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哲学探究

时间:2022-06-16 02:07:38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探究

摘 要: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中心内容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体验哲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也对西方传统哲学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体验哲学 认知科学

1.引言

西方哲学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占据重要地位。哲学的对象有两次转变:第一次是在近代,从古代哲学对客体的研究转为近代哲学对主体的研究;第二次转变是二十世纪初,从纯粹的主体研究转向主体与客体的中间环节――语言。其中出现了英美分析哲学、数理逻辑方法研究语言,如结构主义的诞生(formalism)。在语言学中亦是如此。语言学习者、研究者在理解一个语言理论时都要追寻她的理论引导者,也就是哲学的足迹。对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也是如此。

莱考夫和约翰逊(1999)将认知科学分为两代:第一代认知科学,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转换生成语言学渐成主流,计算机被运用于只能和人知的研究,以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和先验哲学为基础;第二代认知科学起源于二十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发展迅猛,对第一代认知科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积极倡导体验哲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乔姆斯基用以发展成熟的形式化方法研究语言,建立转换生成与语法,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先天主义和心理主义基础之上的,属于英美分析哲学的传统。乔姆斯基将笛卡尔哲学和形式主义哲学加以综合,形成了一种混合哲学,构成了他的语言学基础,与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观点基本一致。第二代认知科学出现于二十世纪70年代,以体验哲学为基础,对第一代认知科学提出了尖锐有力的批判,坚决反对分析哲学的基本观点、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假说和转换生成语言学中的先验哲学假设。认知科学家对于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的看法提出新的见解,对关于真实、本质、因果、自我、时间、道德、价值等问题做了重新思考。

认知语言学发端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在吸收了认知科学及其他领域,如认知和发展心理学、认知人类学、神经生物学等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哲学认为这些是一些抽象的和深奥难懂的问题,而认知科学家则认为理解这些问题都需要涉身的体验(embodied)和反省(introspection)。因此,思考这些问题是跟我们日常处理经验的能力有关。认知语言学创始人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知识(包括概念和推理)不是先天的,而是通过感官后天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1999,Lakoff & Johnson)。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涉身哲学――被体验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1999)一书中,开篇就阐明了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与第二代认知科学一致(王寅,2007)。以下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这三大发现,以证实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

2.认知的无意识性

莱考夫和约翰逊(1999)认为,有意识的思维只是冰山之巅而已,95%的思维在表层意识之下进行,并塑造与结构我们所有的思维。认知的无意识性是指对我们心智中的所思所想没有直接的知觉,我们即使理解一个简单的话语也需要涉及许多认知运作程序。例如,对话的复杂过程包括:访问与说话内容相关的记忆;领会作为语言的音流,将它分为能够区分的语音特征和片段,划分因素,并将它们组成音素;指派一个结构给该语句;选择词语并赋予它们与语境相应的意义;将语句的语义和实际意义理解为一个整体;根据相应讨论内容制定谈话框架;对正在讨论的内容作出相应判断;对相关的内容做出内心的想象,并检查这些现象;填补谈话中的空缺;注意并理解对话者的肢体语言;预期谈话方向;想好说什么以作应付。看似简单的对话过程竟包含如此多的无意识行为,而且这种对话能力也是无意识中习得的。分析的神经过程是如此复杂,但是不为人所觉察,运作太快,即使集中注意力也不能觉察到,而且不需要花什么努力就能进行这种自动化的运作。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神经加工过程是不可能被意识到,大部分推理也不能被意识到。语言的习得也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无意识中的空间关系和意象图式这类成分与理解具有因果关系。当我们理解“在花园里的一只蜜蜂”时,我们就把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容器结构加在“花园”上,蜜蜂在这个容器之中。加在“花园”上的认知结构就被称为“容器意象图式”。认知结构在形成理解时就起到因果作用,此时的理解,就将蜜蜂概念化为处于某物之中。

3.心智的体验性

心智、概念、推理、认知是出自身体,概念系统也是出自身体,意义也是基于我们的身体经验,也是通过我们的身体经验形成的。又由于我们绝大部分概念是隐喻性的,意义不完全是字面上的,因此传统的真值对应理论是错误的。王寅认为“体验性心智”假设(the embodied-mind hypothesis)了传统哲学的基础,彻底批驳了二元论、先验论、客观主义、形式主义。倘若这些观点不成立,整个西方哲学就不成立。因此体验哲学是对西方哲学的一个挑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的感知而逐步形成的,归根结底,认知、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首先体验的是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这两者便是人类概念和语言之始源。人类的认识是基于对自身和空间的理解,沿着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身体和空间间到其他语义域的道路逐步发展起来的。关于体验的对象首先是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这一观点,认知语言学家对这一观点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解释。认为在事件和状态的语义域中,事件、状态、路径、地点-功能是用来分析空间和运动的子集。其次,在人类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身体是我们形成若干其他概念(包括抽象概念)的主要基础,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也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来源,在形成认知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如“头”、“腰”、“脚”可用来对应地表示山的部位:山头、山腰、山脚、树头、树腰(树干)、树脚(树根)等空间体验。

4.思维的隐喻性

莱考夫和约翰逊于1980年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指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英语里大约有70%的表达是隐喻性的,“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隐喻是我们形成概念、进行推理的基础。人类的思维蕴于身体,我们拥有现在所有的这一些概念隐喻,都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和物理经验(bodily and physical experience)决定的。隐喻是植根于我们的生活经验的。以MORE IS UP这一概念隐喻为例,Lakoff &Johnson(1980)最早对其进行了讨论,这一隐喻反映在很多日常表达中,比如Prices go up,His income came down,Unemployment is up,Exports are down,etc.认知语言学认为这一隐喻产生于类似下面列举的一些日常生活经验:往杯子加水,随着水越来越多,杯子里的水位也逐渐上升;书堆得越多,每增加一本书,整体的高度就会往上升。这样的生活经验有很多,而且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结构,即数量域与空间域之间的对应关系,多对应上,少对应下。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不可避免地会使我们获得基本概念,这是形成隐喻的根据。隐喻是身体、感知、体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体验才能获得意义,这样就把主观判断与感觉运动经验连接起来。

5.结语

体验哲学强调概念、范畴、认知、心智、推理等基于身体经验,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强调身体和大脑的第一性,强调经验和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符合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体验哲学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哲学理论,对传统哲学中基本观点和思想进行了挑战,对于我们今后理论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Lakoff,G & Mark J.Metaphors We Live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eorge,& Mark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rk:Basic Books,1999.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重建小学鲁迅启蒙教学的价值 下一篇:意义即用法: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