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社会经济文献释词六则

时间:2022-06-23 05:39:29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释词六则

摘 要: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的口语词成分同敦煌变文一样丰富,但其中的许多词语于辞书不载,或未有其义。这里选择其中六条词语进行考释。

关键词:敦煌社会经济文献;文化;词语;敦煌学;考释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同敦煌变文一样,是唐五代时期口语词汇集中体现的文献之一,也是这时期口语词汇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对这类文献所进行的词汇研究,同样有重要意义。在文献阅读中,生僻的词语容易看出,一般不会被人们忽略;而常见的词语,词义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常常被视而不见,而这些有了细微变化的词义也是词汇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偏废。它们常常被视而不见,因而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探究。本文选择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这类“字面普通而义别”者五条词语进行考释。

【勒】扣除,克扣。

(1)S.3877v《戊戌年(878)洪润乡令狐安定雇工契》:“其人立契,便任入作,不得抛工,一日勒物一斗。”(契约248)

(2)P.2887《乙卯年(955)莫高乡孟再定雇工契》:“若盈德抛敌,芒(忙)[日]抛却二日,勒物一斗,闲日,勒物一斗。”(契约274)

(3)P.2415v+P.2869v《乙酉年(925?)乾元寺僧宝香雇工契》:“如若忙月抛一日,勒勿(物)五斗。闲月抛一日勒勿(物)壹豆斗。”(契约263)

(4)北生25v《甲戌年(974)慈惠乡窦跛蹄雇工契》:“若作儿病者,算日勒价。”(契约280)

以上四例为契约文书的用例,都是说受雇的作人如果误工一日雇主将要扣除工钱的情况。与上引例子意思、句式结构相同的契约文书中,还常常使用“(w)”字,用例极多,在此略举数例,试作比较:

(5)北生25v《甲戌年(974)慈惠乡窦跛蹄雇工契》:“忙时抛工壹日,∥锓《苟贰O惺迸坠ひ蝗,∥镆欢苟贰!(契约280)

(6)S.6452v《癸未年(983?)龙勒乡樊N雇工契》:“如若忙时抛功壹日,∥锓《苟贰!(契约283)

(7)津博4408v《后晋天福四年(939)姚文清雇工契》:“如若欠作壹日,∥锓《苟贰!(契约265)

(8)S.5578《戊申年(948?)敦煌乡李员昌雇工契》:“若忙时抛一日,∥(物)二斗,闲抛功一日,∥(物)一斗。”(契约273)

这4例也是雇工的契约文书,将此与(1)-(4)例句式相互比照,不难看出,“勒物一斗”就是“∥镆欢苟贰,亦即“勒”与“(w)”为同义词,这是无可置疑的。

“勒”本指带嚼子的笼头,作为动词使用,是拉紧缰绳以制止住牲口前进的意思,由这一意义引申为强制、强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就是克扣。上引(1)的用例,有学者对此作过申述,解释为“索,逼索”,仔细玩味文义,这一释义似不能完全讲通。“索”义的指向是对方,向对方取得,要获取的钱物在对方手中;“勒”是把应该给对方的钱物强行留下,钱物在自己手中。雇工契约文书都是雇主给雇工付工钱的,工钱在雇主手里,雇主是主动的一方,“勒物”、“∥铩笔枪椭髟级ǜ雇工的,也就是说,所“勒”、“ 钡那物都是在雇主手中,所以只能是克扣、扣除。《汉语大词典》(下称《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下称《大字典》)、《敦煌词典》皆没有收录此义。

【著、着】通“折”,折合。

(1)北生25v《宋开宝九年(976)郑丑挞卖宅舍契》:“莫高乡百姓郑丑挞,伏缘家内贫乏,债乏深计,无许方求。今遂[将]口分地、舍出卖与慈惠乡百姓沈都和。断作舍物,每尺两硕贰斗五升。准地皮尺数,算著舍价物贰拾玖硕五豆斗陆升九合五圭,干湿各半。”(契约33)

(2)S.4445《己丑年(929?)陈佛德贷褐契》:“已丑年十二月十三日,陈佛德于僧长千面上贷红褐两段,白褐壹段。比至三月十五日,著还出褐叁段,白褐壹段。”(契约187)

(3)S.4707+S.6067《年代不详宝宅舍契》:“已前计地皮一千八百三十六尺九寸,合著物五百五十一石七升。”(契约47)

(4)S.2092v《年代不详张来儿卖宅舍契》:“计重张(?)地一百三十一尺四分,著物二十六石二斗四合。”(契约3)

