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的哲学认知研究

时间:2022-08-22 07:02:38

虚拟世界的哲学认知研究

一、虚拟世界的概念

虚拟是“非真的”,但它又是可以被认为是“类真的”,甚至是“近真的”和“超真的”,这样解释是源于它所能提供的效能上的真实。虚拟用“存在于虚无”来概括了虚拟网络中社区的社会实在性。冯鹏志认为“虚拟并不是作为客观存在的客观,而是作为主观存在的客观;虚拟不是常态的客观,而是技术进化后的非常态客观;不是过程的客观,而是效用的客观;不是表面化的客观,而是实质上的客观”。这种解释适合用于理解“虚拟世界”的虚拟属性。虚拟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特殊形式的一种,是设计者意识外化后的非独立存在,也就是设计者通过对现实事物的反映,形成人脑影像,再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通过电脑(虚拟世界的实体)转换成电子影像的过程。虚拟世界可以用图表示这张图使虚拟世界形象化了,清晰地表达了虚拟世界既不是独立存在,又不是简单的意识。因为不仅载体不同(人脑和电脑),而且意识也不具有可直接观控的外在形式。我们可以操纵电脑,按一定价值取向(图中为价值观2)去观控电子影像,但我们不能按一定价值取向直接观控人的意识活动。

从图中我们可以认为虚拟世界是一个基于现实世界但又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由人工高科技技术如虚拟实在技术等所创造的一个人工世界。总之,虚拟世界概念均可归结为是一种“人工的现实”或“人造的世界”。虚拟世界又分为“虚拟的幻想世界”与“虚拟的现实世界”:“虚拟的幻想世界”只是一个预定主题的幻想世界,例如《魔兽世界》(WorldofWarcraft)便是一个典型代表。它多是神话和幻想作品的网络互动版本,可以玩,但不能沉浸,所以这种虚拟的世界是不提倡的。“虚拟的现实世界”是为虚拟世界的“居民”提供最原始的基本的虚拟要素,利用它们,居民可以在一无所有的“土地”上建造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虚拟世界的生活与现实世界的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虚拟世界本质上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摹写和描述手段,是对现实世界属性的复制和反映。但它又以现实世界为根基使虚拟的世界得到了超越和创造,它是人脑的创造和人的理性的延伸。总之,现在在互联网上所表现出的“虚拟世界”是以计算机模拟环境为基础,以虚拟的人物化身为载体,用户在其中生活、交流的网络世界。

二、虚拟世界的哲学认识

虚拟世界既不是有形的现实的物理世界,也不是根本不存在的虚无,它是对现实的动态描摹和实时仿真。虚拟世界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认识事物的维度,提高了人类认识的能力,扩大了人类认识的范围,影响了人类认识的对象。

(一)虚拟世界的认识论认识

从认识论角度看,虚拟世界的出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在传统的认识论中,人们总是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并描述为一个主———客二元模式,即一方面是认识主体,另一方面是认识客体,并以“刺激———反应”模式来解释认识的本质。近些年来,哲学界开始注重把“主体间”的关系引进认识论模式,试图以“主-主”模式。但是这种“主-主”模式是外在于“主-客”模式中的,它只不过强调在主体认识客体的认识活动中,主体之间的关系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也不可能)把“客体”本身“主体化”。虚拟世界的认识论意义恰恰在于实现了“客体”本身的“主体化”,即认识活动双方都是有主体性的。虚拟世界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使人类获得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工具。虚拟世界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信息社会出现后才表现出来的,如同想象、梦和潜意识等。当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既有规律又无规律的演化的世界。有规律是指宏观现象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如牛顿三定律等,无规律指的是微观上表现出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就用虚拟世界来探测现实世界复杂系统的规律性。二是使人类认识的客体域得到极大的拓展,即它使人类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系统的认识由可能变为现实,成为复杂性科学认识的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三是它使主体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现实世界中,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目的。而在虚拟世界中,主体通过认识达到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认识,充分发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四是它使人的超前认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极大发挥。五是虚拟现实还将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

