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与CPI 偏离:购买力平价的理论解释

时间:2022-06-18 04:06:27

人民币汇率与CPI 偏离:购买力平价的理论解释

[摘 要] 文章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与CPI变动偏离的事实中,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CPI 购买力平价

一、引言

中国自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随后不断攀升,直到近期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已经突破6.7000。

与此同时, 却出现国内人民币的购买力下降与汇市上人民币升值背离的现象。自2007年起,我国CPI 指数出现了大幅上涨,据8 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CPI 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5.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为15.4%,猪肉及其他肉制品物价上涨达45.2%,涨幅为食品类物品价格涨幅之最。进入2008 年后,CPI 仍上扬了一断时间,后在国家采取相关政

策的干预下回落了。及时遭遇了2009年的严重金融危机,到目前为止,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在高位。

而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者的变化应该是趋于一致,何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概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于20 世纪初提出,卡塞尔认为,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而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又取决于两国的国内价格水平。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假定两国之间没有贸易障碍和交易成本(如关税和配额),且两国的价格体系有效,市场价格随供求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两国任何一种商品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将相等。如果以同一种货币衡量的2 个国家每一种商品的价格都相等,那么以同一种货币横量的2 个国家n 种商品价格总水平必然相等,这样,一价定律可以推广到价格总水平。

购买力平价理论通常可以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静态分析,描述的是某一点上汇率的决定。而相对购买力平价是一种动态分析,描述的是在2 个时点内汇率的变动。它们反映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根据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一揽子可比较的商品上所具有购买力的大小来解释汇率的决定。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S=P1/P2,其中式中P1表示本国的价格水平,P2表示外国的价格水平,故S表示的是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即一单位的外币值多少本币。但需注意的是,P1和P2中所包含的商品应该是相同的,并且同一种商品在国内外价格水平中的权重也应该是相等的,而且它们也不同于价格指数或物价指数。

相对购买力平价描述的是一段时间内两国的物价变化与汇率变化的相关关系,是说一段时间内的汇率变化应该与同期两国物价变化的相对变化相等。用式子可以简单的表示为e≈π1-π2,其中,e 代表汇率的变化率,π1、π2 分别代表国内、国外的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化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需要说明的是,相对购买力平价才是基于物价指数定义的,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理论基础进行的思考。

三、汇率与CPI偏离的原因分析

这种汇率偏离购买力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理论本身的缺陷。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是一价理论,而一价理论有很多的

假设,现对一现实太苛刻。比如它要求市场完全竞争、商品要具有同质性等理想状态都很难在现实中得以实现。此外,不同的国家对同类商品的需求弹性也会有区别,等等因素也会导致偏差的产生。

另一方面是,结合中国特殊经济现状的一些原因。本文讨论的重点就在第二个方面。人民币在汇市上升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经济增长推动人民币升值。从经济发展角度,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上升,人民币就成为较硬的通货,币值顺其自然的上升。换句话说,经济发展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货币升值,这也就反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其次,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急剧上升推动人民币升值。我国外汇储备早在 2003 年就达到 4033 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列世界第二位。至2007年外汇储备达到1.53万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8088亿美元。3、不得不说的热点问题,那就是次贷危机的影响。从2007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就对美国经济产生重大的摧残,随后,美元贬值幅度增加。同时次贷危机也波及了全球的金融市场,就目前来看主要是西方金融市场,导致这些国家货币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出现了贬值,人民币升值相应加快,从而呈现出一种此消彼涨的局面。此外,美日对为转嫁起经济矛盾,保护本国经济对中国从施压也推动了人民币的升值。而人民币在国内相对贬值则主要有以下原因:由于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给了央行较大的对冲压力,基础货币投放也变得难以控制。在此基础上,比较近年来我国M0、M1、M2的增速和GDP 的增速,我们可以得出,与实体经济的需求相比,货币供应量都显得偏高。具体的数据如下,2005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全年广义货币M2 增长17.6%,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长19%,贷款增长13%。2006 年GDP 比上年增长11.1%,而广义货币供给累计同比增长16.9%。2007 年GDP 增长11.9%,但广义货币供应增长16.72%。货币过剩,导致信贷投放高居不下,固定资产投资在信贷支持下有了更强劲的增长。总需求长期持续高速增长,最终导致中国CP I 的上涨。

四、总结

虽然,目前的很多经济现象用经济理论不能得以完全的的解释,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理论的作用。因为,理论为我们揭示了某些因素之间的一般联系,让我们能更好的认识这些混沌的现象。此外,理论的产生有它的时代背景,而且经济形势也是瞬息万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同时,理论的产生往往要借助严格的假设,需要理想状态的环境。就象本文中所述的,CPI 与汇率的偏离是有中国特殊经济背景的,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完全竞争环境。但当我们能发现这些理论与现实的偏离时,我们就更好地理解了理论,更好地认识了理论所联系的经济现象。

上一篇:浅谈企业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 下一篇:论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抑制及破解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