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想象与现实

时间:2022-06-17 04:28:57

文化全球化:想象与现实

经济全球化是以经济交往为主体的全球化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文化交往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经济交往主体内在坚持的文化之间的状态是认同还是冲突将直接决定着经济交往的成功与否。

一、经济交往中的文化交往

每个文化都有其自己的发展历程,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各自表达其集体经验,因此,任何文化都不能代替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但是,我们现在是处于市场经济时代,其最大的特点是市场调配资源。因此,任何一个组织、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势必要参加地区、国内、国际的经济大循环,实现经济交往中的发展。这样,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考虑到文化以及文化交往的存在和作用。

文化是一种力量,正是这种力量的存在才使得我们成为一个社会的成员,在属于一个强大社会的情况下才能够与盲目而强大的自然界作斗争从而获得人类的解放,并进而实现人的本质,达到人的自由状态。

所谓的文化交往是指不同的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交流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文化彼此之间相互冲突、相互适应、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克服了彼此固有的不足,吸取了彼此的精华,共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历史到现实来看,文化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文化交往的意义首先在于促进文化积累。这就好比一个人,他的文化素养是在与其他人的不断交往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其次是文化增殖的作用。我们可以使用四大发明传人欧洲的例子来表征文化变迁中的价值增殖。第三,协和万邦,促进友好往来。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其政体、国体、国情等都有着诸多的不同,因此彼此之间不免存在着许多相互不了解的地方。通过相互之间的文化交往,既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也可以消除误会,促进双方的友好感情。

二、文化交往与文化全球

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体现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

1.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的主体是各民族文化。文化全球化当然是在承认文化民族化的前提下才能讨论的问题,没有文化的民族化,文化的全球化也就失去了意义。正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各民族之间才形成了某些共同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才有了文化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是建立在或奠基于经济全球化之上的,可以说,文化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动力的,没有经济全球化也就没有文化的全球化,而这个过程是伴随着资本在全球的流动而实现的,正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不辞辛苦的追逐超额利润形成经济全球化,才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的学者把文化全球化理解为西方强势文化的全球化(在现代世界被理解为美国化)。

2.文化全球化如何成为可能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全球化之所以可能,是建立在这样的几个事实基础上:首先是经济生活的全球化。文化的存在是依赖于一定的实体的,是以个人、组织、民族等为存在形式的,这些存在形式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和广泛进行,文化也就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从而实现了文化的全球化。但从文化传播存在着势差的现象来看,第三世界国家在文化全球化中是弱势群体,文化交往往往处于单向传播的地位,因此有人大力谴责西方的殖民文化或称西方国家为文化帝国主义。其实这个过程是相对落后国家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其次,文化消费的商业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大众文化以其通俗与普及极大地影响了那些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在以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中,文化得到包装并借助商品传播,这也是唯一有效的使得文化得以迅速普及的方式。第三,资讯、信息的网络化。在“地球村”形成之后,整个世界犹如一个村庄,一个消息、一条信息瞬时间就能传遍整个村子,这就是网络化的功劳。借助这个工具,资讯传播更加方便、迅捷。如此一来,文化的全球化就不可避免了。

3.文化全球化的路径

在文化全球化时期,文化的传播路径如何呢?王宁先生认为文化上的全球化进程有两个方向:“其一是随着资本的由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扩展,(殖民的)文化价值观念和风尚也渗透到这些地区;但随之便出现了第二个方向,即(被殖民的)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抗争和互动,这样便出现了边缘文化渗入到主流文化之主体并消解主流文化霸权的现象。”其实,在这里如果按照王宁先生的逻辑来分析的话,他是以资本输出的路径来分析文化全球化的路径的。如此一来,我们可以继续王宁先生的分析(因为很显然王宁先生是把世界两分化了:殖民国家和被殖民国家),第三个方向应该是中心地带的文化价值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这样说是有道理的,资本是在追逐超额利润的运动中维持其生命的存在,因此哪里有超额利润的存在,哪里就有资本的身影,相应地文化的传播就到了哪里,因此文化全球化的路径是与资本全球化的路径并行的。第四个方向则是边缘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即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的相互影响。因为大家彼此同病相怜,境遇基本差不多,互相帮助要多一些,因而文化的传播可能要更顺畅。总之,按照资本的运动路径来看,文化的全球化路径主要有这四种划分。

三、文化交往和文化全球化的意义

文化全球化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原始视阈,拉近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使大家有机会在相同的时空中审视相同的问题。同时,文化的全球化也在冲击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全球化时代人员往来的增多和资讯、信息的不断传播,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受到冲击,因此,西蒙・杜林指出:“全球化意味着文化形成越来越失去固定空间的限制,并很难集合为整体和传统。”张颐武先生同时注意到:“社群的共同文化已经越来越难于保持其形态了。我们面对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群:一些人在向全球化的前端冲刺,而另一些人则被抛弃在全球化之外。”这表明了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分裂和丢失的可能性。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历史上文化特别是强势语言的冲击下正在或已经灭亡了。当然,问题的提出既是后果也是意义,因为出现了问题就会提醒我们去解决。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当中,不同的文化之间消除了曾经存在的误解和误会,消除了彼此之间原有的神秘感,实现了互相的沟通和理解。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在不同的文化进行交往时,有可能实现文化融合,达到彼此补充和矫正。比如管理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举世公认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但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主体性地位是被忽视了的,个人主体性被整体性掩盖了。整体性在历史上是一种压抑主体性的力量,在中国传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文化里的“人”,指的几乎是或主要是由人伦(核心是血缘人伦关系)形成的家族、民族、国家这类整体,以及在这种人伦之网中被分别规定下来的一切个人。但这种以一定社会关系存在为本位的思想在历经日本、美国的文化加工后再次回到中国时其内涵有了巨大的变化,变成了强调个人本位的思想。在其中已经蕴涵着西方文化中的独立人格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社会关系为本位的思想之统一,亦即分别扬弃了西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见物不见人”的个人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中个人虚幻存在的群体主义的思想,从而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可见,文化交往和文化全球化意义之重要。

上一篇:国际工程总承包商内部常用合作模式比较 下一篇:储蓄过剩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