(二)虚拟世界是设计者意识外化后的非独立存在

非独立存在的是相对于独立存在的。当我们谈论客观存在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事物,例如花草、树木、楼房、汽车等,它们不仅有可观控的外在形式,而且是各个特殊的。这类存在,我们称之为“独立存在”。但当我们追问事物的共性、本质、规律的时候,例如当我们说“吸引和排斥是无机系统演化的动力”时,我们道出了一个客观事实,但这个事实是隐藏在各个具体无机系统内部的,离开了各个具体的无机系统的演化,这个事实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这类存在,我们称之为“非独立存在”。虚拟世界是人们借助虚拟实在技术和网络技术赋予它有现实世界的属性,并使这些属性能够被人的感觉所感知而实现,因此,虚拟世界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属性的转录和反映,虚拟世界中的事物所具备的属性本质上均来源于特定的现实世界中,其中物质的属性和关系与之相对应。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属性的反映必将趋向更加复杂和多样,但就其永远也不可能完整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属性来看,却正好表明了虚拟世界的存在是以客观的现实世界为前提和界限的。所以虚拟世界是以现实世界为客观基础的非独立存在。

三、虚拟世界的优点、缺点及未来

从哲学的意义来讲,虚拟世界使人类能够以互动的形式具体地表达和控制现实中并不存在或无法控制的事物,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从虚拟世界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因而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和情感,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活动。虚拟世界的实现不是万能的和无条件的,它只是人类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延伸表达,是人类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的拓展与融合。虚拟世界中的事物无一例外地涂上了人类思维色彩的现实事物的反映和演变,它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虚拟世界是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而不是“相对立的”。虚拟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使人们因此获得与现实世界中相近的、相同的甚至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或无法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以便增加和完善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增强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实践能力。

(一)虚拟世界的缺点

虚拟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同于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他们之间没有底界。第一,虚拟世界里缺乏的是直接的责任和义务感。现实世界是一个亲缘关系所连结起来的世界,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的结合体现,个人直接参与直接面对,从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感也就分明,绝大多数情况下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虚拟世界只是一种信息世界,虚拟的“自我”在虚拟的世界里本质上只是一种信息,那么虚拟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种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这种关系的鲜明写照,这种“我”用则取、无用则去的态度,一方面是在信息的海洋中生存的必要,另一方面直接造成了“自我”责任和义务感的匮乏。第二,典型的间接性,人与人之间不管发生什么获取什么需要什么都是间接的,大多是在等价交换的前提下进行的。第三,短暂性和虚无性,在纯粹的虚拟世界里,虚拟“自我”的许多行为都具有暂时性的特点,虚拟世界的形式表现为一定的信息的形式,虚拟世界的内容本质上是开放和自由的,而这又正是造成它虚无性的根源。例如,在这样的虚幻世界中,人们由于失去了现实社会对其的约束,人很容易变得失去本性,人在电脑的世界中可以无所顾忌,任意妄为,而不用担心自己受到任何伤害,也(几乎)不必负任何责任。尤其是电脑游戏大部分都和打打杀杀脱不了关系,青少年在接触电脑游戏的同时,旁人若注意观察,会发现他们的神情会变得凶狠与冷酷。因为在电脑游戏的世界中,人就是要不断地战斗、战斗;遇到难关时,必须要把敌人打败、杀死才能过关。因此,电脑游戏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助长了人的残暴性格,与对生命的不尊重。心中的魔性也会不断地增长;坏的思想、不好的思想也就越来越多。或许他在现实社会中并不会做什么大坏事,但是原本属于人的善良却逐渐消失。这是我们大家需要警醒的。