(5)S.1398《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吕住盈吕阿鸾兄弟卖舍契》:“东西并基壹仗(丈)贰尺,每尺两硕,都计算著麦粟日交相分付讫,并无升合玄(悬)欠。”(契约37)

例(1)是说郑丑挞因为家中贫困,又没有什么办法解决,于是将口分地、房舍卖给沈都和,“算著舍价物”若干,即计算折合房舍价钱的东西为若干。例(2)-(5),因为借贷、买卖,给主人折合成粮食或布匹多少。

“著”在敦煌文献中又作“着”。例如:

(6)S.5816《寅年(834?)节儿为杨谦让打伤李条顺处置凭》:“及有东西营局破用,合着多少物事,一一细算打。”(契约413)

(7)S.8691《年代不详卖舍契》:“东西并基壹丈一尺,南北并北头基八尺,计算得八十八尺,每尺八豆斗,着物七(石)九豆斗二升。”(契约49)

以上二例是折合为多少粮、物。与上举7例相同或类似的意思,在契约等文书中又用“折”,这是我们考释“著”有折合意义最有价值的一条线索。例如:

(8)北咸59v《寅年(822)僧慈灯雇博士泛英振造佛堂契》:“其麦平章日付布壹匹,折麦肆硕贰斗,又折先负慈灯麦两硕壹斗。”(契约242)

(9)P.2652v《丙午年(946?)洪润乡宋雇驼契》:“若有身东西不平善者,一仰男厶专甲面上折雇价立本驼。”(契约315)

与此二例比较,“著(着)”之折合义是显豁的。相同意思的表达,在契约文书中有时还用“准折”一词,亦可比较。例如:

(10)S.3877v《唐天复二年(902)曹大行回换舍地契》:“其舍准数斛豆斗玖石,内伍硕准折进通屋木,更肆硕,当日交相分付,一无玄(悬)欠。”(契约12)

(11)Дх.1417《丙子年(976?)杨某领得地价物抄》:“生绢壹匹,长叁丈柒尺叁寸,准折湿物贰拾伍硕。白斜褐叁段,计肆拾捌尺,准折物玖硕陆斗。”(契约390)

(12)S.6781《年代不详(10世纪)杨王三欠油凭》:“(前缺)紫捌窠欺政绫两鸟全长叁拾贰尺,准折欠油两硕伍豆斗壹胜半。”(契约398)

(13)北周14《年代不详令狐留留叔侄共东四防兄弟产书》:“壹豆斗伍升铜铛壹口,准折麦粟拾硕。”(契约452)

相互比照,某物“准折”某物多少与某物“著(着)”某物多少的语义相同,“准”某物多少,就是折合某物多少来抵换,例中“准折”当属同义复词。“折”属于章母薛韵入声字,“著”的读音较多,折合义当属于知母药韵入声的张略切,二者有相同的前提,所以“著”表示折合义,当为“折”的通假字,或者叫借音字。《大词典》、《大字典》、《敦煌词典》、《唐五词典》等均未收录此义。

【流行】颁布行下。

(1)S.3877v《唐天复二年(902)曹大行回换舍地契》:“或有天恩赦流行,不在论理之限。”(契约12)

(2)S.3877v《天复九年(909)洪润乡安力子卖地契》:“或有恩赦流行,亦不在论理之限。”(契约19)

(3)北乃76《甲辰年(944)洪池乡安员进卖舍契》:“或有恩敕流行,不在论说诸限。”(契约24)

(4)S.1398《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吕住盈吕阿鸾兄弟卖地契》:“恩敕流行,亦不在论理。”(契约35)

(5)P.4017《卖地契样文》:“或有恩赦流行,亦不在论理之限。”(契约51)

例中的文字是敦煌契约文书中固定的表达内容,文字几乎都一致,犹今天格式合同中的一些固定表述文字一样,意思是说如遇皇帝赦免政令颁布下来,双方所签订的契约并不因此而受到约束,即彼此原订契约所约定的内容仍然都有效。

敦煌契约文书中,相同意思的句子,出现在“流行”位置上的词语,有时也用“行下”一词。例如:

(6)S.3877v《唐乾宁四年(897)平康乡张义全卖舍契》:“或有恩敕赦书行下,亦不在论理之限。”(契约9)

(7)P.3155v《唐天复四年(904)神沙乡令狐法性出租土地契》:“有恩赦行下,亦不在语(论)说之限。”(契约327)

