本领”的情境,通过画面的展示,引导儿童想象、自我探究、模仿青蛙跳,学生很快便能掌握这一动作方法。

3.情境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而身体素质的提高,在于不断的锻炼。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兴趣为前提,感兴趣的运动,表现得积极,且易“得意忘形”,不感兴趣的活动常表现出被动、松散的情绪,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要求。而体育情境教学正是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创设和谐地、富有情感的孩子喜爱的情境,根据学生练习技能、运动量程度的变化及课程内容的需要,使创设的情境为一个或多个连续动态的个体。

4.情境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儿童得到身体的锻炼,增强体质,而且还要对儿童进行审美观与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意志品质、情感、智力等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儿童发展的要求。而体育情境教学对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起到了很了地效果,我们在教学游戏“大鱼网”时,用大海水涛声的音乐来渲染气氛,通过学生产生的想象,好似自己就是一个头戴斗笠,手持鱼网的鱼翁,或好似大海中的小鱼,使儿童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真切情感来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耐力跑时,描述人民抗洪抢险的艰难历程,加上适宜的场景布置,使儿童仿佛自己就在抗洪,这时教师适时的表述,流露对人民子弟兵的崇敬之情,激起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忘记疲劳,产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心理品质,另外,体育情境教学,将道德品质教育融于创设的情境之中,如“猫捉老鼠”情境中,寓含爱惜粮食,消灭害虫的教育。“郊游”情境中的爱护公共财物等,通过儿童的演练与教师语言适时的提示,达到教育之目的。

新课改和情境教育的共同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过去忽视学生情感的状况扭转过来,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从而更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趋势。综上所述,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小学体育学科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要,对新课改的发展及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进行新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最好辅助形式。

上一篇:优化阅读指导 提高课堂实效 下一篇: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