(二)虚拟世界的优点

虚拟世界原本是人类生存或生活的工具。作为工具,它只是人类自然身体的延长,人类可以使用它,但并不以其为生理生活的载体,它是在真实世界中的一种运行手段,流动于上的永远是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不是人类生存或生活的“虚拟世界”。况且作为工具,它是代替人类的身体或代替原有相对落后的工具而来的。它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虚拟世界扩大了人类在现实世界中进行实践和感知的力量。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虚拟世界的具体形式,让人类得以进入一个又一个从未体验过的世界,而且也扩大了人类认知和实践活动的范围,使得人类得以穿越一扇扇过去不能亲身进行实践活动的领域的大门。比如,在虚拟世界中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到香格里拉去欣赏那些向往已久的美景,又可以在各种虚拟组织或新闻组里结交以前由于地域和工作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的个人和群体。第二,虚拟世界减少了人类在现实世界中认知、实践和交往的成本。比如,由一台飞行模拟器所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拟真实的飞行环境,可以设想出飞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飞行员不必实际驾驶飞机就能锻炼飞行能力。由于实现人造的虚拟世界不仅比采取真实的行为更为经济便宜,而且还能够降低甚至取消各种行动上的风险、危险和交易成本,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在认知、实践和交往上的费用和代价。第三,虚拟世界提升了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的某些技能。由多维模拟和计算机网络所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环境,可以把人的感知和反应能力提高到在现实世界的条件下无法达到的程度。比如,在虚拟世界中可以设计出一种极度“危险”和紧张的环境,通过特定的游戏规则的约束,能够导致人的精神高度集中。因此,对训练和提高人的各种技能而言,虚拟世界无疑是既安全又有效的。

(三)虚拟世界的未来

未来的世界肯定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世界。虚拟世界的“非自然性“”非现实性”和“超历史性”使得它成为以后发展的必要工具。虚拟世界的完善程度已经初步显示出了未来的世界是一个高速、高效和无处不在的世界。一方面从纵深极度地拓展了个人的视野,另一方面,又必然深深地限制和狭隘了个人的灵魂。为了使虚拟世界能够真正成为人类通向幸福的阶梯,为了让信息网络化能够成为一种真正值得人类憧憬的理念与现实,我们需要确立一种以“共生”为导向的理念,即以寻求虚拟和现实的共生作为设计和建构人类未来生活世界的一种基本价值和理想,并以此为基础,去建立一种能够展现和支撑人类未来生存方式之合理前景的行动平台。正是立足于这样的基础,我们相信,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融一直居高不下,不少大学生没有根据实际来制定就业目标和期望,而是一味的选择高薪、大城市、政府机关等单位,所以才会出现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时出现农业部办公厅“综合处科员”的职位计划招录人数与报名合格人数的比值已经达到了1比3296的情况[5]。现在国家正在不断加大西部省份的建设,西部大开发,北部湾建设等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党员应该适应社会需要,调整个人就业期望值,发扬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特长优势,主动到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力量,发挥作用。

(四)作好生涯规划,突出优势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掌握一定方法的前提下,给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制定一个合理的发展轨迹,为未来的发展绘就蓝图。但目前很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还很模糊,认为离自己还很遥远。作为大学生党员,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关注职业内涵的变化和就业市场的变化,结合自己的优势,有针对性的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势在必行的。通过生涯规划,大学生党员可以更好的合理安排和管理时间,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作为学生干部的党员,还应该更好的培养良好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就业必备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都使他们在就业中具有更大的成功优势。通过有意识的进一步加强个人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结合就业素质的要求,通过加强专业技术学习、辅修或选修相关课程、参加创业竞赛活动、承担学生工作、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突出优势,弥补不足,从专业知识到素质能力等各方面完善和提高个人能力,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为今后的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五)主动出击,掌握创业技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21世纪的现代人应有3本“护照”:一本是文凭类“教育护照”,二是技术类“职业资格认证护照”,三是创业知识和技能类的“创业护照”。[6](P184-185)我国也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了“创业也是一种就业”,“创业还可以为他人创造就业岗位”。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是解决就业难题,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大学生党员学习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创业能力势在必行。自主创业仅靠个人的一腔热情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专业的创业技能培训。作为积极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党员来说,需要个人主动出击,寻求各种机会来提高个人的创业技能。从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的情况来看,主要有“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和SYB培训体系。KAB(即KnowAboutBusiness,简称KAB)是全国青年联合会与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开设的课程。SYB(即StartYourBusiness,简称创办你的企业)是联合国劳工组织与我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合作的培训体系。通过这类的专业创业培训,大学生党员可以尽早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了解创业基本要求,提高他们对政策、法规的了解,引导他们学习工商、税务、金融、劳动、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减少创业的盲目性,从而增加创业的成功率。

上一篇:从人类学视线下对人类世界哲学分析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哲学探索