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行音乐美学观念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22 11:30:09

中国流行音乐美学观念几点思考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表明,它一向承担了太重的文化使命。这固然与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与中国深远的文化背景有关。

中国流行音乐美学观念发展的特点是:创作先于研究、意识形态重于艺术本体、理论与实践分立、核心之争是道德与娱乐。笔者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美学发展有如下几点思考:

流行音乐美学归纳

中国流行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至今仍然基本上坚持着“文以载道”的历史传统。然而,流行音乐就其本质来讲与其说它是一种音乐艺术的形式,毋宁说它是一种大众娱乐方式更为恰当。这是因为,它的发生和成长就是现代工业社会乃至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并不是如某些学者把它泛化到等同于传统民间音乐那样“自古而然”。商品性、娱乐性、都市亚文化性是它的最基本性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去考量它的艺术性。因此,对于流行音乐美学观念的考察首先应当建立在社会学、传播学和大众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综合归纳,而不可能是从上到下的分析推断。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从人类音乐文化学的起点出发可能更有可能准确地评价流行音乐的“美”,从创作、制作、表演、传播或者说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各方面的价值体现。

创作本质在于审美能量解放

流行音乐的创作有一点大不同于艺术音乐创作,这在于专业化的技术手段不是它赖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固然,现代流行音乐发展到的技术水平并不见得低于艺术音乐,但,一首随便哼唱出来的作品也可能无心插柳,流传天下。如上所述,当网络时代来临,数字音乐来临的今天,创作流行音乐完全可以选用网上现成的音序软件、各种音源、各种节奏与和声套路,只需要加上自己的旋律和歌词就轻易地完成一首作品,“创作”这个概念面临的门槛已经如此之低。那么,它就本能地不需要很多学者常说的美学高度的指导。事实上,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中,最根本的还是创作者本身的审美能量和把这些能量释放到作品中的能力。以往的不少研究者总想高屋建瓴地给流行音乐创作者对于绝对美方面的指教,也许重视任何一个想参与流行音乐的人的审美素质的培养倒是更重要的。

传统教育模式指导流行音乐的偏差

通过历史的观察,我们会发现流行音乐的发展绝大程度上不是在相对封闭系统的理论体系下一代一代习得并延续的。考察流行音乐的发展史,除了最基本的技术手段,它不需要学院式的教育,而需要综合式的社会化教育。这在西方已经实现。而中国大部分开设了流行音乐专业的院校仍然在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运行。这是教育思想上的偏差,实际上也来自对流行音乐美学认识的偏差。作为音乐学的对象来讲,流行音乐固然需要理论支持,但这种支持应当是由里出外、由下而上的支持,是对千变万化但又不离其宗的流行音乐的同步化的、活化的观察、探索、分析和推论。试图给流行音乐制定严谨定义和一套技术化规范的努力只能是胶柱鼓瑟、事倍功半。

别让流行音乐包袱太重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还表明,它一向承担了太重的文化使命。这固然与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与中国深远的文化背景有关。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即便说追寻文化传统,它也只该是风雅颂中的“风”,能够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能够“观风俗、知得失”就可以了。非要它“下得厨房”还要“上得厅堂”不见得会有好结果。当然,这里所说的是不要对流行音乐提出这么高的标准,至于流行音乐人自己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也无须加以限制。正如一位美国音乐学者所说的:流行音乐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百分之九十九会是文化垃圾,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精品就足以证明它的生存价值。

在当今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向钱看”社会心态的强烈滋长,媒体近年来的全面商业化导致正常艺术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全面失语和失位。中国流行音乐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处在这样一个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自然更加难以找到平衡。有鉴于此,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美学观念研究的当务之急是大量而充分的田野作业,是各社会人文学科多方位的综合考察,同时还应当配合以同等精力的共时性观察和批评才可能为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研究找到一条既保持一定距离又不致高高在上的思路。■

上一篇:两种流行观与音乐传播 下一篇:华裔作曲家 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