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基于儿童的真实体验

时间:2022-06-16 06:56:12

数学学习,基于儿童的真实体验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应面向所有的孩子,引领个体习得应知应会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生活必备的数学技能,最终实现数学素养的可持续的生长.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考量参数,就是要指导个体的成长,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渗透必要的学科思想与方法.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抉择,还是教学效果的测查,都应指向个体学习的过程,体现与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究与创造的潜力. 数学学习活动,起于个体的思考,源于疑问,离不开学习者有效的探究行为.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只有基于儿童真实体验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扎实有效、层层推进,实现思维的碰撞与生成,彰显出数学课堂应有的生命力.

一、了解原有认知,高屋建瓴

在“教”与“学”的多维互动中,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与源动力. 教育家奥苏泊尔有意义的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影响个体认知过程最为关键的方面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状态,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学会了哪些数学思维的方法,哪些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能够习得. 数学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知识的堆砌,而是数学新旧信息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个体认知图式自我的内化与完善. 新的认知是原有状态的延伸与发展,有效的教学行为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 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与认知发展规律,找准新知的生长点,做到因学而导.

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数学课堂各环节之间的过渡比较生硬,情境与问题的呈现显得突兀与勉强. 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研究教材编排的知识脉络与线索,了解数学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水到渠成.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在数学体系中承前启后,像桥梁一样将一些知识点串联起来. 它与商不变的性质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又是学生今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铺垫. 教学时,我从分数的意义入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操作,用笔在圆形纸片上画一画、分一分,“你能涂色表示出其中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六分之三与八分之四吗?”学生在做一做中巩固了分数的意义,为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进行了认知的准备. 进而引导学生比一比涂色部分的大小,猜一猜并交流讨论其中的数学规律. 基于学生原有基础的数学学习活动,从感性的操作逐步抽象为理性的认知,探究呈现出阶梯发展势头,拾阶而上.

二、关注学习需求,引领探究

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构建主义认知观研究表明,数学学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个体自我不断的“同化”与“顺应”,是学习者主动的发现、解释与积极验证的过程. 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常常只是人云亦云,被动地接受教师或者同伴的观点,很少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 教师应转过身来,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渴望怎样的学习方式呢?问题是个体展开数学探究活动的动力,是思维层层推进的引路标,也是我们数学课堂的灵魂. 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强化个体的数学认知目标体验,引领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数学的思想,总结学习的方法.

教师应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与习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创造属于个体自我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 《商不变的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时,我借助于PPT创设出文具用品超市购物的情境,“明明买了3本笔记本,花了9元;图图买了5本笔记本,用去15元;军军用12元买了4本一样的笔记本. ”“从几位好朋友的交流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你能用算式表示出笔记本的单价吗?”“被除数和除数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商呢?”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学得主动,在不断的追问中,积累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的技能. 当然,问题的解决不一定都得依靠教师,可以是同伴间的互助学习或者互动交流. 鼓励学习者之间必要的争论,为了澄清数学问题,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也可以展开头脑风暴式的交流.

三、联系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课程,来源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后,倡导现学现用,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学情境以及相关的资源、素材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时,学生自主吸纳的程度高. 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是生动形象的、贴近生活的,充满了无穷乐趣的. 联系生活学数学,把数学的学问运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在体验到数学学科的价值魅力时,增强了学习、探究的热情.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的认识”时,从学生常见的物品导入新课,“老师带来了一个篮球和一个气球,猜一猜,谁重一些呢?”“掂一掂自己文具盒与钢笔,比一比谁重谁轻?”从学生已有的真实经验开始,引入物体轻重的话题,对于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 在学生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后,倡导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和妈妈一起到菜市场走一走,看看妈妈买了什么菜,分别是几千克,再拎一拎. 生活即教育,学生生活世界与数学学习的有机融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宰,教育是为了满足个体的需要,促进个体不断地适应社会、进化成长的需要. 我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基于学生的体验,真正做到因需而教,顺学而导.

上一篇:个人所得税改革探析 下一篇:中点配中点 灵巧又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