比勘此二例与(1)-(5)例,“流行”与“行下”当所指意思相同,“流行”即“行下”。

“流行”出现时代较早,传世文献中多见。例如,《淮南子•修务训》:“百姓亲附,政令流行,乃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文选•王仲宣诔》:“所谓霸功者,法度明正,百官修治,威令流行者也。”以上二例是谓政令颁布下行。《宋高僧传》卷2《唐五台山佛陀波利传》:“波利垂泣奏曰:‘委弃身命,志在利人。请帝流行,是所望也。’”又,卷5《唐京师安国寺良贲传》:“贲勤勤笔削,三卷克成,奏乞流行。”此二例是请求皇帝来颁布政令。“行下”在传世文献中亦见。例如,《北史》卷28《儒林下》:“三府行台,递相统领,文书行下,不过十条。”《旧唐书》卷50《刑法》:“其赦书颁诸州,用绢写行下。”《新唐书》卷96《让能列传》:“方关东兵兴,调发绥徕,书诏丛浩,让能思精敏,凡号令行下,处事值机,无所遗算,帝倚重之。”这几例的“行下”,也是用于皇帝或上级对百姓或下级的政令中。

《大词典》收录了“流行”,释义有“广泛传布,盛行;传递,运行;移动,流动”,却无此上文所考词义。此外,《大词典》“行下”仅解释为“行文下达”,不确;又首举书证为宋代文献,时代滞后。

【面上、面】犹某处,某人名下。

(1)P.3860《丙午年(886)翟信子翟定君父子欠麦粟凭》:“丙午年六月廿四日,翟信子及男定君二人,先辛丑年于锓律面上便麦六石,粟两石,中间其麦粟并继罨苟喾帧!(契约392)

(2)P.2633v《辛巳年(921?)慈惠乡康不子贷生绢契》:“遂于莫乡百姓索骨子面上贷黄丝生绢壹……”(契约175)

(3)北殷41《癸未年(923?)王勺勺敦贷绢契(稿)》:“悉勺勺敦身故,东西不在,一仰口承人丈白面上,取为本绢,无利。”(契约181)

(4)P.2504p2《辛亥年(951)押衙康幸全贷生绢契》:“遂于耆寿郭顺子面上,白丝生绢壹匹……”(契约215)

(5)P.3277v《乙丑年(965)龙勒乡祝骨子合种地契》:“遂于莫高百姓徐保子面上合种地柒拾亩。”(契约341)

(6)S.4504v《乙未年(935?)押衙就弘子贷绢契》:“押衙就弘子往于西州充使,欠少绢帛,遂于押衙阎全子面上贷生绢壹疋,长肆拾尺。”(契约197)

例中的某人“面上”便、贷某物,就是在某人哪里借贷某物。“面上”在敦煌契约类文书中习见,有66例之多(据《契约》统计)。“面上”在文书中亦用作“面”。例如:

(7)P.3472《戊申年(948)兵马使徐留通兄弟欠绢契》:“或留通身东西,仰兄留庆弟盈达等二人面填还,更不许道说东西。”(契约213)

与上引例子相同意思的句子,“面上”有时用“处”来表示。例如:

(8)S.1475v《酉年(829?)下部落曹茂晟便豆契》:“酉年三月一日下部落百姓曹茂晟为无种子,遂于僧海清处便豆壹硕捌升……”(契约111)

(9)S.1475v《酉年(829?)行人部落张七奴便麦契》:“酉年十一月行人部落百姓张七奴为纳突不办,于灵图寺僧海清处便佛麦陆硕。”(契约113)

(10)P.2609《癸亥年(903?)龙勒乡力信为典物寄麦纠纷事辞》:“判官梵胜侄男僧满盛处寄得麦本一石五豆斗粟五豆斗。”(契约418)

(11)P.2686《巳年(837?)普光寺人户李和和便麦契》:“遂于灵图寺常住处便麦肆汉硕,粟捌汉硕,典贰斗铁铛壹口。”(契约141)

相互比较,显然这几例的“处”与前引例句“面上”所指意思一致。在文书中“处”前的人或地点可以不出现,行文格式上通过空一格位置来表示某人或地点。例如:

(12)P.3444v1+P.3491v2《寅年(834?)丝绵部落阴海清便麦粟契》:“寅年二月十四日,丝绵百姓阴海[清][为][无]粮用,今于 处便麦肆硕,粟陆硕,并汉斗。”(契约131)

(13)P.3444v《寅年(834?)上部落赵明明便豆契》:“寅年四月五日,上部落百姓赵明明为无种子,今于 处便豆两硕八斗。”(契约133)

(14)S.4192v《未年(839?)张国清便麦契》:“未年四月五日,张国清遂于 处便麦叁蕃驮,其男并限至秋八月末还。”(契约150)

可用于“面上”之处的词,文书中有时还用“手上”、“手下”来表示。例如:

