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刍议

时间:2022-06-18 09:05:49

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刍议

近年来,随着高中历史课改的深入,如何实施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成为历史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新课程要求“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两个中心:一个是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学会引领学生畅游知识海洋并乐在其中;一个是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实现教学互长。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注重这两方面的关系。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用学案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案的设计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由教师根据历史教学任务精心设计。学案既要有知识框架,又要有知识重点,还要有思维导向、自我检测。让学生以学案为线索,明确学习目标要求,课前预习内容让学生自主看书,找出知识要点,针对学案的探究问题,学习小组内相互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从而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理念。针对导学案中出现的学生有疑问的问题,教师可创设新情境,补充新材料,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探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紧贴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层层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基础是激发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在传授知识时应注意“寓教于乐,以趣激学”。

二、紧扣课标,吃透课本,精心处理整合教材,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一堂,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课,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与课标相比,教材有些内容介绍较多,有些知识点又讲解不够详细。如果一堂课,教师只是机械地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有针对性地教学,那就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地处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大胆取舍,能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分析上,对课标涉及教材介绍较少的加以材料补充,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基本内容,而且要让学生能思考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完整认识历史,提高思辨能力,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回味无穷。

三、关注师生的交往互动,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师生互动也是很重要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我们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学习被看作是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师生交往互动永远是教学的核心。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是单向的,这样必然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师生交往互动中,教师应考虑如何选择教学策略、营造民主教学氛围,以使学生学得更好,以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养成呼应教师的习惯、脱离教材回答问题的习惯、有问必答和有疑必究的习惯,要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老师对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若有疑问就和同学或老师及时讨论。对学生们讨论出来的结论,老师一定要有相应的评论,观点鲜明、见解独到的要加以表扬,阐述不清或有误的及时加以指正,使教与学同步,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民主意识,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前课后师生间广泛交流,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善待,就会消除学生的恐惧和紧张,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心理上始终处于一种追求知识的积极状态。教师和学生都在一种热烈、饱满、愉快的氛围中教与学,使教学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顺利进行,教的思维才会充分激发学的思维,学的思维紧跟上或超过教的思维,教与学的同步发展,彼此接受,彼此尊重,彼此交流与合作,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关注教学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的?”“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有什么联系?”“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等等,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反思的意识。新课程追求有效教学,同样要求教师进行有效性教学反思。在教学内容结束后,我们要进行课后教学思考:“这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这堂课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动应付的?是全体参与的,还是几名学生的活动?课堂有没有讨论,是否热烈?学生思维是肤浅的,还是深入的?有没有提出富有见解的问题?是否形成了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我是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得到的?等等。”通过反思,大胆剖析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认识其弊端,并尝试用新的方式组织教学。经常坚持这样的反思,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逐步代替陈旧的观念,有效教学的实施才会更自觉、更富于成效。

总之,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关键是增强教师的教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如增强备课的有效性、导课的有效性、学案的有效性、授课方法的有效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课后反思的有效性、作业布置的有效性,等等,但无论哪一方面,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最终要通过学生来实现,关注学生的学,才最有效。

上一篇:地理教育与“学力”培养 下一篇:历史与社会课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