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接研究

时间:2022-06-22 07:25:50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接研究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课程,要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接的三大途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对接;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性”与大学英语课程“理实一体化”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并紧紧围绕三大对接途径探讨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措施,突出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职业特色。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性 大学英语课程 改革 对接

[作者简介]彭茜茜(1980- ),女,浙江温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与教学。(浙江 温州 325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院级专项教改项目“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ZYJG110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42-02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性”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渐明晰确立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类型。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在于确立了其不可替代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显著的“高职性”,“高”是指“高教性”,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职”是指“职教性”,即培养相关产业行业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性”一说是否与我国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一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将高职高专教育统一确定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随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将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两个文件的颁布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完整的教育体系中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性”的提出与教育部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一致的。

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关系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因其“公共性”而未能鲜明地体现出“高职性”,不太吻合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也跟不上高职教育的改革步伐和发展趋势。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提出,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外语课程体系;中山大学夏纪梅教授在谈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形势发展趋势中提出,应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由此可见,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应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展开。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为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改革的具体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也随之进行了深入的改革。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要想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接,关键是突出其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性”的特性,即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课程要突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接途径与改革措施

近年来,我院英语教师积极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大胆尝试和摸索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改革方向,以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为研究载体,充分调研各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得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三大对接”途径,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对接;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性”与大学英语课程“理实一体化”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通过三大对接途径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课程内涵建设,推进工学结合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凸显高职教育特色。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对接。大学英语课程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大对接途径是对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分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重较大,实训教学课时比例小且不明显,通常是以基础英语能力训练来替代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训练,这种课程定位和教学模式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在理论教学部分适当削减英语语言知识的比重,侧重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并结合学生的专业增加职场行业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大实训教学课时比例,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职业英语水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大学英语课程理论与实训体系由原来简单的两项内容——英语语言知识传授与英语能力培养,细化和过渡为现在的四项内容,即英语综合能力、职场行业知识、英语文化知识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与职业能力训练。

改革后的高职大学英语能更好地体现“高职性”,课程定位也更为准确。首先是一门基础课,除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外,更侧重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文化素质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译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并结合学生的专业,适当增加了英语职场行业的知识;其次是一门技能课,将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紧密衔接,以职业群为背景,以工作过程为线索,培养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学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2.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性”与大学英语课程“理实一体化”对接。第二大对接途径是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训教学环节重新进行课程设计,主要体现在“高”对接理论教学设计,“职”对接实训教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得再好,仍然需要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去实施,从而实现预期目标。课程是所有教学理念的承载者和体现者。

理论教学环节:突出“高教”性。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高”对接的是大学英语课程的理论教学。要想达到“高理”有效对接,主要靠英语教师在理论教学部分的课程改革。因此,英语理论教学部分可改革成具体的三大模块内容:其一,英语综合能力模块,即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译能力;其二,英语职场行业知识模块,即在各专业开设职场英语与行业英语;其三,英语文化知识模块,即根据教材单元主题,设计相应的任务模块,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经过这样一个理论部分的教学设计,能很好地体现出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即综合的能力、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使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实训教学环节:突出“职教”性。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职”对接的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训教学。为了突出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职业特色,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应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设计以职场英语和行业英语为主的教学。具体改革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职场英语,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第二阶段,行业英语,基于学生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第一阶段,职场英语的实训教学环节,是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首先分析国际商务专业学生今后面对的两个主要工作岗位:外贸接待员和业务员,对典型工作岗位下典型工作任务细化,根据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设计相应的职业能力训练。同时,依据课文单元主题,如第一单元大学生活、第二单元工作与事业、第三单元广告,设计相应的实训教学为商务接待职业能力、应聘与求职职业能力、产品营销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阶段,行业英语的实训教学环节,是最能体现大学英语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改革方向。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阶段和不同阶段的工作岗位对英语的具体要求,开设不同的行业英语课程,如机械系,第二阶段开设机电英语课程,结合学生的专业与职业,侧重讲授安装说明书、技术维修和售后服务等行业英语;建工系,开设土建英语课程,强调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和房展营销的英语实训教学;轻工系,开设艺术设计英语课程,偏向产品设计理念、广告语和装潢设计的英语实训教学。可以看出,行业英语的实训教学环节都是基于学生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努力将英语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职业进行挂钩,大学英语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鲜明地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性”。

3.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第三大对接途径是通过“激励”与“创新”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得再好,也需要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去实现,课程设计做得再科学,也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去运作,否则,科学的课程设计只能是一堆枯燥乏味的文字,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课堂教学是整个大学英语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中的灵魂所在。

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把握以下三点:课程理念、课堂组织和教学技巧。对于大学英语这样的基础课程,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更在于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即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英语课,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热爱和兴趣。

首先,从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在教学理念上,由原来的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应用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教学模式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群言堂”。

其次,大力改造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即将英语课堂打造成“有激情的课堂,生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有艺术的课堂”。有激情的课堂是指教师应该具有个人魅力,通过自身的个人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生动的课堂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设计情境与任务,鼓励学生多发言,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达到群言堂教学目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光盘和网络课堂等现代化手段参与课堂教学,以达到生动的目的;开放的课堂是指课堂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课本,而是走出课本,走进职业,以学生的职业群为背景,训练学生的英语与职业能力,尊重学生差异,注重个性培养,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有艺术的课堂是指要重视文化渗透,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高教性”的时展需要。

最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对于大部分基础课的教师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突出大学英语课程的“高职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要有所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从知识导向出发,课堂教学以讲授式和示范式教学为主,为了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职教性”,现代的教学方法要从职业导向出发,即采取模拟式和任务式的小组活动为主。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多使用教学技巧,如以前往往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现在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打造“激励”与“创新”的大学英语新型课堂教学,突出英语基础课程教学的职业特色,是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2000-01-17.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4]束定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怎么教?[J].外语界,2010(6).

上一篇: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构建具有职业特色校园文化... 下一篇:医学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