(15)S.8446v+S.8445v《丁未年(947?)常乐副使田员宗手上领得新税羊凭》:“丁未年十一月廿五日常乐副使田员宗手上领得新税羊肆拾肆口,恐后(交)加,用为后记。”(契约377)

(16)Дx.1383《壬戌年(962?)翟法律领物凭》:“壬戌年十月八日于令狐兵马使手上领得粟贰拾壹硕伍豆斗,领得马{真边麦肆硕伍豆斗,为记。”(契约389)

(17)P.3730v《未年(839)纥骨萨部落吴琼岳便粟契》:“未年四月三日,纥骨萨部落百姓吴琼岳为无粮用,今于永寿寺僧手下便物粟汉斗捌硕。”(契约148)

(18)S.1291《年代不详中元部落曹清奴便麦豆契》:“年三月一日,中元部[落][百][姓][曹]清奴为无种子,今于寺僧手下佛物处便麦肆硕……”(契约152)

这里的“手上”、“手下”,意义虚化,不再指在手的上面、下面了。“面上”用例在传世文献也偶见。例如:

(19)《祖堂集》卷16《黄蘖和尚》:“切须自看近远,且是阿谁面上事?”

“面上”本指面部上面,是作短语的,引申为事物的表面上、情面,由此再产生出名下、某处,这一意义的“面上”已凝固为一个词。上引例子中的“手上”、“手下”,同样也已凝固成词。《大词典》“面上”条下未收某处、名下义项,《敦煌词典》、《唐五词典》未收此词。

【自年】当年,本年。

(1)P.2049v《后唐同光三年(925)诸色入破历{会牒》:“右保护,从甲申年正月壹日已后,至乙酉年正月壹日已前,众僧就北院{会,保护手下承前帐回残,及自年田收、园税、梁课、利润、散润、佛食所得麦粟油苏米面黄麻麸查(渣)豆布毡纸等,总壹阡叁伯捌拾捌硕叁豆斗叁胜半抄。”(释录3/348)

要理解“自年”的词义,首先要了解敦煌会计账目的结算法。敦煌文献会计账目一般是四部分或三部分构成,即会计结算中的四柱结算法或三柱结算法。四柱结算法是:账目中记录上一年度留下的;当年收入的;当年支出的;当年结余的。本例所据文书是一件完整的卷子,引例是“{会牒”中的开头部分文字,“承前帐回残”就是指上一年度留存下来的,“回残”是残存、剩余的意思。这里留存下来的是指“甲申年正月壹日”以前的,属于账目的第一柱。引例的下文说当年度,即“甲申年正月壹日已后,至乙酉年正月壹日已前”,即甲申年一年内各色所得,属于账目的第二柱。本件文书的后一部分还记录当年度的支出,属于第三柱。最后是当年度的剩余,属于第四柱。根据会计结算帐目的构成情况,例(1)中的“自年”指当年。P.2049v这件文书还有下边用例:

(2)同上:“伍伯肆拾壹硕玖豆斗肆胜麦粟油面黄麻麸查豆布等,自年新附入。”(释录3/348)(3)同上:“粟拾硕,自年延康渠地税入。”(释录3/352)

这二例都是指当年的收入记录。因为与“回残”相对,故而当年收入的记账里经常出现“新附入”字样,以示区别。“自年”的例子在其他算会文书中也能见到。例如:

(4)S.1625《后晋天福三年(938)入破历{会牒残卷》:“麦两硕,粟捌豆斗,自年烟火贾(价)入。”(释录3/399)

(5)P.3352(11)《丙午年(886或946)入破历{会牒残卷》:“口百六十九石八斗五升麦粟由(油)面黄麻夫(麸)豆布杳等自年新附入。”(释录3/334)

(6)S.2472V《辛巳年(981)十月三日勘{交过分付状》:“自年合入利麦贰拾玖硕肆豆斗壹升叁合陆勺捌。”(释录3/287)

(7)S.4782《寅年乾元寺入破历{会牒残卷》:“从丑年二月廿日于前都师神宝幢手下交入见斛豆斗,兼自年新附o课油梁课直,及诸家散施麦粟油面豆米纸布绢回色折色等总贰伯陆硕贰胜半。”(释录3/309)

(8)P.3112《某寺愿戒保心等付入麦粟豆黄麻历》:“自年秋入粟壹硕壹斗,入豆壹硕壹斗,入黄麻叁斗,入麦壹硕壹斗。”(释录2/252)(9)S.6981《辛酉至癸亥年入破历》:“油两石五斗自年颗(课)入。”(释录3/140)

例(4)是说麦、粟是当年烟火钱的收入。例(7)的“总贰伯陆硕贰胜半”,是神宝幢手上交入和当年税收施入的总计。余例都是说当年如何如何。“自年”在敦煌文献中用例甚夥,《释录》第3册有八十余例。我们调查过比较大的传世文献语料,却尚未见到上述“自年”词义的用例,因此,推测“自年”这个词可能为唐五代西北方言的一个词。

【官贷~、官贷捉~】官府贷取;官府贷取的钱。向官府贷取的钱,唐代一般是指公廨钱。先看“官贷”的几个例子。

(1)大谷2835《长安三年(703)三月括逃使牒并趸拖仉骸:“又今年逃户所有田业,官贷种子,付户助营。”(释录2/326)

(2)P.3234v《甲辰年(944)二月后沙州净土寺东库惠安戒手下便物历》:“官贷黄麻贰硕捌斗。”(释录2/215)

(3)P.2040v《后晋时期吠了轮钌入破历{会稿》:“粟三石,卯年官贷将面替入。”(释录3/408)

(4)同上:“粟叁硕,卯年官贷将面替入。”(释录3/410)

这些例子都是说官府贷取某物。例(1)、(2)是贷取种子、黄麻,例(3)、(4)是说三石粟、叁硕粟,是卯年官府贷取的面顶替而入。比敦煌文献时代早一些的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亦见用例。例如:

(5)《高昌延寿六年(629)六月傅阿欢入当年官贷捉大麦子条记》:“己丑岁官贷大麦子傅阿欢肆百升(斛)参军张。”(吐5/73)

(6)《唐麟德元年(664)西州高昌县里正史玄政纳当年官贷小子抄》:“崇化乡里正史玄政纳麟德元年官贷小子贰豆斤,其年十二月(拾贰月)叁拾日。”(吐7/388)

例(5)是官府贷取大麦子,(6)的“小子”语义不明,“小”后疑有脱文。宋代以后的传世文献也可以看到“官贷”用例。例如:

(7)欧阳修《通进司上书》:“今诚能尽驱之使耕于弃地,官贷其种,岁田之入与中分之,如民之法募吏之习田者为田官,优其课最而诱之,则民愿田者众矣。”

(8)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4:“贪人及无赖子弟,多取官贷,不能偿,积息、罚愈滋,囚系督责,徒存虚数,实不可得。”

(9)苏辙《自齐州回论时事书》:“今官贷青苗,责以见钱,催随二税,邻里相保,结状请钱,一家不至,九家坐待,奔赴城市,糜费百端,一有逋窜,均及同保。”

(10)《宋史》卷17《本纪第十七》:“壬辰,诏州民为寇所掠,庐舍焚荡者给钱帛,践稼者振之,失牛者官贷市之。”

再看“官贷捉”的用例。

(11)《高昌延寿六年(629)六月傅阿欢入当年官贷捉大麦子条记》:“己丑岁官贷捉大麦子傅阿欢肆百升(斛)参军张张 参军郭阿都 翟怀愿 镅用髁月廿八日入”(吐5/73)

(12)《高昌县延寿九年(632)八月张明入官贷捉大麦子条记》:“壬辰岁官贷捉大麦子张明伍百升(斛),参”(吐5/192)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用“官贷捉”来修饰“大麦子”,意思是作为贷取官府捉钱的大麦子。这一词见于吐鲁番出土文书,敦煌文献未见。有人将“捉”解释为动词“取”。其实不然,“捉”是名词,指捉钱,北朝到隋唐官府用公款投入商业或贷放市肆而取利,即公廨本钱。“捉钱”在吐鲁番、敦煌文书中也可以用物来充替,所以以上引例中有此记录。

(本文引用敦煌文献有:宁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简称“社邑”。沙知《敦煌契约文书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简称“契约”。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1-5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1990年版,简称“释录”。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1-10册),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版。引例有些原定题目太长,适当地作了缩略。例句后括号内数字“/”前为册数,后为页码。)(责任编辑:高笑云)

参考文献:

[1]蒋礼鸿.敦煌文献语言词典[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曾良.敦煌文献字义通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Notes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alWords in the Literature of Dunhuang

HEI Wei-qiang

(Chinese Department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62)

Abstract:The oral words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al Literature ofDunhuang bear the characteristicof abundance with Dunhuang Bianwen. However, most of these words are not availablein the dictionaries, and some of them even unknown to us. Her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6 selected words.

Key Words:Social and economical Literature ofDunhuang; words; notes

上一篇:汉代画像石彩绘的造型特点与文化内涵 下一篇:敦煌愿文校勘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